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综合管廊施工和保护措施
王冰玲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以某市综合管廊施工为例说明施工操作,并对质量管
控和环保事项进行要求和说明。为今后的管廊土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管廊;质量;环保
中图分类号:TU99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4011(2019)03-0101-02DOI:10.3969/j.issn.1672-4011.2019.03.050
1施工工程
本次综合管廊的施工地点主要位于某市城区北环路,全
长5.6km,以某院校为东西分界线,东段3.9km,目前已在施工;西段1.7km,
目前正在准备阶段。本次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底细管廊的主体结构和配套设施。本次施工管廊设计为三断面,分别用于热力、天然气和电力。管廊整体用混凝土结构,用C15防水等级,施工采用现浇法。
2
管廊施工
2.1
环境因素
该地段所处地形复杂,断层严重。地质构造主要呈须状。由于地形的复杂变化,地质构造也形成多种沉积物,目前主要岩土为素填土、角砾层、粉质黏土、风化泥岩等。勘探结果显示,本地段无明显地下水,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影响可以忽略。本地处于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联接地段,按照地理学分析,大部分地域处于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9℃。而全年降水量为185~430mm,由于光照原因,蒸发量较大,地区明显干旱。同时,受地形复杂的影响,本地极易出现恶劣天气。2.2施工前准备
施工前需要严格按照流程对其进行准备和检查工作,具体表现为:①现场环境勘察,清除相关杂物如线缆等,并根据施工要求对场地进行处理;②对场地进行防水处理,并提前做好排水工作;③针对施工流程,对场地准备临时设施和防护网;④根据当地地形条件,准备好临时垃圾场等场地;⑤做好施工记录准备,设置好工作规范。管廊施工严格遵守施工工艺顺序进行,并根据施工工艺准确对应施工设备,如挖掘机、自卸车、破碎机等。2.3
基坑施工
综合管廊采用开放式基坑,施工工作主要采用挖掘机进行。实际工作时,为保证根基稳定,当基坑挖掘至一定深度时,
需要进行人工清理,防止出现超挖现象;继续再挖掘至指定深度,要对挖掘面进行检查,并及时进行支护保护。施工过程中,对于多余的散土等,需要运至到指定地点。
基坑挖掘的每次施工,都需要对场地进行检测,确保不
收稿日期:2018-09-10
作者简介:王冰玲(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路基土、土与结构相互作用、软土工程。
基金项目:校级项目:基于综合管廊建立电动汽车系统(KJYB2018008)
会超挖,
也不会出现欠挖,最大程度确保挖掘质量并防止出现危险事故等。如果挖掘时遇到其他重要物件,需及时联系相关责任单位,
协商后续工作安排。挖掘时,对基坑内积水进行严格要求和处理。设定积水坑在指定间隔距离,
以保证基坑稳定性。同时,为保证安全,在积水坑之间设定监控点,实时进行观察记录。如果出现影响施工安全的现象,应及时停工并排除安全隐患。
基坑施工处,安全措施务必准备到位,要为工作人员准备安全爬梯,确保上下基坑时的安全。施工过程中,应全程监察,
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基坑回填时,将场地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并对场地表明
进行平整。对回填高度进行确认后,进行上土填筑工作。根据提前准备好的场地和材料进行回填工作。2.4
基坑支护
基坑挖掘过程中,采用支护进行防护。堆放支护土袋
时,
应严格控制堆放的质量,确保表面处理平整、密实。施工过程中实时进行检查,防止因基坑变形造成损坏。再者,由
于施工工作量大,
为保证支护的结构强度,防止由于恶劣天气和环境的影响造成损坏,应对基坑边缘采取防水措施。另
外,
由于基坑长度较长,须设置工作人员爬梯,应确保爬梯的分布均匀,坡度合理。2.5
基坑监测
本工程基坑深度为6m,其安全等级被定为二级。根据
安全监测工作要求,
从施工开始到结束,每间隔2天须进行一次监测,
监测点和仪器都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确保全过程的安全正常。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整理,以合理方式进行汇总分析,
一旦出现异常现象,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处理。常用的监测项目和方式为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挖掘和异常现象返工后,对基坑的内部稳定现象进行严格复查,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应立即进行处理;应严格遵守挖掘工艺流程,不得挖空底脚;在基坑边缘操作时,务必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基坑内部的工作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对于用电用水等工作,必须严格设置工作规范;实时监测基坑工作环境,一旦有异常,必须立即停止工作,
处理完成后方可继续工作。3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施工安全需要,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对
公司员工进行全面、
系统的质量安全教育,并树立质量和安全的意识。将工程的整体大质量目标定为全体员工的目标,
将质量目标落实到工作员工的实际行动中。以建造满意工程、提供优质服务为项目的质量目标。
严格贯彻实施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借以建立和完善项目自主的质量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和内容执行。结合项目工程的实际条件,建立内部标准。依据强制标准和内部标准,对施工进行自检和强检,全过程参与质量管控和
责任划定,
提升全体员工的标准执行的自觉性。·101·
严格按《质量手册》中有关职责和条例办事,做好工程的
质量计划,强化质量自控能力,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文件、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以全面创优为目标,确保质量保
证体系的正常和有效运行,
确保质量目标承诺的兑现。针对质量安全,成立质量控制小组。设定责任组长和相
