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浅议“保险姓保”
李胜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经济补偿始终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保险姓保”才是保险的本质。但是近些年来,国内很多保险公司都偏离了保险经营发展的方向,动用保险资金频繁举牌上市公司,保险的保障功能逐渐被淡化。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前提出全行业要在正本清源、坚持“保险姓保”的前提下,提升保险供给质量、优化保险供给结构。本文就此,从保险业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及如何落实“保险姓保”谈几点思考。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保险姓保”1引言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11月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总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之后又将供给侧改革放入“十三五”时期发展重点,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改革之风。而保险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起着服务国家发展、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职能,又该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呢?前项俊波提出全行业要在正本清源,坚持“保险姓保”的前提下,提升保险供给结构,主动对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只有坚持保险姓保,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的职能作用和保险资金的长期优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如何提高保险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正确把握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关系都是保险行业在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关注的重点,“保险姓保”或许给出了答案。那么“保险姓保”到底是什么?是否能够顺利施行达到预期目标呢?2从供需不平衡看供给侧改革从需求来看,我国的保险需求总量很大且需求不断在升级。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居民和企业对于寿险产品的保障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全民的保险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有意愿且有能力购买保险,有效需求持续扩大。此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保险业被越来越多地嵌入到互联网消费场景中,更多的保险需求被激发。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国际国内贸易愈加频繁,责任与信用保证保险需求也日益增加。而相对于巨大的保险需求,保险供给显得不那么尽如人意。保险产品供给量很大,但是能够满足大众需要的产品并不多,有效供给十分有限。虽然注册的保险产品有一万多种,但是趋于同质化,而且很多要么博噱头没有实际意义,要么重投资轻保障,难以满足客户保障需求,造成众多产品闲置和浪费。很多消费者用脚投票,将消费需求转向或其他海外市场。201540%以上的增速,年,消费者在投保保费高达反映出国内保险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316亿港币,多年保持求。而且,虽然保险公司数量众多,但是市场份额几乎被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垄断,中小型公司对市场份额分割能力有限,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市场竞争模式十分单一,创新力不足。最重要的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有所“跑偏”,重销售轻理赔,重投资轻保障,重形式轻本质,引发了消费者的种种怨言。总的来说,有效供给不足,且质量差强人意,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3“保险姓保”才是正道从整体宏观经济来看,保险业面临的处境可以说非常严峻。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发展增速从2008年至今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市场利率走低,保险业债券类资产投资收益十分惨淡。而近年来很多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将保险产品大多包装成投资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下降,而负债成本具有一定的刚性,直接结果就是盈利不足,偿付能力严重下降。保险公司盈利不足,便会在费率和理赔率上作文章,使得保险供给质量持续下降,消费者利益也没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保险业口碑下降,声誉受损。问题在哪?问题在于大多数保险经营主体偏离了“保险姓保”。所谓“保险姓保”,就是指保险要回归以“风险管理、风险补偿”为基本功能的本源。资金融通只是一个辅助功能,不是主要功能。保险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金融是资金的融通,利用的是资金的时间成本,而保险的本质应该是强调资源的跨状态配置,利用的是大数法则。如果过于专注投资,既比不上基金信托等行业的专业性,又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行业价值。所以要解决上述所说的困境就是要提高保障性业务占比,回归保险保障的本质,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可用保费来抵消部分费用,从而度过漫长的经济低谷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兴未艾,社会矛盾趋于复杂,风险形式更为严峻,只有坚持保险姓保,才能扩大保险覆盖面,渗透度和普惠性,彰显保险风险补偿的天然属性,发挥出保险在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让保险资金服务保险主业,提升保障型业务发展能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大众对保险重拾信心,提升保险业自身的安全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全感。4站在保险公司角度看“保险姓保”目前来看,由于社会认知和销售模式等多种原因,保险公司习惯将保险的金融属性和保障属性叠加在一个保险产品上,199“十三五”经济论坛
