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下册科学教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课题 教 学 目 标 1.变化的世界 类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1、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探究目标 2、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 2、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女诫国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1、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2、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3、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STSE目标 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 知识目标 教学 复习巩固 方法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 现代教学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 引导观察 激发质疑 √ √ 分组合作 师生互动 √ √ 交流展示 表优励缺 √ √ 教学 (第一课时) 过 程 引 入 1.(师有感情朗读引言):过年了,鞭炮爆了,烟花开了,灯笼亮了,同学们的脸被灯光照红了,露出甜甜的笑容,开心 教 学 过 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程 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1.探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究 活 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动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2.生观察(提出质疑) 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 拓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展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 引 入 (第二课时) 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 探 究 活 动 一.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 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二. 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 拓 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展 1.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 : 按时间长短分类: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多样的天气 教 学 目 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 探究目标 2. 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 3. 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 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情感目标 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 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 教 学 复习巩固 √ 现代教 学 方 法 创设情景 √ 引导观察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 (第一课时) 引 1.(创设情景):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 教 入 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一. 观看课件:“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学 探 二.活动:“描述天气” 究 1.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 2。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动 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 拓展 一.课余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并把它记录下来。 过 程 (第二课时) 引 入 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究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活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动 二.活动:“天气谚语” 1.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 教 拓 一.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第三课时) 引 入 一.(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学 展 过 程 探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 究 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 活 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动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 拓 一. 认识天气 展 1. 自学“科学在线”。2。介绍自学成果。 板书 设2.多样的天气 文学词语:细雨纷飞、春暖花开、白雪皑皑、秋高气爽。。。。。。 计 我喜欢的天气: 天气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 淋。” “燕子低飞,大雨不久到。” „„ 教学反思 课题 3.观测天气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 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 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 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 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教 探究目标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教学 复习巩固 创设情景 √ 现代教学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 √ 引导观察 √ 激发质疑 √ (第一课时)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方法 启发引导 引 入 探 究 活 教 动 一.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一.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 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 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学 过 拓 展 一.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第二课时) 引 一.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 2。说说改进的办法。 一. 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 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 参观校气象站 程 入 探 究 活 动 拓 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 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探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究 3。分组建立气象站。 活 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 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3.观测天气 板书 设计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观测时间 天气 温度 风向 风力 雨量 典型植物变化 教学反思 课题 4.发布天气消息 类型 教 学 目 标 探究目标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 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 3. 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情感目标 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 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 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知识目标 术。 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教 学 方 法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创设情景 √ 引导观察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第一课时) 引 一.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 一. 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 探 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教 究 汇报) 活 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 动 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 一.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 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引 入 生自由发言 学 过 程 一. 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探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 究 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活 什么。 二.交流活动 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 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展 板 书 设 4.发布天气消息 计 教 学 反 思 课题 5.天气与生活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探究目标 论。 教学 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 影响。 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目标 情感目标 交流。 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复习巩固 √ 现代教教学 方法 创设情景 √ 学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第一课时) 引 一。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 入 1.生自由发言。 一. 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探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究 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活 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动 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 2。组代表汇报。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 引 一.信息发布会 入 1.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一. 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探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究 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活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动 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教 拓 一.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展 (第三课时) 学 引 一.交流会 入 1.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过 探 1.说说家乡的天气。 究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活 二。自主学习 动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 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 展 一.调查我们生活的城市是否有酸雨 5.天气与生活 影 响 影 响 天气 人类生活 人类生活 天气 调查酸雨 用PH试纸检测 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6.固体、液体和气体 类型 教学 探究目标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1. 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现代教学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目标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 复习巩固 √ 方法 创设情景 √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引 (第一课时) 一.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 1.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入 教 一. 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 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 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 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 学 探 究 活 动 过 程 拓展 一.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究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 活 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动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 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 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 一. 课前讨论会 入 1.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 学 过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程 探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究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 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 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 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7.冰、水和水蒸气 课型 教学 探究目标 情感目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3. 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 目标 标 知识目标 教学 方法 复习巩固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 √ 现代教学 √ 引导观察 √ 激发质疑 (第一课时)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 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 √ √ 记录汇报 √ 交流展示 √ 教 引 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一. 活动:“化冰实验” 学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探 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过 究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程 活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动 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 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 一. 活动:“小小交流会” 入 1. 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 究 一. 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活 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动 一. 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 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教 拓 展 四.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学 引 一.“科学汇报会” 过 入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一.讨论会 程 探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究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活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 动 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 展 一.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冰 水 水蒸气 课题 8. 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 目标 探究目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 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教学 复习巩固 创设情景 √ 现代教学 √ √ 引导观察 √ √ 激发质疑 √ (第一课时) 引 一.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自主探究 分组合作 师生互动 √ 记录汇报 √ √ 交流展示 √ √ 表优励缺 √ 方法 启发引导 入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 教 一. 活动:“水到哪里了?” 学 探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究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活 二.活动:“写字游戏” 过 动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2。生观察这个湿字。 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一.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 引 一. 