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豆子的水倒掉还是保留?
2009-08-24 www.dlxww.com 新商报
“我家买了台豆浆机,从牛奶风波以后,全家的早餐就变成豆浆了。每次做豆浆的豆子都要泡很久,有人说这个泡豆子的水是有营养的,可以直接倒进豆浆机里,有人说这个水不好,到底哪个有道理?”家住新城巷的郭女士咨询。 “泡豆浆的水是否倒掉,要分不同人群。”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营养教研室高级营养师罗冰介绍说,泡豆型豆浆机要求提前8 12小时泡豆,因为大豆外层是一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厚纤维,它妨碍了大豆蛋白被人体吸收利用。做豆浆前先浸泡大豆,可使其外层软化,再经粉碎、过滤、充分加热后,可相对提高大豆营养的消化吸收率。而且豆子有豆腥味,充分浸泡能去味,把妨碍钙、 铁、锌等元素吸收的物质去掉。所以用干豆做出的豆浆在浓度、营养吸收率、口感、香味等方面都比不上用泡豆做出的豆浆。
对于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来说,可以适当保留泡豆水,用泡豆水做豆浆,其中泡豆后留下的植酸和单宁此时起了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上升速度,它们和花青素、类黄酮等都是强力的抗氧化物质,消化功能没问题的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可以如法炮制。如果是缺锌贫血,或者有肾结石,就应该把泡豆的水倒掉了。记者王俊
去掉泡豆水可改善口感
泡豆子、泡粗粮之后,浸泡水往往会变得浑浊。如果是泡有色的粮食和豆子,比如紫米、黑豆、红豆等,浸泡水还会变色。这样的水要不要扔呢? 从口感上来说,去掉泡豆、泡米水能改善口感。这是因为,粗粮、豆类浸泡后,表皮中的植酸、单宁、草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会溶出,它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涩味。所以,去掉浸泡水能让饭、粥和豆浆的口感更好。同时,这些成分也属于“抗营养成分”,会妨碍钙、铁、锌等元素的吸收,去掉它们,对于那些贫血缺锌、消化不良、身体瘦弱的人来说有一定优点。
首先,不泡豆子听起来好像很方便,其实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头天晚上泡豆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但浸泡之后就可以很快地打出豆浆来;如果不泡豆子,启动豆浆机之后的程序就要延长很多,带上了一段加温促进豆子吸水软化的时间,实际上更费电费时。所以,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早上喝豆浆节约时间的角度来说,显然是泡豆子更有利。
其次呢,泡豆子可以提高出浆率。和不泡的相比,把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豆浆的产率可以提高10%,而豆渣的产量有所下降。在12小时之内,泡的时间越长,出浆率就越高。也就是说,泡豆子有利于组织破碎,可以让豆浆打得更细一些,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从口感来说,自然也是泡过的豆子做出来的豆浆口感更好。
豆浆多出点少出点,或许大家并不介意。不过,泡豆和不泡豆相比,做出来的豆浆中,抗营养因素的含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说,和不泡豆打出来的豆浆相比,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再打豆浆,其中的单宁含量只有前者的二分之一。哪怕泡4个小时,都会大大降低单宁含量。这是因为单宁会部分溶解在泡豆子的水里。测定发现,泡的时间越长,泡豆水里溶出的单宁就越多。同样,和不泡
豆打出来的豆浆相比,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再打浆,其中的植酸含量会减少47%,皂甙含量降低29%。
单宁和植酸会让人感觉到涩味,皂甙多少有点肥皂味,所以泡过豆子再打豆浆,豆浆的味道就会明显改善。
不过人们可能更关心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事情,它关系到豆浆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我们的测定表明,泡豆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大约是11mg/100ml,和市售各种熟豆浆产品的水平相当;而不泡豆的豆浆中含量为23mg/100ml,是市售熟豆浆产品的两倍。也就是说,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再制浆,其豆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水平会下降54%之多。
看来,中国人传统上都要把豆子泡过一夜再磨豆浆,是相当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有利于身体充分利用豆浆中的营养成分。单宁和植酸都会降低大豆中矿物质的吸收,特别是铁元素和锌元素;而单宁、植酸、皂甙和蛋白酶抑制剂都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消化吸收功能本来就不太好的人,容易消化不良胃堵胃胀或腹胀腹泻的人来说,还是喝泡过的豆子打成的豆浆更有利于营养吸收。
那么,豆子应当如何泡,泡多久,什么温度泡呢?我们做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实验,发现在12小时之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好。室温20-25℃下浸泡12小时就可以让大豆充分吸水,再延长泡豆时间并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不过,在夏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室温泡12小时可能带来细菌过度繁殖的问题,会让豆浆的风味变差,故而建议放在冰箱里面泡豆。4℃冰箱泡豆12小时大约相当于室温浸泡8小时的效果,如果嫌18小时操作起来麻烦的话,可以把豆子放冰箱里浸泡24小时,既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操作起来又很方便。
不过呢,凡事有弊也就会有利。干豆制浆虽然不利于营养素的消化吸收,风味口感也不太理想,但是对于那些食欲亢进、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血脂血压过高的人来说,倒反而是件好事情。所以说,还是要感谢豆浆机的设计者们,为消费者提供了适合不同人群的选择,至于运用之妙,就存乎于使用者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