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汇编:温度及物态变化和内能
1.(2015•东营)2015年5月8日,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出现罕见的五月飘雪景象。有关雪的形成,正确的是A凝固现象且吸热 B 凝固现象且放热C.凝华现象且放热 D.凝华现象且吸热
2.(4分)(2015•内江)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 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 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3.(2015•孝感)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4.(2015•安徽)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5.(3分)(2015•常德)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 冰变成水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C. 冬天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6(2015.广州)通过热传递,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图7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 C.t= 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
7.(2015.张家界)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雾是水蒸气 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
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8.(2015.德州)小明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香气四溢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炒鸡块时利用了热传递的方法使鸡块内能增大 C.使用高压锅更容易把食物煮熟是利用了液体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的原理 D.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9.(3分)(2015•怀化)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拿出冰柜的饮料瓶外出现的水珠 C.春天早晨操场边树叶上的露珠 A. 雪 B. 露 C. 霜 D. 冰
13(5分)(2015•桂林)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温度/℃
B. 绕在半山腰的云雾
D.身上的汗水变干了
10(2分)(2015•扬州)下列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0 1 2 3 4 5 6 7 8 9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1)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在本次实验中,观察到:①水的沸点为 ;②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 .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11.(2分)(2015•泰安)以下物态变化现象中,吸热的是( )
1
A. 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潺潺流水 B. 夏天,清晨草叶上出现晶莹的露珠
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C. 秋天,雨后泰山上出现缥缈的云雾 D.
12.(2分)(2015•漳州)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洗手间里的固态清新剂逐渐变小 B. 冰箱里的水蒸气结成霜 C. 发烧的病人身上擦酒精,降低体温
D. 寒冬,池塘的水面结冰
13.(2015•潍坊)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A. 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 汽化现象 D. 升华现象 14.(2015•益阳)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时,说明水已沸腾;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
100 90 100 90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2)当观察到 80 80 时间/s
A 甲
在沸腾过程中要 ;
(4)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 (填
时间/s B
乙
时间/s C 时间/s D
“A”“B”“C”或“D”)。
15、(2015•福州)夏天,加在饮料里的冰块逐渐消失,其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熔化 D.凝固
16.(2015•福州)(5分)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图16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6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选填““A”、“B”或“C”),示数是____ ℃。 (3)实验中,是通过____方式增加水的内能。要缩短加热时间,请写出一种可行的办法:____。
17.(3分)(2015•茂名)今年3月底.茂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8.(2015•连云港)用图甲所示装置“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图甲所示烧瓶中水的温度为 ℃。(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沸腾一段时间后,撤去酒精灯,发现水停止沸腾,这时一组同学用橡皮塞塞住烧瓶口并将其倒置,向烧瓶底部浇冷水,如图乙所示,结果发现水又重新沸腾了,这是因为 .
19.(2015•连云港)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
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20.(2015.遂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雾是液化现象,这一过程要放热B.闻到桂花香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降温,这是利用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 D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内能不变,温度升高 21.(4分)(2015•武汉)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 22.(2015•青海)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B.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温度升高了 D. 温度相同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23.(2015•赤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B、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具有的热量多 C、夏日,在阳光照射下地面温度高于海水表面温度,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固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液体小
9.(2015•庆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划燃火柴是利用做功的方式使火柴温度升高的 B. 油菜花开放时,香气袭人是扩散现象C. 冬季取暖用水做媒介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D.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24.(2015•成都)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开始加热,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都为6 分钟,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3~6min内是液态 B.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C.在4~6min内,甲的内能保持不变 D.在固态时,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25. (2015•广州)如图5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迅速向上抽活塞,硝化棉也能燃烧
B.此实验只通过热传递改变筒内空气的内能C.下压活塞的过程,空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D.硝化棉燃烧,是因为玻璃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26.(2015•厦门)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若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内能,则铁块的A.温度升高较少 B.末温较低 C.内能增加较少 D.内能较小 27.(2015•临沂)关于如图所示的热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压紧的两铅块,下面悬挂钩码而不分开,这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B. 乙图中,试管内的水沸腾后,水蒸气将软木塞推出,软木塞的内能的转化为它的机械能 C. 丙图中,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说明上面瓶中的空气密度较大 D. 丁图中,金属管装有少量乙醚,迅速拉动缠在金属管外的皮绳,可使橡皮塞从管口飞出 28.(2015•威海)有关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同时温度一定升高B. 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但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但一定吸收热量
D. 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29.(2015•咸宁)《舌尖上的中国》聚焦普通人家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是一盘我们冬天特别爱吃的莴笋炒腊肉,对烹制过程中所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冬天腌制腊肉需要较长的时间,说明分子在低温下没有做无规则的运动 B.炒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 C.放入锅中爆炒,主要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莴笋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3
D.上桌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由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0.(2015•苏州)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
图甲
B B
A
A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 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31.(2015•南京)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现象”的实验装置.用同一套装置,先后加热并不断搅拌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2)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 相同比较 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4)在受太阳照射的条件相同时,内陆地
温度 煤油 区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干
水 泥土和水相比, 较小.
32.质量为500g的金属块吸收30800J的热量后,它的温度从10℃升高到80℃。求这种金属的比热容。
5
33.把500g的水加热到100℃,需要吸收1.68×10J的热量。问:水原来的温度是多少?把一壶水从20℃加热到100℃,
5
水吸收的热量是8.4×10J。求这壶水的质量。
3
34.质量为800g、温度为-2℃的冰块放出8.4×10J的热量后温度变为多高?
4
35.质量是150g、温度为20℃的水吸收1.×10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多少?若继续加热,使水的温度升高到80℃,则水又吸收了多少热量?
图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