游戏:“水不见了” 入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 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一.交流活动 程 探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 究 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 活 二。活动:“理解蒸发” 动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 拓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一.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 引 一.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教 学 过 展 入 1.生各抒己见。 程 一. 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究 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活 记录) 动 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 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 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 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 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8.水到哪里去了 蒸 发:水 水蒸气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9. 雨的形成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教学 目标 探究目标 情感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 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 现代教学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知识目标 教学 复习巩固 方法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教 (第一课时) 引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入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3.猜想雨的形成。 一. 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探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究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活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动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学 过 程 拓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 引 入 一.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 2. 自由举例。 一. 活动:“雨的形成” 探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究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活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动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 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第三课时) 引 一.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教 学 过 入 1.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一. 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探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程 究 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活 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 动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 3.说说自己的构思。 4.自主完成作文。 拓 展 一.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 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教学反思 课题 10.周围的生物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 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 现代教学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教学 探究目标 目标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 复习巩固 方法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第一课时) 引 一.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入 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 一. 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教 究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 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活 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 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 学 动 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一.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探 究 活 动 一.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 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过 展 程 教 探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究 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活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 动 3.引导互相评价。 拓 展 一.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 引 一. 讲故事引入 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 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一. 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学 过 程 探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究 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活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动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 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 一.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展 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板 书 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 课题 教学 目标 11.种茄子 探究目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 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 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 方法 创设情景 复习巩固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第一课时) 引 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 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 4.及时记录资料。 一.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引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入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一.活动:“种茄子” 究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活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 动 3.将小手洗干净。 教 究 活 学 动 拓展 过 程 拓 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 引 一.“交流分享会” 入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探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究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 活 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动 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 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 展 一.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总数 种子发芽率= 播下的种子总数 ×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12.植物的生长 探究目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 现代教学 √ 引导观察 √ 分组合作 √ 交流展示 √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教学 目标 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 教学 复习巩固 方法 创设情景 启发引导 √ 激发质疑 √ 师生互动 √ 表优励缺 √ 教 (第一课时) 引 一.(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入 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1.自由发言。 一. 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学 探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 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究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 过 程 活 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 动 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 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一.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 一.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入 1.生互相参观学习。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 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教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 学 过 引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 入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程 探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 究 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 活 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动 1.自学“科学在线”。 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 展 一.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12.植物的生长 板书 设植物的一生: 1。出芽 2.长叶 3.长出花蕾 计 4.开花 教学反思 课题 13.养小鸡 探究目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三课时 1. 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 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 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 教 学 目 标 情感目标 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 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 教学 复习巩固 √ 现代教学 √ 自主探究 √ 记录汇报 √ 方法 创设情景 √ 启发引导 √ 引导观察 √ 激发质疑 √ 分组合作 师生互动 √ 交流展示 √ √ 表优励缺 √ (第一课时) 引 一.(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入 1.生各抒己见。 2. 看图初步了解。 探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究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 教 二.交流讨论 活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 哪些变化? 2。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学 动 拓展 一.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 一.(猜谜引入)“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 虫和米” 1.生猜谜底。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 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 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过 程 教 拓 展 一。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 学 引 一.课前交流会 入 1.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过 探 1.分组自由讨论。 程 究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 活 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动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 展 一.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13.养小鸡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课题 14. 小动物的生长 探究目标 类型 新授 课时 二课时 1. 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 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 教学 目标 情感目标 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 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教学 复习巩固 创设情景 √ 现代教学 √ √ √ 引导观察 √ 激发质疑 √ (第一课时) 引 一.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入 1.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 探 究 活 动 拓展 一. 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 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自主探究 分组合作 师生互动 √ 记录汇报 √ √ 交流展示 √ √ 表优励缺 √ 方法 启发引导 教 学 过 程 一.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 引 一.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入 1.生各抒己见。 探 究 活 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 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 探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究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 活 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动 处)。 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 展 一.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15、毛毛虫不见了 本课概述 通过饲养小动物,对小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一样吗?常见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本课通过“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蝴蝶、青蛙等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教学内容之中,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常见动物的生长变化,搜集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变化(变态)的资料和信息,并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昆虫标本,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教材设计了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和拓展活动“制作蝶的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或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蝴蝶及其他昆虫的变态过程和特点,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蝶的标本。活动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好奇心而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动物的变态。毛毛虫如何过河的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个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动物的变态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某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资料(蝗虫、蜜蜂、蟋蟀、青蛙、蟾蜍) 3.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 4.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5.能按照要求制作出较为规范的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助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通过观察和搜集资料,能说出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背景资料

