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文献回顾与整合模型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文献回顾与整合模型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36卷第3期 2017年 3月

经济

Technology Economics

技术Vol. 36,No. 3

Mar. , 2017

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文献回顾与整合模型

王萍萍以,王毅1>2

(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〇〇〇84;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回顾了经济长波理论,阐述了学者们提出的4种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机理—主导产业更迭

机理、投资周期作用机理、范式转变作用机理和综合作用机理.基于此,提出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 整合模型。最后,总结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研究的未来方向。关键词:经济长波;技术创新;整合模型中图分类号:F037.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98〇X( 2017) 03一0029一05

全球经济危机将沉浸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 济增长中的人们拉回现实。虽然过去几十年信息技 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极大的精神 和物质财富,基于信息技术的渐进性创新仍会大大 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它难以成为下一次经济发展 浪潮的驱动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开始制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可能在下一轮经 济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创新。这促使理论界 和实践界重新思考长期经济发展及其驱动力问题。 探讨经济长波以及技术创新在其中的驱动作用,可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经济长波作为宏观层次的现象,其内在的演化 机理十分复杂。学者们利用模拟仿真等方法探索驱 动经济长波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例如,Lew­

1经济长波理论简要回顾

1922年前苏联经济学家Kondratieff首次明确

提出了经济长波的思想。他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

周期长达40〜60年、平均50年的经济长波。

Schumpeter是第一位深度剖析经济长波机理的学

者,他利用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来解释经 济长波。Schumpeter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及其主动 性会牵引科学家和发明家不断创造新的投资、增长 和就业的机会,企业因此获得超额利润,并成为新的 经济增长点。这种超额利润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模仿 者加人,行业规模随之不断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 边际利润开始下降,人们对新技术的狂热开始慢慢 消退,一些人选择离开这个市场,经济开始变得不景 气,直到下一次增长点出现,长此以往,周而复始[3]。 经济长波现象被发现后,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进 而形成和发展了完整的经济长波理论。学者们探讨 了经济长波现象的存在性、经济长波的概念、历史上 出现经济长波的次数、经济长波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理等,进而形成了经济长波理论。

经济长波现象存在性的验证方法经历了从单一 精确计量方法到多元推论模型的发展历程。早期学 者(如Kondratieff、Mensch等)均通过对时间序列 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来验证这一现象,但是并没有取 得很好的效果。Mensch搜集了 1740—1960年关于 基础创新的数据以检验长波的存在性[4]。Mans-

is 利用 1870 —1913 年之间核心国的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经济长波的产生既非源于新技术集群,也非外 部扰动(如发现黄金)的结果,而是由农产品供应增 速变化导致[1]。Rostow认为,人口增长、移民、食物 和原材料供应以及相对价格变化、市场扩张、社会和 制度因素等对经济波动产生重要作用[2]。Schum­

peter 及其追随者提出 技术创 新驱动 经济长 波的观

点,该理论观点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经济长波理论,然后从技术 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视角出发,综述该视角下学者们 提出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整合模型,最后 提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收稿日期:2016 —12 — 09

基金项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自设项目“科学技术、经济长波与战略新兴

产业发展研究”(20125000057);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大专项“智能制造时代我国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研究”(2015THZWSH07)

作者简介:王萍萍(19—),女,河南沁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经济长波与战

略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王毅(1972—),男,湖南冷水江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 方向:复杂技术创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9

技术经济

第36卷第3期

field对Mensch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质疑:一方面,精

确界定每次发明的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据此 判断长波的存在性必然存在偏差;另一方面,Men­

导产业”驱动经济长波思想的学者。他指出,“主导 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周期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

素。但是,Van Gelderen的结论过于笼统和狭隙, 他将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与经济长波等同。之后, Schumpeter发展了 Van Gelderen的思想,认为萧 条时期出现的主要创新集群会刺激“主导产业”的发 展,这些“主导产业”会导致经济膨胀。Ayres深人 分析了 18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核心 国家的经济数据,提出了技术创新一技术转化一经 济长波的作用机理,认为技术转化是一个中观层面 sch 关注的是基础创新 ,然而在搜集数据时并没有

