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俗旅游公选课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各个地方的美食及制作方法,各地知名的茶叶,还有具有地方特色、风格各异的建筑…..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各地的建筑。
中国民间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 ,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民俗建筑旅游审美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建筑文化。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民俗特征具有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承传性、变异性、社会性、稳定性。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人类才有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籍贯的区别, 各族人民有各自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 人们才会为异域风情、异地民俗所吸引和诱惑。民俗建筑旅游审美是表现我国民俗精髓的重要表现部分。
风水学
中国的传统建筑无不与风水学息息相关,甚至历史上多少家族的兴衰,都被与风水扯上关系,虽然风水学有一些迷信,但是其是中国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候和生物生长,风水学小可以相宅,大到定都,几朝古都西安、南京、北京都是风水极佳之地,保存较好民俗古镇无不有数量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倡导文化倡盛的文峰塔、文笔峰、文昌阁、魁星楼,都是从风水观而来的,历史上一些名楼的规划建设,如昆明大观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腾王阁,规划布局精美绝伦,更是历代经典风水建筑的结果。
多样性
1. 德昂族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人 喜欢居住于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
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比 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 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一般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 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 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 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 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 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 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2.内蒙的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
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
3.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5.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外还有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园林等众多建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哲学性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如城市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所有建筑不论大小通常按礼制来建设,这些建筑都是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街道纵横正支,方格严整,全城对称均衡,外廊方正。如明、
清的北京城,唐代的长安城,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礼制观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中国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群体,往往都有一个中轴线,整个建筑或建筑群是沿中轴线按左右对称的格局分布的。这种布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严谨正统的感觉。 实际上,这种带有礼制性质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和《礼记》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法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
在以儒学思想为统治思想的中国古代,视乐观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孝悌,上至君臣,下至每一个家庭,都很强调这种尊卑秩序。这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也有深深的痕迹,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当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
中国建筑文化由于其内涵和形式的独特风格,形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语言体系。中国古建筑没有高不可攀的尺度,没有逻辑不清的结构,没有节奏模糊的序列,没有不可理解的造型,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装饰。在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体现中国光辉灿烂文化的建筑遗产,为世界灿烂的建筑文化贡献了力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