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有的是慢慢长大,有的却产生着更神奇的变化,比如毛毛虫发生蜕变,长出一对色彩斑斓的翅膀,小蝌蚪长出四肢变为青蛙等等。这些现象对于本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说充满了疑问。如何解答这些疑问?本课将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动物变态的奥秘。 变态

一些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方式等所发生的一系列明显改变,称为变态。它们的幼体和成体无论是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技能和生活习性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从幼体转变为成体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器官的改造,包括器官结构的坏死,以及新的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使机体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均发生明显的改变。昆虫和两栖类动物的变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少昆虫的变态期占其生活周期的绝大部分时间。许多昆虫(蛾、蝶、蚊、蝇)的幼虫还需经过蛹期变成成虫,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相差很大,这称为完全变态。不经蛹期的变态,孵化后的幼虫随蜕皮而发生一些变化,成为成虫,这称为不完全变态(简单变态)。 好奇点

学生会对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现象感兴趣,可能还会对用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发现感兴趣。 学科关联

综合实践:制作昆虫标本。拍摄动物变态过程的照片或录像片。 信息技术:电脑制作“蜻蜓的一生”幻灯片。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的前半部分,即从故事开始,到发现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结束;第二课时完成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的后半部分,即交流自己的发现成果和拓展活动“制作蝶的标本”。也可以第一课时完成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第二课时安排拓展活动“制作蝶的标本”。如果安排一课时,那么拓展活动就安排在课下。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自主安排。 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活动目标:

1.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某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资料(蝗虫、蜜蜂、蟋蟀、青蛙、蟾蜍) 3.能用文字(记录表)、图画、系列标本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生长过程。 4.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5.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 6.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7.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此活动分为5个层次进行:讲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引入课题——制定观察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表并观察——阅读、观察课文中小鼠标博士找到的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图片——用自己的方式搜集、查找其他昆虫或其他动物变态的资料——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1.教师可以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毛毛虫过河的故事引入本课,也可以在课上播放毛毛虫要过河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以引起学生探究毛毛虫的兴趣。

2.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毛毛虫怎样过河”,并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以及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教材中提示了一个方法是:亲自观察毛毛虫的生长情况,通过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假设。教材中给出观察记录表,只是提示学生在观察时要仔细记录,学生可以用书上提供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设计记录的方式。设计的原则是有利于观察、记录毛毛虫的生长变化。有条件的也可用拍照或拍摄的方式观察和记录。注意提示学生在记录时要注明日期、发生的变化,同时观察时要注意安全和卫生。