区分基础创新与一般创新[5]。之后,Metz利用过滤

技术处理得出了能够证明经济长波存在的有力证 据。但是,1996年他利用同样的数据、不一样的计 量方法进行分析时却未得出相同的结论[6 7]。Free­

man 和 Loucja 开始意 识到方 问 题是制 约经济

长波研究的关键[8],认为分析经济长波需要将定量 分析与社会、制度和因素分析相结合,并提出了 一

种复杂的“推论历史模型”。本文认同Eklmid的

观点:如果要分析各方面的数据,那么经济长波可能 不会存在,但事实上它确实存在,是一种隐藏于可以 观测的经济现象背后的长期趋势;我们不应浪费精 力证明经济长波理论的种种漏洞,而应关注如何用 它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9]。

在关于经济长波影响因素的研究中,部分学者 提出了创新、战争驱动的观点,部分学者提出了多要 素模型,认为经济长波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源于Schumpeter观点的创新决定论得到了许 多学者的认可,技术创新集群被看作驱动经济长波 的核心要素。例如,Papenhausen认为,“破坏性创 造”的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波产生的根本[1°]。Mandel 也验证了技术创新对经济长波的驱动作用[11]。 Linstone、Perez等认为,历次长波的发生都是由核 心技术或关键要素主导的,如第一次长波中的铁路、 第二次长波的钢铁,以及现在的信息技术[12~]。此 外,以往研究有涉及人口爆发和经济结构变化对经 济长波的影响。总体来说,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技术 创新是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的因素。基础创新尤其是 具有“创造性破坏能力”的技术创新是导致经济长波 产生的重要因素[15]。因此,本文涉及的技术创新均 是具有创造性破坏能力的基础创新,而非一般的渐 进性改造。此外,学者们强调的是技术创新集群对 经济长波的作用,集群的产生意味着主导设计已经 确定。

2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机理

技术创新是驱动经济长波的重要因素,学者们

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截至目前,学者们提出

了 4种机理——主导产业更迭机理、投资周期作用 机理、范式转变作用机理和综合作用机理。

2.1主导产业更迭机理:

技术创新_主导产业更迭_经济长波

荷兰经济学家Van Gelderen是第一个提出主

30

的概念,技术转化本质上是产生新的产业,因为创新 及其扩散意味着要在现有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发 展[16-17]。Mensch提出了演化树模型,指出演化树 的每个分叉代表一个新技术或新的工艺流程,即基 础创新[4]。基础创新的扩散会产生新的市场和产 业,而渐进式创新决定了分叉直线的长度。随着已 建立产业的扩张和成熟,产品利润开始下降甚至出 现亏损。同时,对已有产品的渐进式改造很难满足 消费者的需求,在旧的增长动力疲软而新的增长点 尚未出现的双重因素作用下,经济开始陷人低迷,从 而对下一轮基础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Freeman 和Louca在对经济长波的分析中将产业置于核心 地位。他们以产业为分析对象,将每次经济长波均 被看作一次产业。他们认为,新的技术变革不 断扩散、渗透推动了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而新产业 的演替则带来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该机理强调新 的技术尤其是基础创新集群的扩散与转化会促使新 产业形成,而新产业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但是随着 产业发展遭遇“天花板”,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下降, 消费者对现有产品不感兴趣,从而促使新一轮的创 新产生[8’18]。

