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软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研究

基于软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研究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50卷第4期 2016年4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50,No.4 Apr.2016 基于软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研究 蒋香华,肖 岚,高雨翔,王 勤 (江苏省新能源发电与电能变换重点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基于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提出带辅助电感的交错并联式Buck/Boost变换器。可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及 续流二极管的自然关断,减小开关损耗;交错并联的结构可减小电流纹波,提高输出功率。详细分析了其双向 工作原理及软开关实现条件,同时针对开关管采用变压器隔离型驱动电路时带主电关驱动会引起开关管误导 通的问题,分析误导通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软退出的解决办法。最后搭建了一台500 W的双向Buck/Boost原理 样机,实现了对锂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和恒流放电,以及充放电平滑切换。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变换器;双向控制;软开关 中图分类号:TM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00X(2016)04—0031—05 Research on the Bidirectional Control Technology of an Interleaved S0ft-switching Buc ,Boost Converter With an Auxiliary Inductor JIANG Xiang—hua,XIAO Lan,GAO Yu-xiang,WANG Qin (Key Laboratory of New Energy Genertaion and Power Converson,i Nanjing Unwe ̄ity fAero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terleaved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auxiliary inductor which call implement soft switching and make the diode shut off naturally based on this converter.Therefore,the switching loss is decreased and the efficiency is improved.he way of interlTeaving could reduce the current ripple and improve the output power.This paper analyzes its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soft—switching implementation.However,the switch which driven by trans- former isolation circuit would be turned on mistakenly when shutting off the driver with main power.To resolve this is— sue,the reason why mistakenly turned on is analyzed and the resolution is proposed.Finally a 500 W prototype of the converter is built and th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for lithium bakery as well as bidirectional smooth switching are realized.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s veritfy the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converter. Keywords:converter;bidiectironal control;soft-switching 1 引 言 近年来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DC/DC变换器 已成为目前DC/DC变换器的研究热点,常用于不 同直流母线间的功率传输、蓄电池充放电管理等。 