3.如果有的同学不喜欢或没有条件进行直接的实物观察,还可以用间接观察的方式来了解。教材中给出了另一种间接观察的方式——查找资料的方式来了解毛毛虫的生长变化情况。课文中以小鼠标找到的资料,展示了毛毛虫变蝴蝶的全过程。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蝴蝶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而且暗示学生:这是小鼠标找到的,你还可以找到更丰富的资料和图片,以此来鼓励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动物变态的信息。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其他动物的变态情况。教材中提示学生思考其他昆虫是否也象蝶类一样,在生长过程中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查找更多的证据,说说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课下的搜集资料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值得注意的是,小鼠标的提示中说道:“这是我找到的图片,与你分享吧!”这里渗透着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即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无论是通过直接还是间接观察,当学生了解蝴蝶的生长发育的变化时,了解到毛毛虫是蝴蝶的幼虫时,自然会猜测出毛毛虫经过蛹这个阶段,变成蝴蝶飞过河去。当发现这个妙法时学生可能会很兴奋,教师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继续找出更多的昆虫或两栖类动物变态现象的例子。 4.鼓励学生在课下采用多种方法获取多种动物发生变态的信息资料。除直接观察外,还可以采取查找图书资料、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向动物饲养员或动物学家请教等方法。并把自己找到的资料用文字(记录表)、图片、制作成简单的电幻灯片、系列标本,展现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和变化,下节课时把自己的成果带来。

5.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动物的变态都象昆虫一样吗?还有哪些情况?也许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已经发现不是所有动物的变态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具体的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可以作为学生的伙伴和他们共同制定展示方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如学生会用到美术课、计算机课学到的绘画、制作简单的电幻灯片等技能,综合实践课中学到的拍摄技能,语文课中学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展示和交流时要说明自己所观察的动物名称、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特殊的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等。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或个人互评,选出观察仔细、制作精美的小组或个人。 6.总结归纳,形成概念。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许多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发生这种从形态到生活习性的变化,课文中给出的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概念。 拓展活动:制作蝶的标本 活动目标:

1.能按照要求制作出较为规范的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 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活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物标本的作用。

4.能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基本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施建议:

此教学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做。如开展此活动,可能需要教师提前准备(采集一些昆虫)或带领昆虫小组提前采集一些昆虫,以备用。

1.引导学生观看实验室中动植物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最好能看一看蝶标本。然后按照教材中的提示进行制作。其实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制作昆虫干制标本的方法,如胶粘法、针插法、展翅法。教师一般都有制作标本的经验,由于教材中给出的步骤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按照

自己常用的方式和步骤或拓展知识中提供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比较规范的制作昆虫标本,培养学生制作标本的基本技能。

2.根据选定的将要做成标本的昆虫或其他小动物的种类和大小,组织学生选用适当的标本制作方法,并根据这一方法的基本步骤进行操作。 3.把制作好的标本布置在班级的生物角里,或开个展示会等,以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成果。 4.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并要保持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卫生。 评价建议:

1.记录全班同学共搜集到哪些昆虫或其他动物生长发育的情况:

2.将它们按照完全表态和不完全变态进行分类:

不完全变态的:

完全变态的:

3.说明自己分类的理由。 教材:

16、我在长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亲自观察认识多种生物的生长与变化(小鸡慢慢长大、茄苗逐渐长高、毛毛虫变成蝴蝶、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认识自己的慢慢长大开始,认识人的生长发育变化,并能设计图表记录变化中的一些特征。重点是收集自己长大的证据,用不同的方法展现出来及设计图表记录生长变化中的一些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发育。 △能从找到的证据中发现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能客观地评价谁收集到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能自己设计一张记录生长发育特征的图表。

△能通过分析生长记录图发现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变化,并为此高兴。

△体会生长变化的神奇与不凡,生命的奥妙与伟大。 △对自己身体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树立保持健康的意识,明白身心健康才会快乐成长。 科学知识目标:

△能将人生长发育变化情况用表格、曲线图、柱形图等表示出来。 △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 4、STSE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长大的证据,感受自己身体在发育、心灵在成长,本领、技能也在增加。养成记录自己生长变化的习惯。

*把保持健康的概念做到生活中去。 设计意图:

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按照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因此,整堂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比比我的本领和技能”、“设计生长记录图表”3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体验、探究,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习惯的培养。

本课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保持健康,让自己快乐成长”,为后面的“珍爱生命,让人生更精彩”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大屏幕)猜猜我是谁?(猜照片活动,班内同学们小时候的照片和老师小时候的照片。) 2、谁来说说,刚才为什么猜不出?