2.2投资周期作用机理:技术变革一投资周期一经济长波

投资驱动是除技术创新驱动以外被学者广泛接

受的另一种经济长波驱动机理[19—21]。Forrester基 于NM模型进行分析并指出,经济长波主要是资本 过度扩张和投资减少的结果,即投资周期决定了经 济长波的波动[22]。Knell和Robertson同样指出经 济长波从本质上讲是由技术创新和投资驱动的[23]。 这与很多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Perez始终将投资 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在《技术与金融资 本:泡沫时代的黄金动力学》一书中详细论证了金融 资本对技术和经济波动的作用[24-26]。Gore认 为,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和价格的波动节奏 是由每次技术变革过程中投资和创新周期决定 的[27],经济长波首先是由基础性创新产生的——

王萍萍等: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文献回顾与整合模型

被很多学者一再证明。在初期,创新的速率十分低 下,资本的介人为创新者提供了足够的研究经费,创

新的速率开始提升、范围开始扩大,新的创新带来的 成本下降、边际利润上升吸引了资本家的目光,大规 模资本开始进人;然而,随着市场成熟和技术升级遭 遇瓶颈,增长开始放缓,直至增长动力枯竭,经济开 始走下坡路,至此资本开始变得保守,纷纷逃离现有 市场,直至下一次变革到来。Gore更多将技术创新 和投资置于同一平台上,认为两者联合作用、彼此促 进。然而,Smith认为,技术创新是人类为满足自身 变与经济长波的关系,发现经济长波的每个上升期 都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33]。基础设 施发展首先会打开新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会带动新 一轮技术一经济系统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上升,随 之而来的是繁荣期结束和最终市场饱和。同时,基

础设施的发展高峰总是比经济长波的波峰要早出 现。据此,Berry推断范式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是 推动经济长波的因素。但是,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 总先于新的技术创新而出现,因此Berry认为主要 的技术创新(集群)会带来关键要素成本下降、新组 需求的一种途径,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 难,而资本主要解决了这些困难[28]。实际上,资本 在技术创新前期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因为此 时技术的市场前景尚未确定,资本不会贸然进人新 的领域,一

旦“主导设计”确定,资本才开始疯狂进

人。新产品或服务能为资本带来比较丰厚的回报, 投资过程中的自我强化会使资本投资急剧增加[29],

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经济发展至此达到巅峰; 之后,产品的边际利润开始下降,过度投资致使经济 动力不足,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资本开始撤离市场并 通过低风险的银行储蓄沉淀下来,直至下一轮技术 变革出现[3°]。

2.3范式转变作用机理:技术创新一范式转变一经济长波

在发展了 K

uhn

的科学范式和Dosi的技术范

式概念的基础上,Perez和Freeman提出和丰富了

技术一经济范式这一概念%32]。他们认为,技术一 经济范式是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组织和管

理创新的组合,一

个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会带来潜

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或开辟一个不同寻常的投资和 盈利市场。Perez和Freeman最早将范式引人经济 长波分析,之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研究。 Berry认为,在大的系统和基础设施中存在持续时 间约50年的连续增长和衰退[33]。他认为:经济长 波的上升期始于衰退、止于经济增长的停滞危机,经 济衰退会诱发新的范式;随着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 向市场不断渗透,新的技术一经济系统在现有体系 下充分展开,经济呈螺旋式上升,直到新的技术一经 济范式变得成熟,经济增长开始变得缓慢,直到出现 增长停滞;在经济长波的下降期,技术的演替使得现 有技术的发展遭遇“天花板”,曾经十分繁荣的产业 开始走下坡路,衰退刺激新技术产生,进而催生出新 的技术范式,新旧技术一经济范式的更迭标志着经 济长波的低谷。因此,他认为经济长波主要是由技 术一经济范式来驱动的。此外,Berry等选取基础 设施作为表征技术一经济系统的指标,研究范式转

织方式出现等,从而形成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进而

驱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Perez认为:

一个性 创新一旦被市场接受,那么就会形成一个技术轨道, 该技术轨道会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发展的方向 和空间;随着性创新的扩散和发展,范式会发生

