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采供血过程中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采供血过程中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采供血过程中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邱红钦; 温涛; 张戈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 【年(卷),期】2019(028)006 【总页数】3页(P988-990)

【关键词】采供血; 血液; 不合格; 检验 【作 者】邱红钦; 温涛; 张戈

【作者单位】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河南郑州 45001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7.6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日益增加,血液采集量逐年增多,采供血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血液,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耗费,而且存在潜在的生物危害和环境污染。如何降低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为临床提供更加充足的血液,已成为采供血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2017年1—12月郑州地区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无偿献血的213 997例(382 936 U)血液样品,最终成分血总制备量为1 259 712 U。分析检验不合格、非检验不合格、医院退血3类不合格血液报废比例和关系,发现不合格血液的发生规律。以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进一步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资源,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郑州地区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无偿献血的213 997例(382 936 U)血液样品,最终成分血总制备量为1 259 712 U。献血前检查均符合GB 18467-2012-《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在此基础上筛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梅毒等指标。

1.2 检测方法 按照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要求进行血液检验,筛查出不合格血液。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进行血液成分制备,并将采集不足量、脂肪血、溶血、离心破袋、絮状物、凝块、破损等作为非检测不合格血液。医疗机构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将不合格血液退回采供血机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2.1 3类不合格血液及各类对应的原因(血液品种)分布情况 不合格血液主要来自检验不合格、非检验不合格、医院退血3类。共采集213 997例血液样品,最终成分血总制备量为1 259 712 U。3类不合格血液不合格率分别为1.25%(15 784/1 259 712)、1.77%(22 304/1 259 712)、0.21%(2 716/1 259 712),总体不合格率为3.23%(40 804/1 259 712)。检验不合格血液中,不合格原因为ALT、HBsAg、抗-HCV、抗-TP及其他,不合格率分别为1.10%(2 363/213 997)、0.20%(426/213 997)、0.36%(779/213 997)、0.23%(495/213 997)、0.10%(222/213 997),总体不合格率为1.99%(4 285/213 997)。非检验不合格血液、医院退血血液品种分布情况见表1、2。 表1 非检验不合格血液品种分布情况?

表2 医院退血血液品种分布情况注:400 mL全血制备1 U冷沉淀,其余200 mL全血制备相对应的成分血(红细胞类、血浆类)为1 U;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按1 U计算?

2.2 不合格血液原因分析 对3类不合格血液进行原因分析:检验不合格血液中,前3位是ALT[55.15%(2 363/4 285)]、抗 -HCV[18.18%(779/4 285)]、抗 -TP[11.55%(495/4 285)];非检验不合格血液中,前3位是脂血[92.39%(20 607/22 304)]、血袋破损或漏液[4.82%(1 074/22 304)]、凝块或絮状物[1.49%(333/22 304)];医院退血中,前3位是血袋破损或漏液[79.01%(2 146/2 716)]、凝块或絮状物[17.71%(481/2 716)]、脂血[3.06%(83/2 716)]。 3 讨论

血液是不可替代的医疗资源,控制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是衡量采供血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血液总体报废率为3.23%,其中检验不合格占1.25%,非检验不合格占1.77%,医院退血占0.21%;检验不合格血液中按不合格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ALT[55.15%(2 363/4 285)]、抗 -HCV[18.18%(779/4 285)]、抗 -TP[11.55%(495/4 285)],献血者 ALT水平高是检验不合格血液的主要原因。献血者睡眠不足、过于疲劳、饮酒、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ALT升高[2]。虽然采血前进行了ALT初筛,但由于试验条件的,采血前初筛(干化学法)与采血后复检(湿化学法)的检测方法不同,结果仍存在差异,导致采血前漏检。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郑州地区抗-HCV无偿献血者阳性率低于广州地区,但高于银川地区[3-5]。国内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7],主要通过性传播,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为0.23%,虽然初筛已将一部分携带者屏蔽,但限于初筛试剂灵敏度的,一些弱阳性感染者可能漏检。在非检验不合格血液中不合格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血[92.39%(20 607/22

304)]、血袋破损或漏液[4.82%(1 074/22 304)]、凝块或絮状物[1.49%(333/22 304)]。脂血与饮食有密切关系,街头无偿献血随机性大,首次献血者较多,对献血前饮食注意事项不了解,或者为进行献血隐瞒自己的饮食情况,导致采集到不合格的脂血。血袋漏液多是由于离心前血袋袋体放置位置不正确、血袋自身质量问题以及血液运输、搬运、解冻过程未能做到轻放轻拿等。血凝块产生可能是采血过程中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到位,或者献血者本身血管条件较差引起采血不畅,如在采集前100 mL血液时,若血流过慢,未及时发现而采取相应措施,则会产生血凝块,采血完成后摇晃不充分也是产生血凝块的原因。医院退血中由高到低依次为:血袋破损或漏液[79.01%(2 146/2 716)]、凝块或絮状物[17.71%(481/2 716)]、脂血[3.06%(83/2 716)]。血袋破损主要由于冰冻血浆血液运输、搬运、解冻过程中振动或未能轻放轻拿造成的。絮状物可能是医疗机构在融化冷沉淀时温度过低、融化时间延长,导致冷沉淀中的纤维蛋白析出,产生絮状物。脂血的判断存在人为因素,若工作人员把关不严,将脂血发往医院,或医院对外观要求较为严格,对一些轻微的脂血进行回退。

针对以上不合格原因,需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同时,提升采血招募的征询技能,能够与献血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更多地掌握献血者的相关情况,做出是否能够献血的正确判断,尽可能避免因脂血、ALT水平高造成血液不合格,从源头减少可能出现的不合格项。进一步提高采血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判断不同献血者血管的情况并顺利完成血管穿刺。初筛工作人员要严格按要求时间来判断检测结果,避免误判。血液制备和运输过程中,要严格按技术操作的要求进行操作,对血液及相关产品进行搬运时,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溶血和漏袋,冰冻类血液成分制品建议用包装纸盒进行防护,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振动引起血袋破损。

总之,要加强献血者征询、血液采集、检测、血液加工、储存、运输等过程的质量

控制,避免或减少不合格血液的产生,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静,王素玲,赵莉华,等.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报废情况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6,29(4):666-668.

[2] 姜蓓蓓,周军兵.2005—2013年盐城地区无偿献血者 ALT不合格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7):2582-2584.

[3] 路艳.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的特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523-2524.

[4] 梁华钦,王敏,黎世杰,等.广州市无偿献血者中抗-HCV阳性人群的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5):449-451.

[5] 张伟,郑国琴,韩海年,等.银川地区2013—2015年血液报废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6):627-628.

[6] 梁国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结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5):594-596. [7] 陈海霞,王铁兵,李芳芳,等.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现状[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2):251-2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