3、小结:因为我们长大了。你们和从前相比,有了很多变化;老师也从你们这么大的少年长成了成年。(板书:我在长大)

二、新授

(一)活动1: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我们在长大,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课下让同学们寻找了自己长大的证据,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下面我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证据更丰富。(红旗评价,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不同年龄时的照片比较; △不同时期身高、体重记录; △不同时期勾画的轮廓图; △不同时期鞋子尺码比; △不同时期衣服尺寸比;

△成长日记; △力气、饭量 „„„„

(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长大,并为此高兴。长大,有身体的变化,也有心灵的成长。通过照片、纪念物等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伴着成长与幸福的美好时光,体验生长变化的神奇与不凡,生命的奥妙与伟大。)

4、长大,还有哪些变化?长大的感觉怎样?

5、长大是快乐的,长大的时光是美好的。让我们放松一下,听一首歌儿《我在长大》。

自编歌曲: 我在长大 我在长大 像一只小小鸟 快乐地飞翔在蓝天 我在长大 如一条小鱼儿 尽情地嬉戏于绿水

长大 真好

长大中 总有爸爸暖暖的手儿相牵 长大 真好

长大中 总有妈妈亲亲的心儿相伴

长大 真好

长大了 拥有自己愿望理想 长大 真好

长大中 总有爸爸手儿相牵 长大 真好

长大了,自由自在任意翱翔 长大 真好

长大中 总有妈妈心儿相伴

(体会长大的快乐,长大中有亲人的付出。引领孩子快乐成长,学会感恩。)

6、小结:长大,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在我们生长过程中,不仅身体外部形态在发生变化,身体内部器官同样也在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说话、走路、读书、写字、弹琴、绘画等,本领、技能在增加,同时,思想、心智也在不断提高。

7、让我们来欣赏一段由我们班同学照片组成的片断。(播放——配乐flash我在长大。感受我在长大、他在长大,我们都在长大......)

8、师:真是十八变啊,转眼间我们从呱呱落地的婴儿长成了如今朝气蓬勃的少年...... (二)活动2:我的本领在增长

1、本领、技能的发展,课下我们布置了,在家长的帮助下回忆并设计图表记录,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我的本领在增长”。

2、学生上台,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班同学。

问:看到自己从一个只会哭啼的婴儿成长到现今学会了这么多本领,掌握了这么多技能,想说什么?(对自己或他人)

(学生可能会对自己说:我真棒!我不简单了,我今后还会再努力„„

也许会对爸妈说: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谢谢你们,十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3、的确,我们不简单了,飞翼在丰满,生活能力在增强,在这过程中,爸妈等亲人付出了许多,细心照顾,精心照料,日夜操劳,让我们回去为他们说上几句温暖的话,做上几件关心事儿。

4、小结:我们的本领、技能在增长,有些本领、技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地习得的,如说话、走路,正常发育的人都能拥有。而有些本领、技能,则需要后天刻苦才能练就,如艺术家弹得一手好琴、画得一幅幅好画,运动员的体操技能、打球技能、跳水技能等。你们也想获得这样的本领(技能)吗?

那就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努力啊! (三)活动3:设计生长记录图表

1、我们的身体在生长变化,谁来说说有哪些特征的变化?

(身高的变化,体重的变化,腰围的变化,所穿衣服、鞋子尺码的变化„„) 2、怎样记录下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这些变化呢? 3、设计表格记录

(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再有教师大屏幕展示设计的开放式记录表格。)

把自己不同时期测得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填在表格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一直记下去,这样收集留下自己生长中一些特征的完整记录。以后进一步探究生长奥秘时,可供分析研究。

4、为了形象,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画出什么?(曲线图。以前学过。)除了曲线图,还能设计出其他图表来记录吗?

5、打开书第57页,设计并填写空白活动。 6、汇报。(大屏幕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7、讲解:柱形图记录法

柱形图也可以形象、直观地记录我们身高、体重等的变化。 (四)尾声

1、现在,我们在长大,想,那以后呢?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进一步的生长发育,直至成熟。) 2、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正常发育吗?我们要想健康成长,该怎么办? 3、学生发言。

(锻炼身体,讲究营养,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睡眠,不吃零食,心情愉快.......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4、小结:对,象你们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到讲究卫生、合理营养、积极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每天保证9—10小时睡眠,保持心情愉快,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现阶段生长发育的好,还能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

5、结束语:

让小鼠标的话作为我们今天这节课的结束语吧。

大屏幕展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体,它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它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快乐所以,要仔细地照顾它、保持它、满足它的饥渴,确保它能够得到足够的休息和适当的锻炼。 希望同学们把这些话牢记在心间,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6、作业 (大屏幕配乐显示) 课下畅想: 1、我长大后做什么? 2、十年、二十年后我是什么样的? 教材: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课堂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探究主题 师:乒乓球认识吗? 众生:认识。

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 师:都玩过吗? 众生: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踩扁了或挤扁了,你有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众生:有。 生:用热水泡。

师:怎么泡法?具体说说。

生:把瘪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把热水倒进去,过一会它就会鼓起来。 师:还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吹风机吹。 师:怎么吹法?