改变[32]。此外,Perez认为,技术变革对范式的影响 除了发生在技术一经济领域以外,在社会一制度领 域也同样存在。新范式的扩散会带来经济增长,范 式成熟意味着增长放缓与停滞。进一步,如果技术 一经济范式和社会一制度范式能够很好地协调与匹 配,那么经济将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增长,但是若两者 不匹配,则经济衰退会加剧。Devezas也赞同范式 转变驱动经济长波的观点#35]。他认为:随着上一 轮技术一经济范式的成熟,经济发展遭遇“天花板”,

经济增长受阻,旧的增长终结,经济开始下降,出现

萧条;之后萧条会刺激新的技术革新,从而产生新的 技术一经济范式,新的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出现会再 次刺激经济开始增长,随着新技术一经济范式的成 熟,经济又重新遭遇“天花板”,如此周而复始,形成 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2.4综合作用机理:技术创新驱动的综合模型

Castellacci等认为经济长波研究的最大挑战在

于将公司层面的理论与制度层面的理论联系起来, 因此他们断言经济变革是由包括公司层面在内的不

同层面的要素共同演化影响产生的[36]。据此,Pap- enhausen在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大框架下提 出了多层次的整合模型[1°],认为从不同层次来看, 影响经济长波的因素有范式搜寻、制度变革、委托一 代理冲突、范式代。其中,范式搜寻和委托一代理冲 突是公司层面的概念,制度变革是制度层面的概念, 而范式代则是社会层面的概念。

①范式搜寻。范式搜寻的概念是基于问题搜 寻、知识范式、技术一经济范式而提出的。范式搜寻 实际上是技术变革发生后管理者和企业家为了获取 更高利润而进行的探索性搜寻。实际上,公司的范 式搜寻发生在整个经济长波中,当上一轮经济长波

31

技术经济第36卷第3期

的范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利润预期时,企业家开 始寻找能够为他们带来高额回报的技术范式。一旦 这种范式被确定,那么经理人和企业家开始搜寻渐 进性的范式革新,依次往复。②委托一代理冲突。 委托一代理冲突是指金融委托人与其代理经理的冲 突,这种冲突本质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在经济长 波的早期,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可能带来高回报的新 的范式,而公司经理人相对比较保守;在经济长波的 后期,由于回报稳定且可预期,因此双方的冲突得到 缓和。③制度变革。Papenhausen认为,制度变革 对经济长波的影响主要是制度与技术范式不匹配造 成的。④范式代。范式代是指经济长波特定阶段的 成年人。不同的范式分别在经济长波的4个阶段发 挥主导作用。第一阶段的特征是,成年人和中年人 都是个人主义,因为他们分别经历了娇宠的童年和 危机,更加渴望精神觉醒,因此更加关注利润和机 会,不会强调制度建设;第二阶段的成年人和中年人 更加关注外部稳定性,集体主义价值观会使他们更 加关注制度变革;第三阶段的成年人和中年人都是 集体主义,该阶段是制度变革和范式充分展开的时 期;第四阶段是世代荟萃的时期,成年人和中年人分 别对新范式持不同态度,他们对新范式并未达成一 致看法。Papenhausen认为,正是这种世代更替驱 动了经济长波的演化。实际上,Papenhausen的多 层次综合模型是范式转化模型的变形。

Sterman利用仿真方法提出了经济长波的多因 素影响综合模型,认为经济长波是多种机理彼此影 响、演化的结果[21]。Sterman虽然没有分析技术创 新对经济长波的直接影响,但是承认技术创新会通 过一些因素间接对经济长波产生作用。Sterman认 为,企业将市场需求不断放大和对之反应滞后会导

致企业的内在震荡和不稳定性,从而造成生产和价 格的波动,进而带来经济的震荡和波动。同时,

Sterman承认企业层面的波动不会成为影响经济长 波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的内在震荡和对不稳定性 的自我放大时刻存在于经济生活中,而性的经 济进步却不是时刻发生的,技术创新才是产生经济 长波的根本原因。