就像是“鸡先下了蛋还是蛋先生了鸡”这个问题一样,我们也说不清楚是保险公司推出这种投资型产品吸引了顾客还是顾客的需求推动了公司的产品策略。所以在顺应消费者需求和提高供给能力二者中,保险公司会如何选择?另外保险资金具有逆周期的特点,当市场平均收益率降低时,有更多的人愿意投保,保险公司保费增加但收益很难,当市场平均收益率高的时候,投保的人会减少,这时投资容易但是保费不足。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坚持“保险姓保”,保费收入少又没法获得投资收益,也很难盈利甚至生存。根据2016年年报,中国人寿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27亿元,同比下降44.9%;中国人保净利润为142.25亿元,同比下降27.1%,中国太平净利润47.74利润来源就是港元,同比下降“死差”24.7%、“费差”。其实也比较容易理解,和“利差”,对于财险公司来说,保险公司可以理解为实际理赔率与预期事故发生概率的差额,相比于“利差”来说,死差和费差比较稳定,可操控空间不大,如果想从“死差”获利,直接体现便是保费增加或者缩小保障范围,而“费差”,由于保险公司销售产品通常依赖于互联网、银行、个人代理等渠道,需要支付昂贵的代理费用,导致保险公司的管理和营销费用高居不下。据统计,2014年财险公司平均综合费用率达36%,华农财险甚至高达58.69%。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为了获利,要么减少保障范围,要么想办法放大利差,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于是形成了一些乱象。所以这件事情就像老师管学生一样,老师为了学生好施加很多干预,学生不听话会受惩罚,听话自己就难受。提出“保险姓保”方针,保险公司完全顺从也不是,不服从也不是。5保险业供给侧改革下“保险姓保”该如何权衡?“保险姓保”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实施起来是很困难的,仿如切自己身上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姓保”该如何顺利施行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一个度,找好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学生要听话,老师也要适当给学生一些空间。对于保监局来说,要适当给保险公司一些自由,依旧允许其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但是必须以“保险姓保”为主流,鼓励发展保障性业务,其产品要能满足消费者的保障需求。资金融通与投资功能作为附加可以允许其发挥。但是一旦出现偿付能力不足、消费者利益受损等问题,将会加大惩罚力度,暂停其营业,即“放松前端,抓紧后端”,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现象。并且对于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新的公司进入市场时,不仅要对其资金、能力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还要对其经营理念、社会责任感以及高层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等进行严格考察。市场退出要以保全消费者利益为基本原则。加强引导和支持,大力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保险业务,鼓励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强化责任险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作用,积极探索开展强制责任险试点,全面提高社会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保险姓保”的重要性,虽然短期来看保费增速降低了,但是更优的质量结构能够带来更长远的收益。因为保障性产品以分期缴费居多,能够给保险公司更加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更有利于保险公司的健康200经营,而且伴随着保障型险种大翻身、传统型保险及意外险、健康险保费也会随之增加,给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第二点是加强对公司内一些部门的管理,比如营销部门和代理人中介,要充分挖掘消费者的保障需求并将其反馈到产品设计研发部门,并且在销售过程中不得以投资收益来诱导顾客购买投资型产品,要根据消费者自身情况推荐合适匹配的保险产品;其次是产品设计部门,在充分了解到消费者保障需求后,要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利用技术进步,寻找保障功能和产品吸引力之间的平衡点;另外还要聘用高端人才,在资金配置上达到精准高效,不要发生“长钱短用”、“短钱长用”等问题,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偿付能力不足;除此之外,要降低经营成本与费用,挖掘稳定客户,建立高效的销售渠道以降低佣金费用,发挥长处做好事前风险防范以减少事后补偿。最后就是及时向社会公众和银进行信息披露,尤其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做好风险应急准备,做好再保险和准备金提存。以上就是笔者对“保险姓保”的几点想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保险业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宏观经济处境不利,“保险姓保”势在必行,但是会存在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冲突,导致实施不利。所以监管当局要把握好监管尺度,使保险公司能够自觉自愿遵守规章制度。保险公司也要以“保险姓保”为原则,开发并销售保障型产品,做好成本费用管理,合理配置资产与负债,进行稳健投资。总之,“保险姓保”要找准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平衡点以及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机构的契合点,从而使得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满足,保险行业得以稳定发展。参考文献1]陈东辉.保险的核心功能是负债管理[J].上海保险,2017(9).2]项俊波.服务国家战略开创“十三五”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2016(8).3]何肖锋.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和挑战[J].清华金融评论,2017(7).4]郭振华.保险业如何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坚持“保险姓保”方为上策[J].上海保险,2016(12).5]曲哲涵.上市险企年报出炉保险“姓保”能不能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7(13).6]孙武军,樊小莹,冯雪岩.保险姓保与保险创新:供给侧改革下的思考[J].保险理论与实践,2017(1).“死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