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故乡 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自主学习】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2、朗读品味,理解情感基调。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 3、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4、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合作探究】
6、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7、“故乡”是谁的? 8、“故乡”在哪里?
9、 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10、小说的主题。通过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11、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中的“终于”一词表现出闰土心理上怎样的变化?
12、请用课文中的三个4字短语概括鲁迅在《故乡》中所否定的三种人生: 13、请指出选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并说出其作用? 14、简要说出作者对闰土的态度。
15、“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一钱。”这种格式在修辞学上叫回环。请模仿这种格式写一个句子。 16、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②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老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17、我的老师是一位非常慈爱、非常公平、非常伟大的人。(该为感叹句)
十 孤独之旅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 2、 理解文章主题 。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嬉( )闹 觅( )食 驱( )除 雍( ) 旧茬( )儿 戳( )破 撩( )逗 凹( )地 掺( )杂 胆怯( ) 撅( ) 给( )予( ) 2、释词: ⑴ 厚实: ⑵ 嬉闹: ⑶ 撩逗: ⑷ 茫然: ⑸ 乖巧:
3、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4、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5、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合作探究】
6、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7、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8、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9、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0、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11、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精读精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②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③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④杜小康顺手枢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曲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2、这四段选文各属于什么描写?(A.动作描写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①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13、第①段中4个加点的“黑”字,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作者这样肆意渲染,有什么作用?
14、找出第②段中的关键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杜小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5、第④段写杜小康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你能结合课文其他内容,说说杜小康为什么长大了?
十一 我的叔叔于勒 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
深入理解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背景。 居伊·德·莫泊桑(1850~13),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在母亲和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导、鼓励下,很早就开始学习写作。1870年中学毕业以后,到巴黎学法律。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战后长期在海军部和教育部当小职贝。
莫泊桑先后结识了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以及左拉、都德和旅居法国的作家屠格涅夫等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187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羊脂球》,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他共写了20O多篇中短篇小说、六篇小说、三本游记,以及许多文学、政治和时事评论。
莫泊桑生活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第三共和国时代。面对风起云涌的阶级斗争,他一方面看到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进一步认识了资本主义壮丽面上的裂纹,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在作品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日益腐化的现象。 莫泊桑获得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名。他多次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热情歌颂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鞭挞资产阶级的怯懦与自私,留下了《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龙老爹》等名篇传世。他还大量地以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为题材,披露那些人极力向上层社会钻营的丑态,讽刺他们庸俗而可悲的虚荣心,如《项链》《骑马》《绳子的故事》等。《我的叔叔于勒》也属于这类作品。
本篇小说1883年8月7日首次发表于巴黎《高卢工人报》,写的是法国西部哈佛尔海港菲利普家的故事。 【自主学习】
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的? 4、“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5、找出文中最能体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的词句,读一读,并分析表现了他(她)当时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6、通过我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篇小说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那么,在当时社会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妇这样呢? 7、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8、文中环境描写有什麽作用?
9、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十二 心声 学案 【学习目标】
1、注意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通过小说,引导学生探求儿童的心理特征,并对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 3、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本文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 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2、相关资料
作品发表在1982年《儿童时代》,有很强的针对性。小说艺术地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特别是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重视优秀学生,忽视普通学生,歧视“问题”学生;课堂教学弄虚作假,摆花架子做样子。今天,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关注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这样看来,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几个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结合场景把主要情节找出来? 3、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呢?他们有那些相同的经历? 4、、作者借这篇文章是要表达什么心声呢? 【合作探究】
5、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6、京京是个怎样的小孩? 7、《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
8、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9、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10、《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11、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拓展提升】 12、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13、填空。
《万卡》作者是( ),( )国人,他的作品有( )、( )(写出2篇即可)等。
14、用画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写一个句子。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