生:先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行不行?

(一生用“吹风机吹”的方法上讲台演示,其余学生以小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二、做足“假设”的文章 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师:我看到大家采用这两种方法都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了,办法真好。但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不要讨论,自己认真思考。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写具体,表述清楚。学生思考时间大约为8分钟。) 师:现在可以轻轻地讨论了,不要影响其他组。 (小组讨论,时间大约为3分钟。)

师:我大致听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这几种:

1.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2.热水或电吹风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被鼓起来了; 3.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 你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众生:第一种。

师:也就是说 “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膨胀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这种想法可能性最大,对吗? 众生:对。

三、实验验证 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师:假如我现在不相信你们刚才的假设,怎么办?

生:我想解释一下,有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是物体受热后会变大。 师:我还是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做一个实验,说明塑料外壳能传热,使里面空气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看来有道理,大家想不想试试他这种方法? 众生:想。

(师巡视指导,发现大部分小组成功,只有一小组气球没鼓起来。)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生:(略作思考):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证明热(空)气有没有从外壳渗进里面去。 生:我们是想看看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上升把气球胀大了。 师:我们看到的气球鼓起来是不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呢? 生:我觉得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也有道理。

(师演示:将套有气球的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瓶体部分——将烧瓶倒置过来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气球鼓起来了;将烧瓶口朝下吹,气球也鼓起来了。看来,气球鼓起来,与热空气上升没有多大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说得不对,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看看原来瘪的气球受热后里面的空气会不会膨胀,气球会不会鼓起来。 生:我还有补充,以此再来证明我们刚才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它顶出来了。 师:刚才我发现只有一组同学实验没成功,气球没鼓起来。你们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他们倒的热水太少了。 生:可能他们的水不够烫。 生:也许是他们倒得太慢了。

师:还是请你们一组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气球没鼓起来的,好吗? 生(委屈):我们一组的气球是破的。

师:不要紧,是老师没注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瘪的并且破了的乒乓球,那用热水泡,能不能重新使它鼓起来呢? 众生:不能

师(演示):看来,真的不能了。 四、回顾与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怎样使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并努力寻找鼓起来的原因。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们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然后想办法;实现后,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是什么原因;再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分析结论。

师:在研究过程中,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了? 生:所有的物体受热后都会膨胀吗? 生:物体受热后会膨胀,那受冷后呢?

生:是不是热量越大,物体就变得越大并无大下去。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溶解?说出三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2.演示实验:在水温不同的器皿中,同时放入高锰酸钾。

3.讨论:根据你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要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尽快溶解,应旗怎么办?(把学生说的方法简要地写在黑板的右边。)

4.讲述: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行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解:

要知道刚才说的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学们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验证,先来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这样实验: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在两杯水中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其中一个杯子的水放在桌上不动,另一个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比较一下,哪杯水中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请两名学生为助手,检查水量,水温,同时放下高锰酸钾,并让其中一人搅拌,教师手持秒表计时间。 (2)观察实验 (3)讨论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实验方法,要验证搅拌是不是能加快溶解,可以用两个实验进行比较,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在比较时其他条件——水的多少、水的冷热、高锰酸钾的数量及颗粒大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验汪出搅拌是不是有加快溶解的作用。我们在验证其他方法时,也应该这样实验。教师出示投影片,进行填写。 2,指导学生认识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刚才,有的同学还提出用热水加快溶解,下面,我们来验证这种方法行不行。

(2)讨论:要验证用热水是不是能加快溶解,应d诙怎样实验?在实验中,必须保证哪些条件相同,只让哪个条件不同?先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举一人说出讨论结果,说教师填写。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再次出示投影片,请一组学生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模仿着设计对比实验,(讲述:通过实验,我们已经验证了搅拌,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加快溶解?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讨论:你们组准备验证哪种方法?怎样实验?

