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中的新媒体应用探析
文/吴梦莹
摘要:我国自新媒体引进以来,在电子政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改变着政务机关的传统运行方式和管理模式,文章首先阐析了电子政务与新媒体的含义,其次,对我国电子政务中新媒体应用效果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怎样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中新媒体应用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新媒体;应用
1、电子政务与新媒体
1.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公认的定义是“指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简单来说,电子政务就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管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综合来说,电子政务中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用网络技术把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使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在互联网上优化重组,将传统工作模式进行彻底的转变,从而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1.2新媒体
1967年,美国人G·戈尔德马克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概念界定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进行的,是随着传统媒体对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逐渐形成的。新媒体是指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运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同时,“新媒体”又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因为其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务中的新媒体的概念,是指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具有真实公职身份认证的进行与其工作相关的政务活动、与民交流和网络问政的新媒体平台。政务新媒体不仅包含政务网站、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还包括提供政务信息以及公共事业缴费等服务工作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电脑、手机等。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体也在不断涌现,因此政务新媒体的外延也会不断扩大。
2、新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在新媒体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
2.1现代新媒体意识尚未普遍树立
第一个是缺乏危机公关意识。一般来说,在新媒体环境中,公众自我议程设置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成为危机传播的信息源,增加危机爆发的频率,因此,在进行新媒体中的危机公关时,一些部门往往使用惯常的“外交辞令”来回应民众的质疑,令语言显得过于生硬,没有说服力,使得民众无法信服。尤其在面对谣言时,没有理论依据的言辞和解读的辟谣,让一些部门无法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和信息需求。第二个是处理问题不及时。综合多个实际案例来看,大多数新媒体焦点事件本身在一开始并不严重,但由于处理不及时,这些小事最终演变成大事,引发新媒体的件,失去了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丧失了在导向上的主动权,在新媒体在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已经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成为强势的载体。对事件的处理是否及时,引导是否得当,都是衡量现代新媒体意识是否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因素。
2.2对新媒体的影响力不足
第一是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存在安全问题。网站本是重要桥梁,信息化条件下,网站的建立也象征着现代政治民主文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虽然这几年网站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始真正为群众答疑解惑。但网站的建设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很多部门的网站建设只是做秀,流于形式。安全漏洞也普遍存在于很多网站,若网站被攻击,相关部门并没有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可以说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第二是信息发布和沟通的专业性和亲和力不足。很多政务微博只是对于工作信息的一种简报式发布,很难吸引粉丝的注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导致开设的平台缺乏影响力,反而成为群众投诉的对象。政务微信侧重的是为用户提供订阅和服务,但许多现存政务微信并不注重自身的服务功能,自说自话,安全按照传统的“服务思维”惯性进行信息传播,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场要求,很多用户在关注一段时间后,便会取消对政务微信的关注。
2.3媒介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是媒体资源分散导致整合发展不足。由于我国的传统媒体国有化程度高,其在管理上易受影响,在与新媒体融合时有较大难度,同时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在很短时间内独树一帜,凭借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快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的场,因此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仍处于相对缓慢的现状。第二是硬件建设和技术融合尚未普及。媒体融合离不开技术的更新和硬件平台的建设,虽然目前很多省市已经开始进行逐步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推进的“三网
65
合一”的改造项目,但目前这一改造项目并没有完全覆盖大部分的基层地方,虽然很多省会城市和一些一二线城市,在经过技术改造后可以提供一些包含语音、数据、图像等在内的综合多媒体通信业务,但是真正实现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物理合一的技术融合目标仍需努力。
3、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中新媒体应用水平的路径
