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卢冀川(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情景关系;质疑关键词:高中语文;荷塘月色;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20)20/23-0039-05教学设想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批判性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本课主要采用质疑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教学过程中,笔和学生发现“为什么”,者设想通过提问“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建立文本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文本进行理性深入的阐释。设计的三个主问题:1.为什么作者会使用大量的比喻句?以此认识朱自清写景是基于情感的需要,是采用想象和联想的方式对现实景物进行加工而创造理想世界。2.为什么如鬼的黑影会出现在优美和谐的月色中?借此理解写景散文的景物是作者内心活动的投影,景物的选择是内心情感变化的映射。3.为什么在写完荷塘月色后还要花大量篇幅引用别人的《采莲赋》和《西以达成对所洲曲》?由此深入解读文本与作者,学知识的理解与思维方法的运用。课堂实录一、方法指导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荷这里强调散塘月色》。这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景物会文中的景情关系:一种是景作用于人时,对人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心理上。例如现在,我就高兴,因为你们影我看到你们认真的样子,心情会响了我的心情;另一种是人作用于景时,影响观景。例如当我高兴时,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树叶都在为我歌唱。这是理解写景散文的基础。(板书:荷塘月色)二、适应性训练师:检查预习作业:为什么朱自清在第二段说小路是寂寞的?生:是作者寂寞。作者把自己寂寞的感情作用于小路,小路就显得寂寞了。师:好。朱自清为什么要去荷塘?生:他想去荷塘寻找心里的宁静。在第三段说,这一片天师:不错。第三个问题: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为和“像”呢?应该从这什么在这里要用“好像”“像”个词本身来看,它有几层意思?可是生:两层,这荷塘是像他的,很像是他的,又觉得不是他的。师:这也能看出他渴望宁静而不得。在这里最开始是——的朱自清有两个状态:—生(齐):不宁静的。(板书:不宁静)三、理解情景关系———创造一个世界师:他想得到宁静,但还没有宁静。请齐读2020年第20/23期/B(07/08)39第四段,读的时候努力想象画面。开始。(板书:想宁静)生(齐读课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但照刚才师:好,停。我要求大家想象画面,而是一溜读课文的速度,朱自清不是慢慢踱着,小跑。(学生笑)应该是“曲曲折折……”(教师范读)开始。(生齐读课文)请一位同学来读,师:这里还有一段写景,大家想想两段有什么不同。生: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有打着朵的。微风过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密密地挨不能见一些颜色,着。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幻灯片上红色的师:这段文字跟课本比较,这些字有什么特点?生:大量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师:这些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我每次读这篇文章会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我们平常写文章不会如此大量且密集地使用修辞。作者为什么大量使用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得从两个方面思考:联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第一,作者为什么使用联想?第二,会用这么多?我就所写景物做了一个归纳。现实之景荷叶荷花特征出水很高洁净、娇柔、清新缕缕,时断时续快密密的联想之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的、羞涩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闪电般肩并肩,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脉脉的你感受到的……让这个句子更美?娇柔生:我来说荷花。如果要说荷花洁净、羞涩的”这类词语写就会感觉很空。用“袅娜的、显得特别娇柔,具体荷花像一个小女孩子一样,而形象,让人身临其境。师:分析到位。高楼生:说荷香吧。它的特征是时断时续的。上渺茫的歌声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空灵的感觉。师:除了断断续续,这样写还能带来什么审美感受?生:高兴。师:对,景物的特点带来的审美感受,这种信息非常关键。还有吗?一生:流水。这就像爱人间相互看着一样,就有了感情。旦加了“脉脉的”让特征更加突师:说得都很棒。联想之景,让形象更加丰富。出之外,还增加了很多信息,不光是高,还有了动态例如,亭亭的舞女的裙,跟荷叶挨着比起美在里边。说荷叶肩并肩挨着,咱们肩并肩。(一生来……同学你站起来一下,这么站着,站起来)如果我们是荷塘中的荷叶,给人什么印象?(笑)生:活了,有动态美。