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建议

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建议

来源:叨叨游戏网
高教论坛 2013年6月第6期 Higher Education Forum Jun.2013.No.6 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建议 周瑞超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和自然科学成果转化同等重要。要从思想观念、机制、项目规 划、项目管理、宣传交流五个源头抓起,调动接受、生产、服务三方主体参与成果转化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成果转化三个层次 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率。 关键词: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提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3)6—0014--03 作者简介:周瑞超(1973一)。男,壮族,广西隆安县人,管理学硕士,副研究员.科技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党办校办副 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创新。 收稿日期:2013--04--24 修稿日期:2013--05—06 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一直是 老大难问题。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 文、研究报告等。社会科学成果从产生到应用和实 现,涉及生产、接受、服务等三方主体L5]。生产主体, 主要包括社科研究机构和研究者等,生产主体是社 25 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与发达国家 8O%的转化率相去甚远[I]。在这其中,跟现实生产 联系比较密切的自然科学成果转化率相对较好,由 于长期以来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社会科学成果转 会科学成果的生产者。接受主体,主要包括、企 业和社会公众等,接受主体主要是社会科学成果的 接受者或者受益者。服务主体,主要是的社会 科学管理部门和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服务主体是 社会科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服务于社会 科学成果的生产者和接受者。 2.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机理和特征 与自然科学成果转化相比,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虽然不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但在提高社会的科 学素养和决策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 科学研究的成果大多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 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通 化率更低,仅有5%至6 被转化和3 的成果形成 产业[ 。在200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 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社会科学成果往往涉及到政 治、经济等重大问题,并导致社会的变革,其对 现实社会和生产所产生的推动力有时是某项自然科 学成果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加大社会科学成果转 过思想和观念的先导性变革作用于社会生产力,通 过制度和的重新安排作用于社会生产力I6] 社 会科学成果转化有非直接性、非实验性、非单一性、 非标识性等特征,其价值往往是很难单纯从经济学 的角度来衡量的。非直接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化力度,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不仅是繁荣哲学 社会科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社会科学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其转化特点 转化为生产力一般不是直接而更多是间接地作用于 生产力,转化效益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很长时期才 能逐步体现出来。非实验性是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不像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一样,可以经过从小范围 试验到逐步推广应用,因而是不具备重复实验性的。 非单一性是指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多 元的。不仅能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 会产生无形的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非标识性是指 1.社会科学成果的特点及三方主体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涉及政治、历 史、哲学、法律、伦理、宗教、文学、艺术甚至心理、语 言等广泛领域 。和自然科学研究一样,社会科学 研究也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应的 研究成果可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表 现形式主要以文字、报告、软件、图片、图表、音像制 品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规律,反映社会 制度和社会发展规律,具体的载体主要有著作、论 14 社会科学的成果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申请 发明专利、产业化后又可以取得产品的商标权,而往 往缺乏显著的标识性表征,这导致了接受主体很难 识别社会科学成果的优劣。 3.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三个层次 由于社会科学的特征,其成果转化的途径、方式 和结果都要比自然科学成果转化复杂得多。社会科 学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为人的思想(即思想向思 想的转化)、转化为决策、转化为社会现实三个层 次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第一个层次是转化成为人 么热心了。由于生产主体和接受主体主动开展转化 或接受转化的意愿都不强,夹在这两类主体之间的 以科研管理部门为主的服务主体,即使想推动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工作,也只能是难上加难,更何况 科研管理部门往往还有上一级,而主 要追求的是短期GDP。因此,提高广西高校社会科 学成果的转化率,就是要抓思想源头,加快转变思想 观念,使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接受 主体、服务主体既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科学对社会发 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又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科 的思想,这是一种最普遍存在的转化形式。由于人 具有思维能力,接触到外界的实体或知识都会产生 相应的刺激,并与自身思想发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因此只要社会科学成果进入了人的视野,实际上就 实现了社会科学成果的第一层次的转化。当然,对 于同一个成果,不同的接受主体所得到的转化结果 或受到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 第二个层次是转化为决策,也就是社会科学成果进 入决策,得到了决策者或决策部门的采纳。这是社 会科学成果转化最关键、最重要的转化形式。社会 科学成果的转化,关键是要进入决策层[a],只有进入 决策了,社会科学成果才能作用于社会生产力,才能 提高生产率和生产效益。这里所说的进入决策,应 作广义的理解,它不仅指进入部门领导、企业家 等社会领导者的决策,而且还泛指其他主体因受成 果影响作出的决策。如果说第一个层次的转化属于 思想的范畴,那么第二个层次转化则属于由思想向 行为的转化。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第三个层次就是 转化为社会现实。