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7…”…”””4…
》新闻图像:展示媒体传播力
@文/易欣
郝慧嫒
1907年,德国物理学阿瑟
柯恩教授发明并改进了传
真电报。同年11月8日,法国
的《画报》和英国的《明镜日阿瑟柯思教授
报》就运用这种传真技术,
一
将一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的照片经海底电缆从巴黎传到伦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传真照片,从此开启了人
类新闻图像传播的新纪元o
#~
一案事篙糍≥一
“嫦娥一号”发回的首张月表图像
。…;,……。;一………。,。。。,。。d≤
【内容提要】从1907年柯恩发明传真电报并实现了真
2007年11月20日至21日,由我国研制的“嫦娥一号”正意义上的现代新闻图像传播,到“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
探月卫星将第一批月球图像数据传回地面,跨越宇宙空间38太空发回月表照片,时间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从摄影照片
万多公里。一百年来,图像传播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到三维动画,从模拟信号到数字通信,从异地传播到星际传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深刻影响和变革了人类的播,新闻图像传播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信息生活,为媒体传播新闻和信息提供了天然的载体。读图的发展之路,也推进了媒体传播力的价值回归。营造良好的
时代的到来,图像传播越发显示出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的独新闻图像传播环境,不断提高图像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充分特效力。
发挥图像传播的优势,是“读图时代”提升媒体传播力的有效
图像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途径。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关键词】新闻图像
传播力
读图时代
的表达与传播方式。与文字符号相比,图像符号更便捷、直观、形象,它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间的语言障碍,使不1907年,德国物理学阿瑟
柯恩教授发明并改进了传真
同语言的交流更加快捷成为可能。多少年来,图像以其丰富电报。同年”月8日,法国的<画报>和英国的<明镜日报>就的信息资源和形象具体的表达手段完美地弥补了语言表达运用这种传真技术,将一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照片经海的缺憾,以瞬间的镜头反映多彩的世界,为人类呈现了一段底电缆从巴黎传到伦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传真照片,从段真实而形象的历史画面。图像正在用它直白的式为人们
此开启了人类新闻图像传播的新纪元。时隔整整一个世纪,
传递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正如WJ
T
米歇尔在<图像理论>.
73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NANCHUANBO
学术平台一传媒研究
的序中所言:“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
图像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与语言相比,其传播方式与接受机理是有所差异的。文字中的色彩、场景、服装描写无法激起读者的直接感触,需在大脑中进行转化解码,从文本符码转化为画面符码,最后在各自的脑海里浮现影像。但由于各人的差异与不同,转换得出的影像(构图、色彩、细节)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这就使文字传播的不确定性成为可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真正反映了世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画面图像直观而生动、一目了然,其形象化的图像语言丰富和拓宽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平台,为失聪、文言等特殊群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天然的载体。
图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图画形式,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包括漫画、动漫、卡通、电子游戏等;另一类是视像形式,即摄影、摄像、电影、电视、广告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以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为载体,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全面渗透。数字技术装备下的虚拟技术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虚拟图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再现”,使人们的视线从眼前的真实延伸到无限的想像空间,图像受传者不再是毫无干系的旁观者,而是有可能成为图像传播内容的主体或其中的一部分,人们有机会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角色充分融入到虚拟图像的世界里,打破时空,从现实走向非现实,从现在走到将来,再回到遥远的过去。在虚拟图像的传播空间里,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想像力带来的强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不仅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且为人类享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提供了可能。
新闻图像是媒体传播力的价值回归
<传媒>杂志副社长周志懿认为,“媒体传播力是指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①显然,新闻图像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正所谓“一图胜千言”,图片是新闻现场最生动、最直接的反映,一张图片就是一个信息场,我们可以读取新闻主体信息,也可以观察到主体所处的环境信息甚至是一些蛛丝马迹。至于传播的精确性,“百闻不如一见”也许可作为最好的注解。如果想向读者展示一种苹果新品种,恐怕再生动的词语也比不上一幅清晰的照片。在这两个优势的支撑下,其传播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实际上,纵观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广播向窄播发展,大众向分众发展,抽象向具象发展,文字向图像发展。不论是从第一媒体到第五媒体还是波斯特的第一媒介时代到第二媒介时代,无不是一场又一场对各种形式的图像的追求。一部人类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图像创意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符号传播到今天的“读图时代”,这种传播价
值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更不是倒退,而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再认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媒体传播正在脱离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一种新的以图像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理念正在拓展和形成。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更趋向于喜爱浏览或欣赏一幅不需要“翻译和解码”的精美图像,而对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敬而远之。因此,从人们的阅读心理来看,图像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
做好图像传播。提升媒体传播力
1、营造和谐的新闻图像传播环境
图像传播者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受众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精彩纷呈的电影制作、“浓眉大眼”的报纸杂志、冲击力强的摄影作品,所有这些都以不同的风格传递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并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精神状态和观点。根据影视观众调查报告,近一半的人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应该作为一种的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②,因而“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已成为新闻图像工作者获得重大题材的主要途径,大情大义、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和谐理念和真善美既是新闻图像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社会都要树立这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让优秀的新闻图像作品陶冶受众的思想情操,积极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