师:对,这些信息都是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给我们的。这个荷塘跟客观景物的荷塘有什么不同?生:这是作者的荷塘,是有作者感情的荷塘。师:对!这是朱自清的荷塘。我们通过这一,得出了一个结论:段描写,问了一个“为什么”这个荷塘是融入了朱自清鲜明情感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运用想象和联想造出来的一个世界。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五段。四、理解情景关系———景物的选择(生朗诵第五段)这一段的月师:朗诵把我们带进了情境里。光有什么特点呢?这景物描写能看出什么样的荷香荷动荷波流水然后分析其师:请从中选择一个现实之景,特征。除了这个特征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信息,2020年第20/23期/B(07/08)40朱自清呢?飘渺,作者由实生:第四段写景显得很轻,际见到的月光展开联想,他的内心也像月光一样从欢乐变成了忧伤。谁师:她说月光的变化是作者情绪的变化。能提供证据?生:“虽然不能朗照,但我以为恰是到了好这句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很放松。话可以看出作者挺喜欢这月光的,内心很放松,师:作者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得到了宁静。是这样吗?(板书:得宁静?)生:不好说。师:为什么?生: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如果说得到了宁静,那“峭楞楞如鬼一般”,这个景怎么解释呢?师:就是啊。我们独自一人在晚上见到峭楞楞的黑影,是什么感受?害怕。生(齐):为什么师:这种害怕和前面的宁静相违和。会在这时突然出现“如鬼一般”黑影呢?生:作者在开始就交代“我颇不宁静”,所以在后面虽然景物描写宁静,但内心不一定很快就能静下来。这种不宁静的成分在文中就表现凸显了他内心的为“峭楞楞如鬼一般”的黑影,(学生鼓掌)不宁静和在宁静外表下的不安。师:解读得很精彩。对第五段问了一个为什当他看到么,我们发现作者的写景是有选择的。优美的荷塘,朦胧的月光是他内心活动的投射;也是他内心活动的投当他看到黑影,“如鬼一般”射。这景物的变化怎样反映了作者心情的变化?生:情随境迁。五、理解情景关系———巩固与提高师:对。第六段的写景又有什么不同?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呢?谁来分析一下?但荷塘太宁静了,作生:作者出来找宁静,者觉得自己好寂寞。他说“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读后一种孤独的感觉油然而生。作者内心这时候一定不宁静了,他已经从自己制造的宁静世界中走出来了。师:他是怎么走出来的呢?将池塘团团生:通过看到荷塘四面都是树,“困”字吗?再加围住,用树围起来,不就是一个“像一团烟雾”,感觉很上“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后面写压抑。这些也让作者内心的不安扩大了,“树的缝隙里也漏出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最后的,是瞌睡人的眼”,作者好像有些疲惫了。面的蝉声和蛙声也一直有,只是之前没有关注,这时注意力不在宁静的景物上了,所以写了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师:这时作者是从以前的相对宁静到了不宁静,以前的宁静———生(齐):不再有了。(板书:失宁静)这一师:作者从情感上就甘于失去宁静吗?段中有一个词能看出作者内心的挣扎,不愿从是哪个词?宁静中走出来,的生:“杨柳的丰姿,从烟雾里也辨得出”“辨”。“辨”是仔细看,说明作者内心想看杨柳的“弯丰姿,这跟前面在峭楞楞的黑影后立即要看一样,他要找美景,他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不愿看不愿想那些不美的景物。因为美景能让他愉悦和宁静。从不宁师:说得很有道理。现在梳理一下:到失宁静,这正好静到想宁静,到得片刻宁静,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要是我们写这篇要问一个“为什文章,也就该结束了。读到这里,么”,该怎么问呢?生:为什么作者还要接着写《采莲赋》?写这种散师: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要知道,现在带着这文很忌讳大量引用,可他偏偏用了。个问题,小组讨论,最后整理出满意的结论。(生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师:时间到。哪位同学来回答?2020年第20/23期/B(07/08)41生:不管是《采莲赋》还是《西洲曲》,它们的自由的,这说明作者想景物特征是快乐、热闹、这样的世通过这些诗文,进入一个快乐的世界。而“可惜我们现在界能让他摆脱以前的不宁静。让早已无福消受了”和“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到底”他又不得不回到冰冷的现实中。特别是这个词,是说自己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不结去想江南的事,可能江南的事让他颇不宁静。了,这就让他要摆脱不果最终还是“惦着江南”宁静的一切努力全白费了。师:很精彩。朱自清的引用是根据情感需要加工过的《采莲赋》,传递的是他个人的体验和朱自清正是借它们来制感受,《西洲曲》也一样。连同前面的荷造一个热闹的世界、纯情的世界。可以叫它塘月色,这三个世界都不是现实世界,“造梦空间”,他梦境。《荷塘月色》就是朱自清的制造通过对荷塘月色、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描写,了三重梦境,让自己的灵魂在这三重梦境中得现实很残酷,梦境很短到片刻的休憩,很可惜,暂,最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六、方法总结师: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实现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的呢?