社会科学成果经过第二个层次转 化之后,接受主体根据成果所作出的决策开始与社 会现实发生作用,并开始影响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状 况,甚至影响到国家或局部地区的政治经济走势,使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成了现实。从哲学上看,社会科 学成果的第三个层次的转化,是从精神向物质、由思 维向存在的转化过程。 二、提高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的若干建议 根据社会科学的特点,要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 转化率,就要想办法使接受主体、生产主体、服务主 体能够实现良性互动,使社会科学成果的三个层次 转化相互促进。 1.抓思想源头,确保各方主体开展成果转化的 主动性 当前,社会科学成果生产主体往往满足于通过 发表成果参加评奖拿奖最后评职称的简单循环中, 很多本应很有应用前景的社会科学成果"dz因此柬之 高阁。而对于以和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科 学成果的接受主体,则由于现行追求短期GDP增长 率的通病,因此对不能直接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立竿 见影效果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当然就显得没有那 学对经济社会的推动是一个渐进过程,才能不断增 强三方主体主动开展成果转化的意愿。要改进现行 绩效考评标准和机制,对于社会科学成果生产主体, 要改进评奖和评职称的评价标准,提高成果转化在 其中的比重;对于服务主体,要主要考评其立项的项 目成果转化率;对于其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 主要考评其主管行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 步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这些主体充分利用社会 科学成果改进现行工作或的意识,引导其主动 开展和参与成果转化工作。 2.抓机制源头,确保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效益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市 场这个无形之手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资源配置,也 需要这个有形之手进行宏观。目前,市场 无法有效促进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情况下,就需要 加以引导。我国颁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此外,设有国 家、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 奖,每年还召开国家和各省市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对一些重大自然科学成果转化进行表彰和奖励。但 是,这些法律法规和机制其实主要是面向自然 科学的,对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则考虑得较少,迄今为 止我国还没有国家级社会科学奖项,有关专门促进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机制更是少之又少。因 此,国家和各级地方:if-必要对照促进科学技术 成果转化的相关法律行规,出台促进社会科学成果 转化的实施细则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接受主体、生产 主体、服务主体能从主动转化适用社会科学成果中 获得扶持、得到实惠,才能有效引导三方主体积参与 到社会科学成果转化32作中。 3.抓规划源头,确保社会科学项目符合现实 需要 能否实现成果转化,研究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是 重要前提。然而,受传统思维和习惯影响,我国社会 科学的研究跟社会现实需要往往还是有较大的距 离。从服务主体方面来看,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部 】5 门在做社会科学规划或课题指南时,常用的方法是 发布通知面向生产主体即研究部门或专家征求。接 受主体作为社会科学成果的接受者或消费者,他们 在制定社会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阶段很少参与其 中,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从源头上就脱离了现实需要。 虽然不可否认,有些研究部门或专家会从社会现实 需要出发提出社会科学规划或课题指南建议,但这 部分的研究部门和专家所占比率多少、提出的社会 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建议是否会被做规划的服务主 体所接受就很难保证了。因此,要提高我国社会科 学成果转化率,必须要保证接受主体能够主导社会 N-q=规划和课题指南,从源头上保证社会科学研究 来自于实践。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方式制定规划和课 题指南。最初阶段,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要主动 向接受主体征集建议。这里之所以强调要主动,是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企 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参与应征规划和指南的意愿并 不强,只能依靠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在这个环节 更主动地向接受主体征集建议。第二阶段,在征集 到接受主体建议的基础上,再请有关专家对建议进 行归纳、提升,从而得出对应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 的规划和指南。应用研究的规划和指南只需要对征 集到的建议进行归纳就可以得出,基础研究的规划 和指南则需要进行进一步提升才能得到。第三阶 段,再由有关专家对第二阶段得出的结果做拾遗补 漏以保证规划和指南的全面性。这是因为在第一阶 段,接受主体只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规划和指南 建议,如果征集的范围不够广,将很难保证规划和指 南的全面性,必须要由专家进行补充。 4.抓管理源头,确保社会科学成果研究质量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加强项目管理,管理才能出 效率,管理才能出质量。虽然科学研究需要自由探 索,但也需要适当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能及时完成, 才能保证项目质量。诚然,大多数科研人员是治学 严谨的,但在现实中,也有不少研究人员善于钻营、 投机取巧,他们以获得项目支持经费为最终目的,获 得立项后有不认真按合同开展研究、完成项目的倾 向,如果科研管理部门不闻不问任由他们自由发展, 将不利于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要提高社会科 学成果的转化率,要严把立项关,确实选择跟社会现 实需求紧密相关、有良好应用基础和应用前景的项 目,优先资助既有的专门社科研究人员和、企事 业单位人员联合申报的项目。要加强项目过程管 理,实行经费拨付与执行情况挂钩的项目经费分期 拨付机制,除首次按一定比例拨款外,其余经费按照 项目实际执行情况拨付,通过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对 于项目执行情况不好的给予延期拨付或减少拨付比 例,对按合同执行的项目按时按比例拨付项目经费, 16 对于超前或超额完成项目合同,尤其是阶段性成果 获得运用或转化的项目则提高项目经费比例。对于 一些重大项目,还要专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开展中 期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同时集中专家的智慧为后续研究提供咨询,以 保证项目按时高质完成。要加强项目结题管理,严 格对照项目合同对项目进行验收,提高项目阶段性 成果转化在验收中的权重,并要求课题组对最终成 果转化做出规划,并在项目验收后一定时间内进行 检查,对于顺利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在今后项目规 划和立项时优先资助其组成人员。 5.抓宣传源头,确保社会科学成果的交互效率 虽然社会科学成果研究脱离实现、重复研究、水 平低下等现象确确实实存在,但现实中还是有不少 适合社会现实需要的好成果。但为何这些好成果也 不能顺利实现转化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 成果完成人宣传不够,使其成果没能引起接受主体 的注意,或者是对成果本身宣传不够导致接受主体 对成果的价值不能认识或认识不够。因此,要提高 社会科学成果转-Ig率,就要加大对社会科学专家和 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科学专家和成果的认知 度,尤其要让接受主体能方便地接触到社会科学成 果、认识到社会科学成果本身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社会科学成果生产主体、服务主体或部门,要利 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专门开辟有关 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交互平台,使社会科学 成果的生产主体、接受主体、服务主体能够在这些平 台上充分交流,达到相互启发、相互认同的目的,使 社会科学成果第一层次的转化得以实现。