其中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因具有开关器件较 (zcs)和零电压关断(ZVS),改善了续流二极管的 反向恢复问题。分析了该电路双向工作原理及软 开关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对锂电池的充放 电与充放电平滑切换的数字控制技术,最后搭建 了一台带辅助电感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 原理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少、无需隔离、电路结构相对简单、能量传输效率 较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低压大电流的工作场合。 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分别工作在Buck和 Boost模式时,主开关管均为硬开关模式,若开关 管为MOSFET。则还存在体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 题,因此对其软开关技术的研究尤为关键 。 2 电路工作原理及特性分析 2.1带辅助电感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 图1示出带辅助电感 的交错并联双向 Buck/Boost电路,功率开关管V1,V3与电感 1构 成一个双向Buck/Boost单元,功率开关管V2,v4 与电感 :构成另一个双向Buck/Boost单元(V3,V 称为上管,V。,V:称为下管)。u。, 为高、低压侧 电压,cH, 为滤波电容,电压电流参考方向如图 所示。假设器件理想,滤波电容足够大,可忽略输 出电压纹波和所有功率器件的导通压降,设 ,和 的电流连续且电路已达稳态运行。 31 在此提出一种基于交错并联结构的双向 Buck/Boost电路,加入了简单的辅助电感,在实现 大电流输出的同时。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 定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蒋香华(1992一),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控制。 第50卷第4期 20l6年4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50.No.4 Apr.2016 由于V ,V 的导通时序正好相差半个周期且 占空比相同,后4个工作模态(t4 ̄t )与前4个(to~ t )完全对称,这里不再赘述[81。 2.2.2 情形2 图1 交错并联Buck/Boost变换器拓扑 Fig.1 Topology of the interleaved Buck/Boost conve ̄er 情形2的前3个工作模态都与情形1类似, 但模态4有所区别。 模态4(t3~t4)t3时刻,V。软关断。此时ib反 2.2锂电池放电时工作模态分析 锂电池放电时,电路工作于Boost模式,图2 示出电路中关键状态量在一个开关周期 的工作 波形,可分为8个阶段,u ,u 为V。,V:的驱动 向上升后依然比 小,即VDw上依然有电流,因 而此后VD,,VD 同时导通。in继续减小,但由于 加在L 上的电压为零,i厶保持不变。直至t 时刻 电压,i i ,il,为厶, 2和 。的电流,D 为V ,V2 的占空比。根据上管的反并二极管自然关断时刻 的不同,工作模态可分为两种情形,对应为图2a, b。在V。开通期间,当i 减小至与i厶相同时会出 现情形1。此时上管的反并二极管是在另一路下 管导通期间实现自然关断的;若在V 开通期间, 不能减小至i厶,则出现情形2:上管的反并二极 管需在两路下管都关断期间实现自然关断。 ‘--——————一1··—-——--叶l l● ’—‘一J ’。。。。。。。。_h 圆 卫广 圆 广 _1 i j ; ]::: ._1 r j j0 一r ~ ; ; 1、+ _: 一一 / r ::::: 一一 : t to tlt2t3 t5t6t7t8 t9 totlt2 t3t4t5f6 t7f8t9 (a)情形I (b)情形2 图2锂电池放电工作时电路主要波形 Fig.2 Main operating wave ̄onTIS of discharging 2.2.1 情形1 模态1(t。~t )to时刻,V:关断,由于电感电 流不能突变, 流向VDⅥ,L。与 串联,其电流也 经VDw流向负载侧。进行能量传递。由于输出端 电压高于输入端,所有电感电流均线性减小。 模态2(t。~ 2)t1时刻,V1开通,因为此刻iLl= i厶,且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所以V。的电流从零开 始增加,实现ZCS。iL。在输入电压作用下线性上 升, 在输出电压作用下线性下降。 模态3(t2 ̄t。)t:时刻, 下降为零,VDⅥ仍 导通,在输出电压作用下, 反向线性增加,i 从 完全流经VDw开始逐渐部分转移至流经L。,VDⅥ 中电流开始减小。 模态4(t3~t4)t3时刻, 反向上升至 也,VDv4 自然关断,没有反向恢复问题。之后, :与 。串联 与v 及输入源构成回路,电感电流线性上升,直 至t 时刻V。关断。由于V 的结电容C 的存在, v 两端电压由零缓慢上升,实现软关断。 32 i位下降至与 相等,VD 自然关断。 后4个工作模态(t4-t )与前4个(t0-t4)完全 对称,这里不再赘述。 2.3锂电池充电时工作模态分析 锂电池充电时。电路工作于Buck模式.