追问为什么。生(齐):提出为什么,师:的确是这样。学会提出问题对解读文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很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从貌似进。在读文章时,要不断地多问为什么,“好像这里不对劲”平凡的文字中,去多找一点下面咱们就再的感觉,你就会发现一个新世界。细读一下文本,看看还能不能找出为什么来?(生读书)生:他为什么要为江南而烦恼啊?生:为什么朱自清在文中联想的都是女孩的特点呢?都师:同学们找到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值得研究。相信每一个问题用心研究都能促进对文章的解读。这些问题作为作业,课下查找资下课。料解决。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教学反思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绝大多数学生能较深入地理解写景状物散文的情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关系。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特别是对第质疑意识。课堂上还有惊喜的生成,六段的解读,把荷塘四面都是树将池塘团团围从特定语句分析出作者住解读成一个“困”字,内心的压抑,说明学生能够运用景情关系去分析和解读文本。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突出,不管是在阅读文本还是分析文本上,能反映出学生学的思维很活跃。在鉴赏方法和思维习惯方面,的意义。但在解决问生认识到了追问“为什么”还不能更题方面,由于阅读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深入地解读文本。这也反映出思维品质的训练并非一日之功,长期坚持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荷塘月色》是散文经典篇目,但是常读常一是基于年龄的增长,新:逐渐认同了朱自清的形散神凝,尽量去情感;二是基于对散文的认知,梳理乍看起来没有关联的事物背后的相关性。这节课以文本解读为抓手,以思维深刻性为阅读训练的目的,以批判性阅读作为主要过在一次次走进文本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互程,动以及与作者的互动。从表象到实质一、词语分析,与变化,语意的丰富语境赋予词语“生命”2020年第20/23期/B(07/08)42性因语境而体现。我也像超出了平“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好像”和“像”呢?常的自己。”作者为什么要用此问并不在于解释词语,而在于通过词语的,可又去分析句子的内涵———这荷塘是“我”是理想,“这荷塘不是“我”的:“这荷塘是我的”不是我的”是现实,荷塘代表的宁静我希望拥有,然而最终不能拥有;“这从心理上也能看出也就暗示并开他渴望宁静而不得”就有了根基,启了他在不宁静中寻求宁静的旅程。这样的质疑,更能让读者理解“颇不宁静”的烦恼,理解夜游荷塘的内心期盼。从内容到形式二、修辞分析,在确定“第修辞的选择是表达内容的需要。后,教四自然段大量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是由此及师及时点明“这些修辞格往往是联想,不仅是静态的彼的联想”。解释了修辞的本质,手法,还包含动态的思维。在现实之景特征的分析中、在联想之景的“荷塘”,与作者一赏析中,师生不知不觉走进了流水,产生了可以言说起审视荷叶、荷花、荷香、的感觉,一步步达到审美的层次。没荷塘之所以美,在于它的原始自然状态,有雕饰、没有拘束,更在于作者主观情感的渲赋予灵动。染,使用修辞,从有形到无形三、景情分析,月光是无形的,如何把无形的月光描摹出通过为流来?作者借助清雾、云、灌木与杨柳等,叶与花的“洗”来形象地水的“泄”、清雾的“浮”、这云近在眼刻画不能朗照的云、虚无缥缈的云。竟然也会“峭前,又远在作者心里,且变化多端,楞楞如鬼一般”。怎么让人感觉有点不太协调呢?给出思考路径: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之处,朦胧作者写景是有选择的。当看到优美的荷塘,“峭的月光是他内心活动的投射;当看到黑影,用景物的变化反映心楞楞”是内心活动的投射:情的变化。理解到景情一致化,才能体会“一切景语皆景物情语”的妙处。情感是散文创作的内驱力,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分析有形的景物及特点,复杂性与变化性。能感受作者情感的倾向性、从部分到整体四、语段分析,“荷塘”。学生有几个语段是文学作品中的《采莲赋》?直接发问:作者为什么还要接着写“疑”是引导的由教师的“问”发展为学生的结果,由就个别语句质疑提升为对整个语段作用的质疑,是思维模块的调整。解读分析,发现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世界是快乐、热闹、自由的,符合作者理想的心理空间的确是事实;要求。荷塘中寻得了短暂的宁静,这既体熟悉的诗文,也能让人得到长久的快乐。现了现实荷塘与文学境界的相似性,体现了作也表达了理想与现者追求宁静、自由的迫切性,实的矛盾性。文本中的语段看起来各自,但仔细分在文本整体感知析梳理,就会发现其内在联系。的背景下分析这些语段,就能把内在的关联清都是思维晰化,而梳理关联的不同点或相同点,训练的过程。基于思维训练的阅读教学,起点是对学情在讨论中的分析和巧妙的导引;在阅读中质疑、在分析中深入、碰撞,逐渐规范思维的合理化;在思考中拓宽,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点评: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慎)2020年第20/23期/B(07/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