要加大社 会科学成果的宣传和推介力度,按行业分类汇编有 关成果定期报送对应部委厅局,或定期组织开 展成果推介会、专家讲坛等形式,对社会科学成果进 行推介,努力使有关社会科学成果进入决策者的视 野,为社会科学成果的第二层次转化提供尽可能多 的机会。要加大对社会科学成果第三层次转化的成 功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宣传推介典型使接受 主体充分认识到社会科学成果对现实生产的推动作 用,为更多的社会科学成果实现第二层次转化推波 助澜、呐喊助威。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科技进步率,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成果的有效转 化,也需要社会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要提高社会 科学成果转化率,必须想办法调动接受、生产、服务 三方主体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成 果转化第一、第二、第三个层次的良性互动,才能有 效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决策水平。 (责任编辑:吴声)(下转第29页) 亟待加强,从而为下一步变革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明 确了一定的方向。 参考文献: 新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 年会,2010:101一llO. (责任编辑:徐建平) [6]刘学平.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J].辽宁高职学报,2007(2):1l—l2. [7]解振锁.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 考[J].全国情商,2008(18):77—78. [8]王伟.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危机预警系统构建与警 [1]秦蓁.刍议泛北部湾经济区域人才培养合作模式[J].大 众科技,2008(7):166—167. [2]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第--II)[M].厦门:厦门大学出 版社,2005. [3]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学 术版),2006(4):43—45. 情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13(1):92—9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 程项目“虚拟创业: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会计人才培养 [4]贝洪俊.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26—129. [5]敬采云.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 模式全新探索与实践”(2011JGB124);梧州学院2009年院级 教改项目(wyjg09B006)。 On Building an Overall Qualities Evaluation Model for Accounting Talents and a Case Analysis WANG Wei (Wuzhou University,Wuzhou 54300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building an overall qualities evaluation model for accounting talents and a case analysis。 combin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accounting talents with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 naire and the data analy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undamental qualities that accounting talents should have the influence factors.By AHP tO decid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factor,this paper builds an overall qualities evaluation model for accounting talents.Finally points Out the defects of current cultivation mode and the way of changing account education by empirical analysis. Key Words:questionnaires;accounting talents;overall qualities;evaluation model (上接第16页) 参考文献: [5]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会科学 成果转化如何不再难[N].光明日报,2O1O—ll一19(7). [6]王晓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J].科技管理研究.2008(7):244—245. [7]陈兴华.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5(i0):17—18. [1]李晓莉.5 :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严重偏低[N].羊城 晚报.2011一O9—29(A18). [2]束洪福.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仅5%[N].科技 日报.2O1O—O1—04(1). [3].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N].人民日报。2OO4一O3—21(1). [4]刘士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也应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 [N].光明日报,2O1O—lO一29(11). [8]施国光.关键在于进入决策层——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 一个重要问题[J].科研管理。1994(1):lO一14. Some Suggestions of Increasing the Transformated Rate of Soci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ZHOU Rui—ch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Research Centre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Social science is as important as 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s also equally important tO natural science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ci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ed rate.five re— sources,those are thought idea,the policy mechanism.project planning,project management.publicity and communication trans— fer,should be snatched up an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three main parties in acceptance,production and service. only in this way。can we improve the transformed rate of soci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Key Words:social science;transformated rate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increase;suggesti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