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杨新伟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5期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从规划与管理者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现状分析;对策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s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key work of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existing common problems, and fro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优化村镇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形成配套完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村镇发展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少困难与问题也开始涌现出来,亟须加以引导和解决。
1.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1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供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2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我国农村规划建设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2.1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农村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首先,有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结果丧失了农村的地方风格。此外,以往农村规划不全面。有的规划仅有建房规划,缺乏交通、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农村所必需的。这些给我国农村改造带来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2.2农村基础设施长期缺乏。
农村居民点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建设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致使房屋排列无序、各年代建设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普遍缺乏,用地结构失衡。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且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无法维持诸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运营,因此很难在每个村庄都配置适当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这就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2.3农村生态环境普遍堪忧。
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水、乡镇及个体企业废弃物等缺乏处理,严重污染了生活环境、水源和农田,破坏了生态系统。在农村,农业污染非常突出。工业及化工企业的发展对大气和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附近的村庄;铁路和高速公路对附近村庄的噪音污染极为严重,有些地区工业用水量较大,而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直接排向河流,部分河流已成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污沟,严重影响部分乡村居民及牲畜的饮用;部分工业重镇的地下水开采过度且污染也相当严重,严重威胁着广大村民的生命安全。 2.4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2.5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划、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规划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对策建议
3.1建设新农村,先行科学规划。
对村庄建设类型进行科学划分。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现有建设基础、村民的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在村庄布点规划中按照村庄建设方式,可划分为改造扩建型、新建型和保护型三类。通过村庄建设方式和布点的确定,鼓励、引导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符合改造扩建型村庄、保护型、新建型村庄的建设规划,规划撤并的村庄原则上不再进行新的建设活动。
3.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3.3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
3.4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 21 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又组织了百村调研活动,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同时与地方为示范村(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如齐都镇,辖区内古文物遗址分布众多,辖区内有齐故城遗址、桓公台、殉马坑、齐都博物馆、孔子闻韶处等古迹,另外辖区内还有大小的古墓遗址多处,风景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村域布局应在保持村庄原有基本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评价,确定保护、整饰、拆除的建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将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3.5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設。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洪音.新农村规划建设要突出农村特色[J].城乡建设,2008,5.
[3]白现军,崔玉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银川党校学报,2008,4.
[4]刘文俭,刘效敬.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5]王战猛.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J].武汉建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