2、提高媒介素养。促进新闻图像健康传播
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更多地得益于改变和发展他们的意识的认知功能,而不是得益于寻找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思维涉及推理、反思、想象和其他观念活动时,人是在有意识地这样做的。”这就是说,受众不能仅仅是被动地去选择媒体图像的播发或者只是消遣休闲娱乐,而需要积极参与、探讨、评判媒体传播的图像文化,要有自我调节、自我定向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样,媒介素养对传播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者不仅要把好思想政治关、导向关,还要把好传播质量关。那种低俗化、庸俗化的传播行为既是鼠目寸光的短期行为,也是饮鸩止渴的危险行为。
3、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③图像是对真实事物的影像记录与再现,它生动地记录了新闻现场的各种可见的新闻要素,与文字、声音相比,更具有说服力,正所谓“眼见为实”、“没有比图像更真
74
实的替代物”。但正是图像的这种超强的真实性和强大的说服力,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达到说服目的不惜千方百计调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当这种目的变得过于迫切而现实又不能如愿时,“言过其实”就是弥补这种缺憾的最好方法,于是就有了虚假图像传播。如2007年春天北京“纸馅包子”电视新闻被证明为记者造假④,陕西“华南虎事件”@一一波兰折,公众对图像传播真实性和职能部门公信力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新闻事实本身。
导致图像失实的另外一种比较隐蔽的手法是摆拍。如同策划新闻,摆拍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图像传播效果而人为地制造一些假象。从表面上看,图像的信息元素都是真实可信的,但在图像的背后却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元素的发生和发展,它反映出的现象与新闻事实不符甚至完全相反。如今,在我们的电视、报纸和杂志上不乏带有明显摆拍痕迹的画面,如为反映某单位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情况,发表一些员工手捧报刊“认真钻研”的照片,他们或正襟危坐,或三五个人挤着一起看一张报纸,画面上有些人物脸上甚至还藏不住怪异的笑容。电视报道中堆积串连的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机车飞转等“繁荣”景象,也很难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
4、“全息”传播
摄影行业有一种技术叫全息照相,就是用一种特殊的胶片将三维物体光波场的全部信息都贮存起来。这种照相技术不仅可以全方位、逼真地再现被摄物体,更神奇的是,哪怕是这张胶片上的任意一小块都能完整无缺地显现出整个物体的全部面貌。
鉴于镜头的局限性,再多的图片或图像也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全部信息,但这并不是说新闻图像传播就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要实现“全息传播”就必须让新闻图像尽可能多地记录下那些最能反映客观事实实质的信息,将有限的镜头集中在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活动上。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与“盲人摸象”都会严重影响对新闻事实的全面报道。如果媒体长期以偏盖全,势必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比如,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大学生已被推到社会的风口浪尖,报纸、网站上关于大学生的负面图像报道比比皆是,这里大谈早恋同居,那边议论行为变态,不是头题<大学生跳楼自杀>,就是整版的<女大学生甘当“二奶”)。这些问题或许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它的普遍程度远没有达到媒体报道量的比率。不恰当的新闻图像传播放大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既歪曲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也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当然,新闻图像作为反映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还存在着表面化、信损大的缺点,这就使“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成为必要。但“读图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新闻图像传播自然而然地成为“快餐文化”的主角。坚持做好图像传播,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次良好的或然率,还终将有利于铸就强大的媒体传播力。
屡二蒌i!二曩…”“……~。…4”“……“…~…“”……”1
}①周志懿:《媒体竞争,传播力制胜》,《传媒》2006年第8!期
{
1⑦黄会林等:《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i③壹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fM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羽,《现代传播》,2004一l;社,2()02年4月,P73
}包予”为题报道了北京一饮食摊贩制售“纸箱馅包予”,经l
l
f④2()f)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黯以“纸做的l
l多家媒体转载后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后经查实该报道为虚ll假新闻。申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为此专门发出通告,;要求媒体“禁止刊播、转载、转摘未经核实的来稿和信息”。
;(萤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婊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
i在镇坪县境内发现了从人类视线中消失了21年的野生华;南虎,并公布了两张摄影照片。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广
i泛关注。但随即有网民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社会上;很快形成了“打虎派”与“挺虎派”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12;月3日,有门户网站称,经中国摄影家协会、“神探”李昌钰;等六方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华南虎照”有假。2008年2月;4霹。陕西唐林业厅就虎照发布程序不适向社会公开致}款。但英真假仍不嚣可否。
;
案争捌当一
■瞳嘲嘲■—翻瞄目冒嬲嘲嗍l参考文献l
i
1、穆一:《传寡技术的由采与发展》,硼。《工业技术进步》
}1996—6
;2、李培林:《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爱人读露心
》理研究》,明.《南京师欠学报》2006—6
;3、朱学芳等:《新闻图像传播的研究》,《中国信息导报》
14、余丽蓉:《“图的真实”、“媒介真实”与“宏观真实”——浅i}谈新闻图像传播的隐性失实及其对策》,狮.《新闻界》,2007;
1年第1期’5、【美】wJT米歇尔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稿,20f)6年9月《
;6、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天学出版社,2甜)5;;年第1版;报》,200s年11月i家》。2∞6年第4期
,≈
7、范文霈:《论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传播》,啊.《扬州大学学:
;
;8、蔡锦政等:《数字化对图像传播观念的影响》,盼《剧作{
li
}9、hctp://Ⅵnw.todayonhis的ry.com/¨/8/d58.h枉n
作者简介:
易
女。………。。。。…一。。。…。。。。。。。。~。。。。。。,…。……。+;。。;,。。。。。;。。。么
欣男河南信阳,硕士研究生学历,福建省仰恩
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业务、电视新闻。
郝慧媛女河南新乡人,福建仰恩大学教师。
(责任编辑:连水兴)
东南如档2008年第4期(总第44期)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