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建设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程度的不断加速的同时,许多矛盾与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重复建设、工程质量、生态失衡、资源浪费、能源消耗、城市垃圾、热岛效应、绿地面积等等问题,非常客观、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科学;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01
一、树立城市发展战略观念,确立公众参与听证制度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目前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主要是设定规划主管部门以及相
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从编制到实施,主要是规划部门的职责,这制度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要面临许多自然、社会、经济问题,要解决由于城市增长与城市开发而带来的对城市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包括:空气和水的污染、土壤的污染、废弃物与危险物的堆积、交通拥堵、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破坏、景观与自然资源的损失等等。再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组织日益多元化,城市规划所涉及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以实体性为主的城市规划法已经难以解决新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城市规划的制定者来说,就是要找出与城市规划相关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冲突,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办法。要解决这些极其复杂的关系与问题,单靠规划职能部门是难以胜任的。这就需要从更加长远、持久的角度出发,树立城市发展战略观念。而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现,需要许多相关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中公众参与听证制度则是树立城市发展战略观念中的重要一环。 二、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部分,是当今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它在城市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它强调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创造“天人合
一”与植物融合的人居环境的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的空间网络。建设中要求具有亲和性,富有人情味,又有教育性和舒适性,还要求自然性,以自然为宗,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实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自我维持,协调发展,并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化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式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讲求经济效益是基础,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仅注意满足当代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需求,会损害环境资源,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从而损害生态效益。我们要正确处理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矛盾,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辨证统一,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资源和空间。
(二)对不可再生资源实行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对这类资源必须节约使用,以延长这类资源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要走集约型资源发展之路,坚持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加工、综合经营、综合管理,提高矿物利用的综合水平;依靠现代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三)对恒定性资源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应当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恒定资源,节约和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如能源建设,应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大力发展水电、核电、减少煤的使用。
(四)对可再生资源实行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用养结构增殖资源,使之不断被人类利用,对这类资源的利用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耕地要实行特殊保护,保持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开发要符合生态发展规划,不能毁林开荒,乱开滥恳,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