3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整合模型

前文综述了技术创新影响经济长波的4种机

理,它们是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的,彼此相 互关联,如提出“技术创新一投资周期一经济长波” 这一机理的学者认为投资周期是影响经济长波的重 要因素。虽然资本在市场上的活跃程度会影响经济 波动,但是投资的载体是新产品、新服务或新工艺, 投资最终推动了新产业的发展。同样,范式也与产 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演化相伴相生。基于此,本文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提出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 波的整合模型(见图1)。

在整合模型中,资本和关键要素等是支撑要素, 学习等变量是调节要素。从历史上的几次经济长波 来看,每次经济长波都会出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产 业、新组织形式,企业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资源整合 作用。新技术形成集群意味着主导设计确定、技术 轨道形成、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变得清晰。此时,资本 为了追求高回报而开始进入新兴技术领域,从而推 动产业化和集群形成。这些产业往往在当时的经济 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 发展,成熟产品的边际利润开始下降,产业发展遭遇 瓶颈,直至停滞甚至下滑,依次往复。此外,学习、信 息处理能力等会调节技术的集群、扩散速率[34]。

图1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整合模型

32

王萍萍等: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机理:文献回顾与整合模型

4研究展望

251):147-190.

[8] FREEMAN C,LOUCA F. As Time Goes B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o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 EKLUND K. Long wav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J]. Kyklos,1980,33(3) :383-419.[10] [11]

PAPENHAUSEN C. Causal mechanisms of long waves [J]. Futures«2008,40(9):788-794.

MANDEL E. Long Wav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he Marxist Explanation. [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12]

FREEMAN C, PEREZ C. Structural Crisis of Adjust­本文在回顾长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影

响长波的四种机理——主导产业更迭机理、投资周 期作用机理、范式转变作用机理和综合作用机理,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的整合模 型。长波的产生不是某一要素决定的,而是多种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长波 的整合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在以往研究 中,学者们常用某一因素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但单 一因素的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往往产生片面 的结果。本文不仅构建了包含多种要素的整合模 型,而且指出不同要素在长波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 用。比如,与投资周期驱动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 资本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让资 本有逐利的空间,而资本只是技术进步和扩散的一 种表现。此外,基于此整合模型可打通不同层次的 研究。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的整合 模型主要基于理论推导提出,缺乏实证分析。其次, 本文没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鉴于此,未来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第一, 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和完善,如以整合模 型为框架,分析历次长波中技术、产业、投资活动、经 济指标的演化规律;第二,以整合模型为框架,进一 步分析不同要素在经济长波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 对不同阶段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组织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影响技术扩散而加速产业形成,对中国企 业获得国际竞争力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LEWIS W A. Growth and Fluctuation, 1870-1913 [M]. George Allen. &- Unwin.,1978.

[2] ROWTOW W W. The World Economy; History and Pros-

pects[M].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78.

[3] SCHUMPETER J A. Business Cycles : A Theoretical, His­

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 [M]. McGraw-Hill, 1939.

[4] MENSCH G. Stalemate in. Technology : Innovations Over­

come the Depression.[M]. Ballinger Pub. Co.,1979.[5] MANSFIELD E. Long wav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 (2): 141­145.[6]

METZ R. A re-examination, of long waves in. aggregate production, series [ M]//New findings in. long-wave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1992 : 80-119.

[7] REATI A,TOPOROWSKI J. An. economic policy for the

fifth long wave[J]. PSL Quarterly Review,2009,62(248-

ment, Business Cycles and Investment Behavior [ M]. Printer Publishers. 1988.

[13]

LINSTONE H A. Corporat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the long wave[J]. Futures,2002,34(3) ;317-336.

[14] PEREZ C. Structural change and assimil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J]. Fu­tures« 1983,15(5):357-375.

[15]

LINSTONE H A,DEVEZAS 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ong wave theory revisited[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 79 (2); 414­416.

