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六上语文导学案 NO:03 设计:王新胜 审核:邵哲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Ⅰ、预习方向标——“仙”人一步! 一、教材说明
1.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⒉肖邦(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二、给画线字注音:
雾霭( )眼眶( )卡车( )深渊( ) 茂盛( )蜡烛( )黎明( )流逝( )
三、多音字
( ) ( ) 都 薄 ( ) ( ) 四、课文结构
全诗共6个小节,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第二段(第 小节): 第三段(第 小节): 第四段(第 小节): 五、本课要求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⒉认识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Ⅱ、与课堂同行——“圣”人一绝! 阅读精彩人生,思考成就梦想!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六上语文导学案 NO:03 设计:王新胜 审核:邵哲
一、我是拼写小能手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 mǎn huái bēi fân
( ) ( ) ( ) ( )
là zhù bā lí shēn yuān mí liú zhī jì
( ) ( ) ( ) ( ) 三、给词语中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用勾划出来:
悲愤欲绝 ⑴绝对 ⑵没出路 ⑶断绝,断气 与世长辞 ⑴告别 ⑵躲避 ⑶辞退 弥留之际 ⑴地方 ⑵时候 ⑶彼此之间 异国他乡 ⑴特别 ⑵另外的 ⑶不同的
三.句子加工厂。(缩句)
⒈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达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当日练兵场——“快”人一刻! 一、选择合适的字填在横线上。
⒈(帮 邦) 兴 互 互助 忙 交 ⒉(催 摧) 残 人泪下 促 毁 ⒊(驰 弛) 毫不松 有张有 奔 骋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阅读精彩人生,思考成就梦想!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六上语文导学案 NO:03 设计:王新胜 审核:邵哲
1.波兰人民从此陷入被qī líng ( )被压迫的shēn yuān( ) ⒉肖邦得知这一消息,bēifânyù juã( ) .他将自己的一qiāng( ) 热血化成音符。
⒊他常常将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là zhù( ),châ yâ( )地作曲、弹琴。
⒋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yōu lǜ( ),全部qīng zhù( )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2)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
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什么是“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四、课文内外。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⒈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⒉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阅读精彩人生,思考成就梦想!
X 淮安中欣国际实验学校六上语文导学案 NO:03 设计:王新胜 审核:邵哲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⒋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________________。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⒌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⒍想一想,回答问题:
⑴根据这段文字写的送别内容,你认为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中,会有“________”的词句。
⑵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冲刺大淮中——“悠”进一步! 一、积累运用 ⒈连线。
贝多芬 交响乐之父 肖邦 圆舞曲之王 海顿 乐圣
施特劳斯 烂漫主义钢琴诗人 ⒉形容忘我工作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精彩人生,思考成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