关组员,划定主要职能和责任范围。所有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进行标准的落实工作。设定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对质量职责进行确认,并划分质量责任。对施工团队的技术质量进行保障:①不定期对工作员工进行规范、标准的学习;②对操作作业进行抽检和规范,包括操作条件和工具、工作内容和顺序、技术要求和安全事项等;③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记录归档,包括工作记录和档案形成、
维修保养手册等;④对过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为监理工作提供环境和便利,对不合格的项目按照监理的要求进行整改;⑤对施工工艺进行文件形式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开展;⑥对操作人员的全工序进行考核和管理。
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①每次施工
工作开始前,
对所有的工具和检测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支护位置和质量;②对基坑的承载能力进行测试,确保承载能力
满足施工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遇到降雨天气,对机械操作或人工操作都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采取防水措施。另外,应准备抽水泵,
以防需要抽水。对施工操作过程中用到的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归档处理。先要对相关标准和法规等进行梳理,确保施工必须满足国家标准化和规定。另外,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和整
理,
为了确保准确和及时,应定员定岗负责,形成责任制管理。施工资料中的合同类文件要限定专门的责任限,只有具有权限的人方可签字,或只有具有权限的人授权许可方可签字。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资料实时监管,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整理验收。
4安全事项说明
对于夜间施工的项目,需严格保证安全:①充分考虑施
工安全问题,不安排交叉施工的工序同时在夜间进行;②做好夜间施工防护,在作业地点附近设置警示标志,悬挂红色
灯,
以提醒行人和司机注意,并安排专人值守;③夜间施工路基应配备夜间行车指挥信号灯,并设专人对既有线路基的看护工作;④夜间施工用电设备必须有专人看护,确保用电设备及人身安全;⑤夜间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严禁施工作业;⑥夜间施工时,各项工序或作业区的结合部位要有明显的发光标志,
施工人员需穿戴反光警示服;⑦夜间施工时除当班的·102·
安全员、
质检员必须到位外,还要建立质安主管人员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解决;⑧实施具有重大危险源的工程项目时,必须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应急救援预案措施,做好随时启动应急预案的准备。
施工现场存在多种多样的危险因素,主要的有违规违章作业、安全防护措施缺陷导致基坑发生坍塌滑坡等。而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应提前准备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①严格按技术文件和归档标准等对基坑工作坡度进行控制;②基坑平台、
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坑,派专人抽水值班,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混凝土保护;③在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少开工作面的形式,以避免暴露太多的基坑工作面;④坡顶3m范围内严禁堆积荷载;⑤分层开挖,层间设台阶,
每层开挖边坡的坡率根据地质情况按规定放坡,必要时坡面喷射混凝土保证稳定;⑥开挖期间加强监测频率,对监测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总结。
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①出现险情时,现场人员从安全通道有序疏散,同时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周边的
人员进行疏散;②通知相关管线单位,
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③会同相关部门对影响到的周边道路进行调
整和交通疏解;④在具备条件和不危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补强支撑,并对坡脚处进行土方回填;⑤尽量减少动载、进行坡顶卸载;⑥杜绝任何流入基坑边坡内的水源。
为有效防止事故扩大,降低员工生命危险,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应制定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包括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制定应急事故处理程序;提前准备应急物资,包括医药物品和各种夹板、担架类。施工项目部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必须迅速而准确,一旦出现事故,第一时间回应,安全人员开展有效措施。
5环保工作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程,避免造成环境
破坏和污染:①施工土岩运输过程中,
防止出现洒落现象,上料卸货时,均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②尽可能减少现场
堆土,土堆采用密目网覆盖;③施工现场设置现场标志牌,标志牌的尺寸、内容应符合规定,埋设牢固;④施工场地进出口设置专门车辆冲洗及沉淀系统,派专人冲洗,严禁出场车辆带泥及污染物进入市政道路。
[ID:007415]
参考文献:
1]李玉云.建筑设备自动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刘化君.综合布线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韩宁,刘国林.综合布线[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