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立岗小学 黄世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渐渐渗透到数学的方方面面,它决定着数学教学价值的取向,新教材以孩子们的发展为核心,以孩子们兴趣为突破口,打开了快乐学习的数学之门。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够重视数算,甚至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成绩,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谈点个人观点。
一、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被数学深深地吸引,数学也就变成了好教好学了。所以,数学老师只有在《新课标》指引下,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就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如:简便计算中的“逢五找四、八” 这要告诉学生25找4,积100,125找8积1000。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很快地熟练计算。
二、 要弄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小后中来脱调括号。
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应防止学生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
36–135÷9
=15 ﹙没有把“36” 照抄下来﹚ =21
或者 36-135÷9
=15-36 ﹙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21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运算顺序,为什么未计算的部份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分数四则运算中,有的出现过烦的现象。计算时,可以向学生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分数加减法要有通分过程,乘除法有颠倒相乘、约分过程,按顺序写出每步运算的得数即可。 第三、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3.5﹢1.5-3.5﹢1.5 ﹙应等于3,而误得0﹚ 3.6﹣3.6×0.5 ﹙应等亍1.8,而误得0﹚ 都是没按运算顺序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目,在教学中要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
如:7.5÷2.5×4 7.5÷﹙2.5×4﹚ 240﹣15×6﹢10
240﹣﹙15×6﹢10﹚等。
总之,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三、 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证明,有些教师不仅例题讲了很多,而且在教学中指出学生运算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但很多学生还是会出现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计算习惯不好有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例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习惯,仔细计算、经常验算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坚持搜集错误题型的习惯,认真掌握概念、公式、法则的习惯,自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不懂就问、学会质疑的习惯等。这是一项繁琐而长这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时时要求、处处提醒,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计算能力也就一定会提高。
四、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提高没有简单快捷的方法,它的提高是建立在适量的练习中。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自觉完成几道计算题,然后在小组内互评或集体评,帮助学生纠正出现的错误,遇到有争议的地方,老师指导解决。尽管这个过程是枯燥的,但是我坚信,只要练习量、练习时间调整合理,选题准确恰当,学生将会
从中受益匪浅,运用能力的提高也不会很远。当然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烦燥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我们要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会学生一些正确有效的计算方法。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持之以恒,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