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读后感
自然选择筛选着基因,而基因决定了行为认知。我们的大脑严丝密缝的运作着,服从自然选择的结果。无法控制大脑产生的思想、情绪、甚至是感官所带来的感觉,我们只是一个受体,能体会得到。大脑服从自然,催眠欺骗着一个人顺从自然规律。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大脑,那我们该是只有欢乐的。然而不是,我们只会在短暂的体验美好后,又陷入不满。幸好,我们认知到面对大脑制造的幻觉,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力。无论是冥想还是其他方法,我们可以在思想攒动,情绪波动,感觉迷乱中好好静下心来取舍。而,大脑也会对我们看到的世界用他的规律自行判断。
当然,人是进化的产物。说白了,人就是一种动物。作为动物,我们本质上是在为我们的基因服务。基因想要被复制和传播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我们做这些事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让我们去这么做而给我们的回报。动物的日子就是这样本本分分地生存、交配和繁衍。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我们就不完全是动物了。人性在觉醒,而动物性在消退。我们发现,为了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脑”和“苦”。基因给予的快乐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因为只有不满足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烦恼多而快乐少的境地。快乐和烦恼,都是“感党”。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包括求偶模块、安全模块等等,它们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这就是佛学说的“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因为受感觉驱动,我们看世界就都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在主观地赋予
洞见是无限的游戏,在岁月的长河里,让自己在渐行渐远的光阴里借用的短暂的时光,静下来心,冥想洞见,吃下那颗红色的药丸,审视内心的自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想一想自己做为一个人在这世间,历经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不欲临。我们被母体赋予生命和意识,色身想形识也造就了太多的贪,太多的嗔,种太多未因,结困惑之果,终因欲望迷失真实的自我而消散于尘土。
人生六子: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妻子,孩子。这是我们出生到消亡为之奋斗的旅程。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或为名往,或为利往,千年如是,年年如是,朝朝如是。历史已经过去,但从未走远,漫漫长河又有几人真正为自己心往?
漫步于园中青苔,驻望于绿荫红墙,迎面幽草之清风,静倚亭台栏杆,思昨夜星辰。世事本无好坏,因自我赋予贪嗔,世事便有了好恶之分,心性随之波澜,身边之人也因波澜起伏跌宕,我也因起伏而悲喜参半。喜时纵情放欲不自知,悲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凄凄惨惨戚戚,一切皆因缘起,缘起便生有为,有为便生有我,有我便有了种种。凡夫畏果,菩萨未因,思无我,不赋世事因缘。当然,为了避免再次陷入幻觉中,值得用美好的心去感受,去自我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