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人本的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
城关二小 周云英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不少人眼里,他们觉得数学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图形,再加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使得学生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平台,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呢?我认为,我们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真诚赏识,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追求灵动的、富有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走近生活——课堂是回归的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数学教学能融入生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
1
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对数学油然而生出亲近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二、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456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8台,经过6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456-38×6=22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456÷38。
2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道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写错的学生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这位老师很有经验,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愣住了„„)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6小时,还要装12-6=6(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8×6=228(台)。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稍过片刻后,教室里渐渐地充满了赞同声,老师由衷地赞赏了同学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同学把题目继续做完了,他也高兴地回到了座位。
面对学生的“差错”,数学课堂上比较糟糕的是埋怨学生,殊不知,就因为你这样的表现,学生们还敢再想再说吗?以至教师亲自上阵,帮学生回答,这无疑又使数学学习成为了“灌输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呢?这位教师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距”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事实上这位同学不会做这道题目,他也只是碰巧算对了一步。面对“差错”,课堂得以精彩生成,也让做错
3
题目的同学很体面地回到了座位,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而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三、巧抓“意外”——课堂是创造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67。
(学生操作,但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突然,生1举手报告:老师,李明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 (李明不仅没有生气,还趴在桌子上窃笑)
师:(亲切地)李明,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李明先摇摇头,看到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他站了起来) 李明: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把67摆出来。 师(好奇地):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李明:我用1根彩笔表示十,用1个小棒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生异口同声)
4
师:李明,你真了不起,创造出了假设的方法,用手中仅有的小棒,表示了很大的数。下面大家再来表示98。
生2: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黑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9根白色的小棒和8根黑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98。
生3:我左手的每一根小棒都表示,我拿了9根;右手里每一根小棒都表示一,拿了8根,合在一起就是98。
生4:我折断了4根小棒,我用了9根长的表示9,8根短的表示8,这样我就不用那么多的小棒了。
„„
上述案例中,教者面对李明同学独特的“纪律问题”,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而是用亲切的笑容鼓励他,让他敢于敞开心扉,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和满怀期待中,学生们共同享受了李明独特的思路。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是教者预设之外的,教者放弃了原有的教案,而是以赏识的态度,顺应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教学中,正是由于教者巧妙地抓住了课堂的这一“意外”,才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地开发。
灵动、有效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发展来说,应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和个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应是经验的共享、情感的融合与感召。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因此,我们在追寻课堂灵动的同时,千万不能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为灵动而“灵
5
动”,以至偏离了学生正常发展的轨道,时时刻刻我们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