[16] AYRES R U.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long

waves:part II[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1990,37(2):111-137.

[17] AYRES R U.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and long

waves: part I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Change,1990,37(1) : 1-37.

[18]

FREEMAN C, SOETE L.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3rd Edition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7,1(2) :215-219.

[19] KOROTAYEV A,ZINKINA J,BOGEVOLNOV J. Kon-dratieff waves in. global invention, activity ( 1900 -2008)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1,78(7):1280-1284.

[20] RASMUSSEN S,MOSEKILDE E,HOLST J. Empirical

indication, of economic long waves in. aggregate produc­tion. [J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42(3):279-293.

[21] STERMAN J D. A behavioral model of the economic

long wave[J]. Science, 1983,6(1) : 17-53.

[22] FORRESTER J W. Innovation, and the economic long

wave[J]. Planning Review«1980,8(6) : 6-15.

[23] KNELL A M,ROBERTSON P. Innovation,diffusion, and

Schumpeters business cycles today[Z]. Working paper.

[24] 佩蕾丝,田方萌.技术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

的动力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5] PEREZ C. Microelectronics»long waves and world struc­

tural change: new perspecti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 World Development, 1985,13(3): 441-463.

[26] PEREZ C. The double bubbl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4) ; 779-805.

(下转第121页)

33

段增辉等:基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城市景观经济价值评价

Evaluation on 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Based on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A Case of Dalian City

Duan Zenghui1,2,Kang Nannan1,Wang Erda1

(1.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 116024»China;

2.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300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investigation, in. life satisfaction, for general public of urban, residents in. Dalian.»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

conomic value of urban, landscape by using the ordered Pr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 urban, landscape quality exhibit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effects on. the degree of urban, residents' life satisfaction.;taking a 10-poin.t ranking scale urban, landscape quality,the average household .s willingness to pay is ¥26» 282 per annum for one point of ranking level improvement; comparing with the low-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groups»the higher the income groups»th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quality;if the urban, landscape quality is disaggregated into 5 levels,each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y rises to as high as ¥96,807 as the quality ranking is increased by one level higher from very low level to low level;however»household's marginal willingness-to-pay diminishes as urban, landscapes rank level improved»which reflects that the resi­dents in. the landscape with lower quality have more desire to improve landscape quality.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life satisfaction.;economic value

(上接第33页)

[27] GORE C. The global recession, of 2009 in. a long-term de­

velop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0 ,22(6);714-738.

[28] SMITH T.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capitalism: some

Marxian, theme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34(1):203-212.

[29] COCCIA M. The asymmetric path of economic long

wav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0,77(5):730-738.

[30] HAUSTEIN H D,NEUWIRTH E. Long waves in world

industrial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novations» inventions»and patents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by spec­tral analysis [ J ].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Change,1982,22(1);53-.

[31] 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

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J ]. Research Policy,1982,11(3):147-162.

[32] PEREZ C.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

ic paradigm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4:185-202.

[33] BERRY B J,KIM H,KIM H. Are long waves driven, by

techn.o-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3,44(2) : 111-135.[34] DEVEZAS T C,LINSTONE H A,SANTOS H J. The

growth dynamics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long wave theo­ry [ J ].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5,72(8):913-935.

[35] DEVEZAS T C,CORREDINE J T. The biological deter­

minants of long-wave behavior in. socio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8(l):l-57.

[36] CASTELLACI F,GRODAL S,MENDONCA S,et al.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innovation. stud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5,39(1) : 91-121.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ing Economic Long Wa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grated Model

Wang Pingping1,2,Wang Yi1,2

(1. Research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conomic long wave theory. And it summarize four mechanism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ing economic

long wave,namely dominant industry»investment cycle»paradigm shift and general factor. Then, it constructs the integrated model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riving economic long wave. Finally,it concludes the limit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 economic long wa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model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