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均的读音是:chéng jūn。
成均的拼音是:chéng jūn。 注音是:ㄔㄥˊㄐㄨㄣ。 简体是:成均。 结构是:成(半包围结构)均(左右结构)。 繁体是:成均。
关于成均的词语
功均天地 势均力敌 鸿均之世 权均力敌 劳逸不均 力敌势均 苦乐不均 利益均沾 权均力齐 智均力敌
关于成均的诗词
《贺郑漕·当年画省与成均》 《九日偕成均同官北山登高》 《题致仕袁成均燕申亭》
关于成均的成语
成千成万 权均力齐 劳逸不均 苦乐不均 权均力敌 成名成家
关于成均的造句
1、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阴森非一日,苍翠自何年。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近檐阴更静,临砌色相鲜。
2、为了在激光打靶时,燃料能够均匀地被压缩,要求液态燃料在靶丸内,形成均匀的液体层。
3、结果显示:同位素分离效应,是混合液态燃料,在低温冷冻靶丸内,形成均匀液体层的决定性因素。
4、经先生仔细比对,郭成均作品受《飞鸿堂》印谱影响较大,作品笔断意连,印风雄放,刀法精道。
5、粉体物料与粘合剂在圆筒形容器中由底部混合浆充分混合成湿润软材,然后由侧置的高速粉碎桨切割成均匀的湿颗粒。
成均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古之大学。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成均[chéngjūn]⒈古之大学。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基础解释:1.古代的大学。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
二、引证解释
⒈古之大学。引《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⒉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引南朝宋颜延之《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明何景明《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清昭槤《啸亭杂录·莫葆斋》:“莫葆斋晋,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三、网络解释
成均(成均的含义)相传为远古尧舜时的学校。原始氏族公社后期,氏族的规模逐渐扩大,并组成部落联盟。社会生活也趋向复杂化,除家庭生活、生产劳动和与外敌作战的军事行动外,还有各种祭祀、庆典等集体性的礼仪活动。综合释义: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南朝宋颜延之《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齿於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宾客。”明何景明《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清昭槤《啸亭杂录·莫葆斋》:“莫葆斋晋,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汉语大词典:(1).古之大学。《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郑玄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南朝宋颜延之《宋武帝谥议》:“国训成均之学,家沾抚辜之仁。”唐杨炯《崇文馆宴集诗序》:“齿于成均,所以明其长幼;通于博望,所以昭其宾客。”明何景明《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阳》诗:“忆在成均共携手,泉山门下相知久。”清昭梿《啸亭杂录·莫葆斋》:“莫葆斋晋,浙江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国语辞典:古代的大学。成均[chéngjūn]⒈古代的大学。引《礼记·文王世子》:「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辞典修订版:古代的大学。《礼记.文王世子》:「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其他释义:1.古之大学。2.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