(3)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分组实验。(启发多数组验证“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个别组可以验证他们自己提出的其他方法。) (5)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把耍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此外,还要总结一下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 4.指导学生综合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 (1)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几种加快溶解的方法? (2)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学生复述加快溶解的方法。 (4)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个组的碱块溶解得快? 首先要求各小组商讨方法,制订实验操作步骤,确定主试人等。 然后教师计时进行比赛。布置作业 1,溶解与容器的大小有无关系。 2.不同物体溶解的速度是否有不同。 3,溶解会不会蛤人带来什么害处? 附:实验报告单 实验小组:主试人:助手: 课题 实验名称 使用仪器 实验步骤 类型 实验结果(如不成功写出原因) 填写人: 七、板书设计 19、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的 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的结果,并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能解释发生不能恢复变化的原因,并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 能设计两种以上除水垢的方法,并能指出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对环境污染较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的变化是不可逆的 教学准备 小苏打、醋、食油、水、洗涤剂、水泥、玻璃棒、烧杯、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 教学过程 导入 讨论:物体混合后是否都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活动一 混合后的变化 醋与小苏打,食油、水与洗涤剂,水泥与水混合后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猜测,并记录预计现象) 将三个烧杯依次编号为1、2、3 向1号杯中加入10毫升的醋,再加入一小勺小苏打 向2号杯中加入适量食油和水,再加入10滴洗洁精,搅拌后静置5分钟 向3号杯中加入水泥,再加入少量的水,搅拌后立即倒入自制的模具中 观察各杯中发生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预计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三个杯子中的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新产生的物质还原成原来的物质?

20、《燃烧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生成的新物质。 2、了解燃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强防火意识。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的科学态度,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蜡烛燃烧后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蜡烛燃烧生成物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法。 五、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课件。 六、教学思路:

1、 选几种不同材料燃烧,观察它们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对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提出假设,再用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3、了解燃烧过程是否可逆。

4、结合课本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危害。 5、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

的有关火灾事例,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七、课前准备:

1、 上网查找有关燃烧对人类的意义及危害。

2、 利用假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3、分组材料:纸张、布、木条、干树叶、蜡烛、火机、酒精灯、镊子。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为

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解释。 (三)、讲授新课: 一、物体燃烧的变化

[教师提问]:物体燃烧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你们能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来了解燃烧的秘密吗?(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先猜想燃烧时发生的变化,然后填表。 [实验验证] : 1、 实验前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用火,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燃烧。 2、 学生分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把观察结果填在表中: 物质燃烧的变化 物 体 猜 想 火焰颜色 纸 片 布 片 木 片 干树叶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这些物体在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二、蜡烛的燃烧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燃烧后生成什么?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把猜想填入表中。 [教师提问]: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存在? 2、大家都知道,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老师这里有一杯澄清的石灰水,你往里面吹气,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3、用这个办法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存在,你们也能用实验验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吗? [实验验证]: 1、 学生做实验。 2、 把观察现象填入表中: 蜡烛燃烧 猜测: 生成了________ 实验:杯壁上的现象 干燥的杯子 有石灰水的杯子 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 1、 物体燃烧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燃烧过程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 [教师小结]:物体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此过程是不可逆的。 三、燃烧的应用 说明有_________生成 说明有_________生成 气 味 实 验 火焰颜色 气 味 [提问] 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人们是怎样利用燃烧的,它又会带来哪 些危害?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把自己查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达成共同结论。 [学生交流] : 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屏幕显示] :人类如何利用燃烧及燃烧带来的危害的资料和图片。 四、安全知识教育

[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个猜猜看的游戏好不好吗?