图3 示出电路中关键状态量在一个 的工作波形,可 分为8个阶段,u , 是两个上管V ,V 的驱动 电压,D为V ,V 的占空比。 ————一』—————。。1 Ugs 广——1_]~广1一 卜 “g —]—] l广十 1 0 i i J I:  I I I ‘: —t— i— 杆— I  I— 、::: :/_ ot ll1213t4 t5t6t718 I9 图3锂电池充电工作时电路主要波形 Fig.3 Main operating waveforms of charging 模态1(to-t )t。时刻前, 与L 串联。t。时 刻,V 开通,因为 = ,且电感电流不能突变,所 以V 的电流从零开始增加,实现ZCS。i 位在输 入与输出电压差的作用下线性增加。 。两端电压 相等, 保持不变。 模态2(tl ̄t2)t。时刻,V 关断,由于V 的结 电容Cw的存在,V 两端电压由零缓慢上升,实现 软关断。VD 导通,为 提供续流回路。i厶在输入 电压作用下反向线性减小。 模态3(t2 ̄t3)t2时刻,i厶下降为零,由于 VD 仍然导通, 在输入电压作用下线性增加, VDw中电流逐渐减小。 模态4(t3 ̄t4)t3时刻,i厶上升至与 相同, VD 自然关断,无反向恢复问题。由于V 导通,输 入与输出电压差加在串联的 。, :两端,流过2个 电感的电流线性增加,直至t4时刻V 开通。 由于V,,V4的导通时序正好相差半个周期且 占空比相同,后4个工作模态(t4 ̄t )与前4个(t。~ t )完全对称,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软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研究 由上述分析可知, 的加入实现了所有开关 管的ZCS,开关管的结电容使其实现了软关断。因 此通过将带 。的两路Buck/Boost变换器交错并 联可以实现软开关,减小开关损耗,同时可减小电 流纹波.增大输出功率。 2.4软开关的实现条件分析 首先讨论D>0.5的情况。设£。由与其中一个 主电感电流相同变化至与另一个主电感电流相同 所需时间为 ,由模态分析可知:当锂电池放电 (即电路工作于Boost模式)时,其中一路的续流二 极管(即该路上管的反并二极管)需在该路下管关 断期间便实现自然关断.此时另一路下管可以是 开通或关断的.于是续流二极管的自然关断时刻 可以是该路下管关断且另一路下管开通期间(即 情形1的t3 ̄t4时刻),也可以是两路下管均关断 期间(情形2的t3 ̄t4时刻),从而该路下管下一时 刻才能实现ZCS。即对于情形1。可得: f (t。)一u 。+ (t-)一( 一 ) =0 ,.、 1 ≤(1一D) 对于情形2。可得: If (1(t一D) )-v。 (1-D)T/≤ 2 L。+ ( )一(U 一 ) =0, 2 另外易知: (£。)=厶 ( ),厶。( )+ ( )=,0。由 式(1),(2)可推出厶需满足: 研 丽 (3) 当锂电池充电(即电路工作于Buck模式)时, 要想反并二极管自然关断及开关管实现ZCS,就 需要 在该路上管关断期间达到与该路主电感 电流相同。因此可得到: lf (≤(1一D)t1)+ 1TJ L = (£。)一 /£2 珥 、 另外易知: fIu(t )= ( )=一 (to) { (to)=IL (t )一(U。一 )(D-0.5)T/L- (5) 1(t1)+ (t1)=Io 由式(4),(5)可推出厶需满足: ≤ 砑 U1 (6) 。因此对于D>O.5的情况,厶需同时满足式(3) 和式(6),又因两路主电感取值相同,即三- z= , 结合D>0.5.可化简得: (7) 对于D<0.5的情况。只需将D换为1一D即 可,因此在任意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内,£。需满足: L。< ̄min l 圳[(1|D)E-U1U1 —/(2L)’ (D -U,U /(2L) 3 数字控制实现自然双向切换 3.1变换器双向切换主要问题分析 当同一个Buck/Boost单元的上管和下管互补 导通时。通过功率流的调节可自然实现充放电切 换,但互补导通时驱动电路的损耗会增加,且2个 开关管若控制不当有可能会直通。因此这里基于 上下管导通(即Buck模式仅上管导通,Boost 模式仅下管导通)研究变换器双向平滑切换。 导通模式要实现双向平滑切换。即要实 现Buck模式与Boost模式的平滑切换。由于上管 是浮地开关管,需要隔离驱动,因此采用变压器隔 离型驱动电路如图4a所示,下管采用非隔离型驱 动电路如图4b所示。两管的驱动电路均采用图腾 柱结构,增强驱动能力。 (b)非隔离型驱动电路 图4开关管驱动电路 Fig.4 Drive circuit of the switches 对于非隔离型驱动电路,下管漏源极带电的 情况下突然关驱动(即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突然变 低电平),经过驱动电路后输出的PWM波始终为 低电平。下管不会出现误导通。 而对于变压器隔离型驱动电路。由于变压器 的存在,关上管驱动时,驱动电路的输入信号已为 低电平,而经过驱动电路后,输出的PWM波电压 会有所抬升,一旦大于MOSFET开启电压,会出现 误导通现象。分析原因:①若驱动电路前级的输出 阻抗很小,则突然关驱动可等效为驱动电路输入 侧短路。突然关驱动时,因为C 上还有约9 V的 稳态电压(即驱动电路输入信号PWM波的电压平 均值),故会通过V 放电,放出的能量储存在变压 器初级磁化电感中。当C 电压放电至负值。由于 输入侧短路,接下来储存在变压器初级磁化电感 中的能量又会通过V。 对C 充电,因此变压器初 级电压会产生振荡。振荡的电压通过变压器传递 至次级,再经过次级隔直电容c2,最终导致开关 管栅源电压产生振荡。