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花岗七⼗⼆烈⼠林觉民的“铁⾎”故事
如果⽣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个温情丈夫。然⽽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却成了为天下⼈蹈死不顾的“铁⾎丈夫”。他是谁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铁⾎丈夫”林觉民
如果⽣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个温情丈夫。然⽽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却成了为天下⼈蹈死不顾的“铁⾎丈夫”——⼆⼗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诀别,从此长眠异乡。 他,便是“黄花岗七⼗⼆烈⼠”之⼀林觉民。
朱门灰⽡,翠⽵掩映下,林觉民的半⾝塑像伫⽴在其故居内,⽬光直视远⽅。塑像下⽅簇簇鲜花,安静地诉说着⼈们对他的哀思和怀念。
福州⾟亥⾰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说,林觉民短暂⽽辉煌的⼀⽣,正是匈⽛利诗⼈裴多菲的那句名⾔的⽣动诠释:“⽣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若为⾃由故,⼆者皆可抛。”
林觉民,1887年出⽣于福建闽县,他的成长,恰逢民主⾰命思想萌芽,⾃由平等在年少的他⼼⾥深深扎下了根。在1900年的科举考试中,林觉民霸⽓地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以表⾃⼰不妄功名,然后潇洒地离开考场。 1905年,随着林觉民⽇渐长⼤,⽗亲为他定了⼀门婚事,对⽅是满腹才情的陈意映,两⼈颇为情投意合,常常在阳台“并肩携⼿,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1907年,林觉民启程前往⽇本留学,两年的新婚⽣活第⼀次迎来了分离。在⽇本,林觉民很快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了同盟会,认识了黄兴等⼈,受到了深刻影响,已然把⾰命当做事业,愿为之献⾝。
1911年的⼀天,林觉民突然回到家中,联系同盟会各联络⼈,隐秘地进⾏计划推演。他们秘密制造了⼤量炸药送往⾹港,林觉民和⼀众⾰命党⼈也从福州马尾登船,前往⾹港等待。 这是1911年4⽉9⽇,此时的陈意映已怀有⼋个⽉⾝孕。
等到负责的领导⼈黄兴到达⼴州,⼀切准备就绪时,⾰命党中却出了内奸。很快,遭到破坏,不少⾰命党⼈被抓捕,⽆奈之下只能选择提前。在前的动员⼤会上,林觉民慷慨激昂地做了⼀番演讲:“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
是夜,林觉民想起远在福州的家⼈,想起了⾃⼰的妻⼦和⽗亲,辗转反侧之中,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奈写道:“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汝幸⽽偶我,⼜何不幸⽽⽣今⽇之中国!吾幸⽽得汝,⼜何不幸⽽⽣今⽇之中国!” 4⽉27⽇,⾰命党⼈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州总督署,⽽两⼴总督张鸣歧早已撤⾛,室内空空如也。当他们撤出时正好撞上了巡防营,双⽅展开激烈的巷战,林觉民⼒竭受伤被捕。
⼏天后,林觉民被押往刑场。就义前的林觉民泰然⾃若,慷慨赴死。孙中⼭先⽣得知的同志们牺牲之后,不禁仰天痛呼:“吾党精华,付之⼀炬!”
⼆⼗四岁的林觉民和其他七⼗⼀⼈葬于⼴州黄花岗荒丘,他们被称为:黄花岗七⼗⼆烈⼠。
如今,距离林觉民离世已有107年,他的家乡福州从晚清直⾯“列强”的通商⼝岸前线,变为了⾃贸⽚区、国家级新区、国家⽣态⽂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区以及国家⾃主创新⽰范区等多区叠加的国家汇集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如果林觉民地下有知,应能放⼼了。”慕名前来祭奠的⿊龙江访客王清泉说,“回去以后,我要把他的精神和故事讲给孩⼦们听,让这份正能量永远流传下去。” 黄花岗七⼗⼆烈⼠的简介
黄花岗七⼗⼆烈⼠是指1911年4⽉27⽇在中国⼴州(即黄花岗)中牺牲后葬于⼴州市东北郊(现⼴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烈⼠墓园的⾰命党⼈。
1911年4⽉27⽇,孙中⼭先⽣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州举⾏。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冒着⽣命危险将七⼗⼆具烈⼠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地安葬。后来这⾥便成为了纪念三·⼆九黄花岗的黄花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