[屏幕显示]:出示一些安全标识的图片及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让学生猜它表示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牢记。 [问题讨论] 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场,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 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油库、面粉加工厂、锯木厂 、纺织厂、矿井 、煤 气站、加油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学生交流] 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情况将上述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讲解归纳] 教师讲解可燃物爆炸的原因及易燃物和易爆物在生产、使用、运输、贮存等方 面应注意的问题。

(四)、 课堂小结: 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五)、布置作业:

九、课后记: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学得积极活跃。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21、变色游戏

教学目的

能与其它同学合作按照图示进行正确的操作,完成变色游戏,并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正确判断某一种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并能对自己的判断说明理由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变色游戏的原理,并能举出实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变色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变色现象

难点:能辨别哪些变化只是形态上的改变,哪些变化不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苹果、梨、土豆等,小刀、淀粉、碘酒、漂白粉等、白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你注意过切开的苹果放一会儿,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活动一 切开的苹果

1、我们将两片切开的苹果分别放入培养皿中,向其中一个培养皿加入柠檬汁,过一段时间后培养皿中的苹果片会发生变化吗?那可能是什么样的变化? 2、指导学生观察苹果片的变化(出示课件) 1)用小刀小心将苹果竖切成两半

2)取一半苹果切面向下放入白醋中,再取出 3)10分钟后观察两片苹果的样子

4)如果我们切开其它的水果或蔬菜,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回怎样?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4、讨论:(出示课件)

1)两边苹果的变化一样吗?他们还能恢复成原来的颜色吗?为什么?

2)实验中将苹果切成片和苹果变色是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3)苹果片变色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科学在线,你了解了切开的水果和蔬菜为什么会变色吗? 6、讨论:下列发生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玻璃杯摔破了 放焰火

燃篝火 化冰

7、物质的变化有些只是形态的改变,不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不仅仅是形态的改变,还会产生新的物质,刚才的实验中苹果切成片和苹果变色分别是属于那种变化? 8、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哪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二课时

活动二 变色游戏

1、教师介绍变色游戏所使用的材料和用具 2、介绍变色游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4、学生交流评价 拓展活动 制作多色果冻

1、介绍活动前准备的材料和用具 2、介绍制作多色果冻的方法 (1)加工制作紫甘蓝汁 (2)加热紫甘蓝汁,再溶入琼脂 (3)在紫甘蓝汁凝固后,加点醋

(4)将果冻另一段浸入苏打水中,这样多色果冻就制作成功了

生 锈

教学目的

能通过观察发现各种金属表面生的锈有何不同,并能从多个金属生锈的问题中确定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从引起一些金属生锈的因素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能通过实验发现生锈过程伴随的其他变化

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并能坚持长期的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生锈的原因 难点:生锈产生热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各种生锈的制品、放大镜、带盖的玻璃瓶、食用油、水、醋、铁钉、钢丝绒球、温度计、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生锈,哪些物体容易生锈?生锈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怎样防止生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活动一 观察生锈的物品

1、小组观察物品,提问:哪些物品生锈了?

生锈的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锈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什么不同?

2、小组观察,讨论

3、小结:象铁、铝、铜等金属制品容易生锈,不同金属的锈其颜色等是不一样的,如铜锈是绿色的,铁锈

是棕色的,铝锈是灰白色的

4、关于生锈,你们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呢? 让我们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吧!

活动二 铜丝绒生锈

1、提问:想一想,金属制品在什么地方容易生锈?

你认为金属生锈可能与什么有关?

2、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把 3、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出示课件)

实验设计表 我们的猜测: 实验目的: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4、小组交流,选择交好的方案全班交流 5、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6、课后观察记录实验变化,并想一想:钢丝绒生锈与什么有关? 第二课时 拓展活动 生锈时产生的热量 1、提问:物体发生变化时有的吸热,有的放热,那金属生锈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让我们来研究以下 2、在玻璃瓶中放入一支温度计,盖上瓶盖,5分钟后,记录下瓶中的温度 3、与此同时、在50毫升醋中浸泡钢丝绒。5分钟后,拿出钢丝绒,挤出残留的醋 4、将钢丝绒包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然后一起放入瓶中,盖上瓶盖(温度计穿过瓶盖伸出来) 5、5分钟后,记录温度,并观察钢丝绒发生了什么变化 6、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活动三 防止生锈 1、你有什么方法防止小刀生锈呢?(课件) (引导学生从金属生锈的原因入手进行讨论) 防止小刀生锈方案 方法 依据或理由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方案 3、全班交流评价 4、阅读科学在线,思考:不锈钢是怎样发明的? 不锈钢为什么不生锈? 拓展活动 生活中的一系列变化 1、(出示图片课件)图片中至少可以找到10中变化,有些变化中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有的只是形态的变化,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仔细观察,找出各种变化,并进行分类 2、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和分类结果 课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