当振荡电压超过MOSFET 33 第50卷第4期 2016年4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 Electronics Vo1.50.No.4 Apr.2016 的开启电压,就会引起误导通。②若驱动电路前级 的输出阻抗很大。则突然关驱动可等效为驱动电 路输入侧断路。变压器初级不再有完整的充放电 回路,因此初级不会产生振荡。但由于c 上还有 能量,因此c2与变压器次级磁化电感产生谐振, 导致开关管栅源电压抬升,同样引起误导通问题。 由上述可见,误导通是由于谐振后 上电压 抬升.而LC谐振在采用变压器隔离时是不可避 免的,可考虑将变压器隔离改为光耦隔离,不过光 耦隔离成本较高,且驱动功率有限,而且在高频场 合变压器体积较小.有一定优势.因此还是在变压 器隔离基础上解决开关管误导通问题。要降低C2 上的抬升电压,就需降低关断时变压器由初级传 输到次级的能量,也即降低C 上的稳态电压。而 C 上的稳态电压是驱动电路输入信号PWM波的 电压平均值。因PWM波的幅值一定(低电平为零, 高电平为15 V),所以占空比越大,PWM波的电压 平均值越大,C 上的稳态电压越大。关驱动前要 降低稳态电压,意味着需要减小D至较小的值, 那么即便谐振后C 电压有抬升,也不会上升至 MOSFET开启电压。从而解决了关驱动时开关管 误导通问题。 3.2双向切换控制策略研究 硬件上可以保证开关管带主电情况下正常开 通关断后,软件程序也有一定的要求。 要实现充放电自然切换,必须在程序中判断 何时需要切换,因此除了检测当前中断的充放电 模式(设为PowerMode)外,还需知道前一次中断 的充放电模式(设为PowerMode0),0表示充电,1 表示放电,这2个变量组合可产生4种状态,分别 对应了4种操作,由表1的充放电模式可知.若检 测到PowerMode0为0,PowerMode也为0,则是正 常充电操作:若检测到PowerMode0为0.而 PowerMode为1,则应进行充电转放电切换操作。 表1充放电模式 Table 1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mode PowerMode0 PowerMode O 1 若需进行切换操作,以充电转放电为例,则需 关上管驱动,开下管驱动。前一节已分析过上管关 驱动误导通的问题。因此关上管驱动前需执行软 退出程序,可采用开环控制,将PWM波占空比逐 步减小到接近于零后,再进行切换操作。 34 4实验验证 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制了一台带辅 助电感的交错并联软开关双向Buck/Boost变换器 的实验样机.变换器主要参数如下:额定输出功率 Po=500 W,U1=33—35 V,U2=23~29 V,开关频率. 100 kHz。选用12 V/IO0 Ah的磷酸铁锂电池2节 串联。充电方式选用恒流/恒压充电法,先以恒定 电流对电池充电,当电压上升至设定值后。电路自 动转到恒压充电;放电采用恒流放电。基于 TMS320F2812芯片实现充放电控制。 4.1 稳态实验结果 图5为恒流充电、恒压充电、恒流放电波形。 。一 分别表示V。一V 的驱动电压,i 为两路电 感电流总和, 为低压侧电池电压,由图可见,此 变换器拓扑能有效实现对锂电池的充放电控制。 . .n:、。 .一  1 _.I n i : :j 哩 f- 一■ — ’ 。T ;一 i_t … t/(4 lasl格) 【a)恒流充电 窒sV3 日: :: 善 -  :0日 . ,. .: .:..; ,:, 。.:. 知 生= :i:::: t/(4 s,格1 一咚\(b)恒压充电 图5稳态实验波形 Fig.5 Stable experimental waveforrn 4.2带电关驱动实验波形 图6示出驱动电路前后的PWM比较波形。 螺 ; 2 t/(4 gs/格)t/(4 us/格) (c)加软退出盾关上管驱动时 (d)加软退出后关驰动时刻放大 图6驱动电路前后PWM波比较 Fig.6 PWM wav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drive circuit 图6a,b是在带主电情况下,未加软退出就直 接关驱动时的波形,UPWM3, 为V 经变压器隔离 >0一基于软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双向控制研究 型驱动电路前后的PWM波,UPWM , 曩v 为V 经非 隔离型驱动电路前后的PWM波。可见。直接关驱 动时,上管经过驱动电路后栅源电压会有很大的 抬升,引起误导通;而下管栅源电压没有抬升。 图6c是在带主电情况下。加软退出后关上管 驱动时的波形,可见,加入软退出程序,上管栅源 电压几乎未抬升,不会引起误导通。软退出是通过 逐渐减小PWM波占空比的方法实现的,由图6d 关断时刻驱动电路前后PWM波的放大版可见. 占空比已减到了较小的值,从而实现了软退出。 4.3软开关实验波形 图7为充电模式上管开通和关断波形,/2,如为 开关管漏源极电压, 为流过开关管的电流。可 见,开关管在开通与关断时均实现了软开关。在上 管关断期间,M由会降为零是因为该时刻另一路上 管导通,两路上管的源极只接着 因 相比主 电感很小,致使加在 上的电压很小,两路上管 的源极电压相差不大.因此另一路上管导通时,源 极电压与漏极电压等电位,图中上管关断期间M由 也会有一段为零的状态。 蛙 妊 ≥ iv 2 望 固 :…:“d 蛙立《宝  I ^Iv 8 』I 。 ̄ 淞 \^『 I^ ^,●^ ●2 2 (a)充电模式ZCS (b)充电模式ZVS 图7充电模式软开关波形 Fig.7 Soft-switching waveforms in charging mode 4.4双向切换实验结果及效率分析 开关管可在带主电的情况下进行开通关断, 使得锂电池也能实现充放电平滑切换。图8a为锂 电池充放电切换波形.可见充放电均实现了平滑 切换.有软启动过程。且没有误导通问题。 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可分别绘制出充放电时 不同功率条件下的效率曲线,图8b为开关管 导通模式下的充放电效率曲线,其中Buck模式输 出功率为正.Boost模式输出功率为负。可见充放 电效率可达到92%左右。 Boosi模式 B ack模式  l— 卜—卜 0 m / / / Po/W (b)效率曲线 图8充放电切换波形和效率曲线 Fig.8 Smooth switching waveforms and efifciency curce 5 结 论 研究了Buck/Boost变换器双向切换的数字控 制技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如下结 论:①所提带辅助电感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变 换器拓扑可使开关管实现软开关,降低开关损耗。 且续流二极管可实现自然关断,无反向恢复问题。 同时两路交错并联可减小电流纹波。提高输出功 率;②采用变压器隔离型驱动电路驱动开关管时。 提出的逐渐减小占空比的软退出方法可避免带电 关驱动开关管误导通的问题。实现此变换器拓扑 的双向平滑切换:③利用该拓扑对锂电池可实现 正常充放电及平滑切换,控制电路采用数字控制, 可靠性更高。且可通过修改控制程序,研究锂电池 其他充电方法,具有良好的拓展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Kong Z G,Zhu C B,Yang S Y,et a1.Study of Bidirec- 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Power Management in Elec— tric Bus witll Supercapacitors[A].Vehicle Power and Pro— pulsion Conference[C].Windsor,2006:1-5. [2】Hwang S H,Jung D Y,Jung Y C,et a1.Soft-siwtching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Using a LC Series Res-- onant Circuit[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 chines and Systems[C].Beijing。201l:l一5. 【3】Lee I H,Kim J G,Kim J H,et a1.Soft Switching Bidirec— tional DC/DC Converter to Reduce Switching Losses[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 tems[C].Beijing,201 1:1-6. [4】Yu D H,Lee J H,Kim S C,et a1.Auxiliary Switch Con· trol of Bi-directional Soft Switching DC/DC Converter ofr EV[A].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 ence[C].Harbin,2012:854—858. [5]Ahmadi M,Galvan E,Adib E,et a1.New Fully Soft Swi- tched Bi·-directional Converter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 cles:Analysis and Control[A].IECON 2010-36th Annual Conference on IEEE Industrial Electmnics Society[C]. Glendale,2010:2340-2345. [6】Zhang J,Lai J S,Kim R Y,et a1.High-power Density Design of a Soft··switching High--opwer Bidirectional DC/ DC Converter[J].IEEE Trans.on Power Electronics,2007, 22(4):1145—1153. 【7】Ni L,Patterson D J,Hudgins J L.High Power Current Sensofless Bidirectional 16·phase Interleaved DC/DC Converter for Hybrid Vehicle Application[J].IEEE Tra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2,27(3):1141—1151. [8】高雨翔,王勤,肖 岚,等.一种软开关交错并联双 向变换器的研究【A】.中国电源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 会论文集[c】.2013:404—408.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