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怎样写得深刻
方法点拨:
“深刻” ,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第一点要求,是对文章的高度而言的。深刻的文章是指言人之未言,见人之未见,见解富有深刻性,说理富有逻辑性,思想具有理性。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深刻呢?
在“深刻”方面,高考作文有3个记分点:(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这3点概括了深刻的多样性: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示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在“深刻”方面出彩,关键是见解要深刻,立意要高远。写议论文应力求辩证分析,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记叙文应做到见微知著,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不落俗套,立意才能深远。要想做到立意深刻,笔者结合语文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厚积薄发,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的绚丽多彩,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去体味。发现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科学上有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都是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作文有新意,立意要深远,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出美与丑。深刻的哲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与洞察。只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只有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认识肤浅的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见解深刻,从而写出的文章也让人耳目一新。
要使自己的文章充满哲理,又颇有启发性,就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以持久的积累,建深厚的底蕴,求广达深,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以郭橐驼高明的“橐驼之技”——植树应“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来比喻治民之理,说明下达政令应顺应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和劳作规律,使之能“蕃吾生而安吾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
19世纪上半叶,曾把政治改革的理想寄托在人才上,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会触发他这方面的感慨,《病梅馆记》就是一篇从生活事例中发现事理的名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带有明显的寓言色彩,但都属于作者关注生活,积累厚实,一招制胜所至。
2.作文时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理说透,对一些现象要提出高于平庸、异于寻常、深于一般的见解。)
要做到深刻,也就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的观点对别人有启发作用,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善于思考,善于朝大处想,朝深处想,朝远处想,朝不同方向去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表及里”就是防止事理分离,情理不合,罗列现象,文章平平。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首先要学会把握现象,分析现象,甚至还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搜集相同的现象,帮助你准确定位,抓住本质,深入本质。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导致某一事情结果的原因找准了,分析了,无须再用过多的语言旁证,见解往往高人一筹。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一个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原因引发的,一个原因也会产生多方面的结果,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有考生写成《甜蜜负担》一文,文中写道“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上了一层幕布……甜蜜,有时也能成为一种负担。人,毕竟是感性的动物,然而现实却要求我们用理智的目光来认知客观事物,背负着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甜蜜的负担,即便是最最理智的人也可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准确的立意,加上形象化的表达,深入浅出,说理透辟,给人以回味和启迪。又如在《比尔盖茨给青年的十点忠告》里,诸如“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等观点,就很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
3、辩证说理,在全面周密的分析阐述中发表更完备、更合理、更有新意的观点。 例如有一组常见的辩证命题,叫做“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一般来说,通过举例论证可以充分证明其中任何一个观点,人生乐在知足,或人生乐在不知足;也可以综合起来
讲,生活上应知足,工作上应不知足;或者换一个角度讲,物质生活上应知足,高尚的精神生活上应不知足;还可以由己推人,讲到生活上对自己来说应知足,关心别人生活应不知足。但这些都是常人所见。如若进一步挖掘其中的“辩证法因素”,则可以讲在生活或工作中,都应该既有相对地知足,又有绝对地不知足,既有阶段性地知足,又有长远地不知足。这样的观点更符合生活实际,更有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因而就更有启发性。
4.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深刻 。
议论文常常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根源,析意义。具体要求为:议论文要有的哲理性,它是诉诸理性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与洞察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读者通过你周密地谁人背后无人说,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才能够体现“透过现象看本质”。文章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本质目标。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能够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