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作为一名在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师,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形势,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诚心接受,热情投入,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培养健康和谐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新的教育改革形式势必对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的教改要求,谈一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 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
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三、精心设计教案,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全国统编政治课教材对不同的学生来说,要么似懂非懂,要么枯燥难懂,要么与个别现实反差较大,学生不愿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本宣科地抄教材,背教材,学生是比较反感的。可见,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是政治课无吸引力的首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再创造。
1、吃透教学大纲,灵活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有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能力,用科学、生动的内容去吸引学生。同时,也用教师的创造精神启发学生。例如,我在讲《树立公平合作意识》这一课题时,考虑到学生对该问题既熟悉又有些茫然,便先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事实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理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又讲了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然后又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尚是公平合作的具体表现,并用雷锋、孔繁森、李向群等英雄模范人物及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论证说明,收到很好的效果。
2、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文似看山喜不平,学生听课同样如此。陶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不仅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一些政治理论,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和求知
欲。正如美国教育家乔治布什指出的,正确的教学起始于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和现象开始。例如,讲公平与合作问题时,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运动会上的比赛。使学生既乐于学,又易于学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迅速,也存在着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往由于某些问题在课本或国家正式文件上尚无正式说法,就采取回避的做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所关心和容易困惑的。因此,政治课教师应了解时事,对一些热点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以利于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否则,学生会有许多困惑,甚至产生一些诸如恐惧、自卑、偏激等消极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也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关心的友谊、择业、反腐倡廉及国际形势等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政治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学形式枯燥单一。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采取启发式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授知识内容,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1、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采用
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突出其主体地位。 2、运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教学辅助手段。例如,通过录音、录像、多媒体和实物、挂图等,创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环境,通过感官刺激充分促进大脑的认知、体会和记忆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会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
3、授课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政治课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规范,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还可受到语言魅力的美感教育。例如,讲授重点时,准确清晰,语速较慢,音调较重;讲伤悲内容时,声音低沉;讲授愤怒的内容时,情绪激昂。 4、加强第二课堂教学,坚持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政治课教学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政治课教学应延伸到传统课堂教学以外,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辩论会、学雷锋活动等。还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进行政治课教学。
五、 新形势下,教学要建立新的评价方式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潜能。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分数定优劣,把考试成绩定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的评价方式,显然已不符合新的课改要求。以我们的思想政治为例,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就是一种知性的教
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点、难点、考试要求等一应俱全,但最后用处不大。其实中学思想政治关键是培养人的德性,而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性,往往是不好量化的,政治考100分的学生,他的道德素质未必就是100分,一个把《中学生行为规范》背的滚瓜烂熟的学生,可能把打架骂人当作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多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多开辟几条渠道。可在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方式,丰富考试形式,诸如开卷闭卷相结合,表演、实验、论文及答辩、调查报告、制作成果、谈话、学生自评、口试、观察、人机对话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反馈,在考试中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我想说的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造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和谐而健康的人,因此,在目前分科教学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摒弃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少一些排斥和竞争,多一些宽容和合作,我们的各课教学只有在宽容与合作中,才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健全的学生。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来说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尤其是对科学
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造性的开拓与应用。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政治教师要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素质教育的熔炉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