3.1转变执政理念,建立与新媒体、公众的良好关系
电子政务中新媒体应用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党政机关如何处理好与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党政机关要遵循信息时代和现代社会的执政特点,变被动为主动,变分离为融合。
1)转变媒体是执政“喉舌”为执政“通道”的理念
在传统的执政方式下,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国家发声的“喉舌”,只是简单的把党和的声音单向传达给民众,先决策、后传达、再执行。这种执政方式仅仅只是告知决策信息,民众只能被动的接受,既不利于广大民众,又不利于让公众充分理解出台的背景和用意,使的贯彻落实不到位、不顺畅。然而将媒体是执政“喉舌”的理念转变为执政“通道”的理念后,既保证了在决策之前就能够充分了解社情,还能够通过信息沟通为获得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获得群众的认同。在执政理念转化的同时,政群关系也都得到了深刻的变化,民主、平等、公正等社会价值与观念也会逐渐深入民心。
2)树立新媒体是党和与公众沟通桥梁的理念
在采用过去传统执政方式时,媒体仅仅是作为执政者的私有工具,只具有传达执政者的执政意图的单一功能,会将党和与公众在某种程度上隔离开来。而桥梁之所以为桥梁,必然要有身份上相对于两者之外的第三方来承担。正是由于现代新媒体的技术属性和产业特征才能够为执政者与公众之间沟通桥梁提供契机。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公众宣泄负面情绪提供了通道和平台,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压力调节的功能,在得当的引导下,党和与公众就由过去的互相隔离状态转变为相互理解。
3.2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政治动员作用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政治动员作用,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务机关的核心地位,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监管
首先在新媒体的政治动员中,必须充分发挥其政治主体作用,利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形成新媒体政治动员的绝对优势,成为强化新媒体政治动员工作依赖的必然选择。政治动员要以国家、政党和为主体,注重党和国家的核心任务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其次要健全新媒体监管体系,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管。充分利用政务机关所掌控的资源优势,建立国家新媒体政治动员平台系统、新媒体监测系统、新媒体防卫系统等。即在进行政治动员时,必须通过权威性的信息发布机制来实施,来保证政治动员的有效性。
2)健全新媒体反馈机制,引领主流政治意识广泛传播
新媒体是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新型传播媒体,越来越多虚拟社会的网民扩散到现实社会中,而这些公民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新媒体的政治动员基本内容在于公民的广泛政治参与。一方面,可以根据公众通过新媒体的政治参与所表达的政治诉求,来做出最终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机关通过新媒体强
66
大的场,利用“从众心理”来引导民众。这就使得民众能够不受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并且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也会有相应的提高。通过这种方式,民众才能够真正的成为国家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3.3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会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平台上的政治参与行为,是以新媒体为载体,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要保障新媒体的安全、畅通运行,具体来说需要以下方面的工作:
1)以技术创新保障新媒体安全
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入侵和防范的技术较量自新媒体的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为保证新媒体的安全,安全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针对以上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并保证该机构的权威性,并能以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技术实力。在技术应用方面,应特别重视新媒体安全方案的设计,对于该设计的实现应当综合运用多种安全技术,形成多层次的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信息等级分类安全保护措施可以解决针对如今网络上垃圾过多的问题。新媒体安全技术不能一劳永逸,应随时代发展和实际要求而不断升级和创新。
2)设立网络,实施信息内容管制
新媒体平台上的参政行为,一般是指信息参政行为,这种参政行为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在网络间传播来实现的。当前,新媒体信息中大量存在着虚假、夸大、违法甚至是的不良现象。因此,要通过信息过滤技术的运用遏制非法信息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充分运用并加强信息过滤技术来实现互联网的信息内容管制不但是必要,同时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与此同时,国家应成立专门部门,设立专业的网络队伍,通过专业的网络对新媒体中传播的参政信息进行实时监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实现对新媒体发布内容的管制。
4、结语
在新媒体社会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管理与过去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大区别。在此种情况下,只有迅速转变执政理念,在制度和技术层面完善的基础上,使用最科学的方法对电子政务中的新媒体进行管理,才能使电子政务管理体系真正的满足公众需求,从而增强对电子政务中新媒体的有效利用,提高公众满意度和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参考文献:
[1]范春玲.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态势浅析[J].中国信息安全,2019(03):69-71.
[2]唐丽华.有关我国电子政务档案建设的探索[J].档案时空,2018(12):25-26.
[3]赵金丽,栗俊杰,刘邦凡.论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8(31):165+178.
[4]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J].电子政务,2018(04):41.
[5]王洪杰,黄丹霞.浅析我国电子政务未来发展趋势[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8,26(01):15-20.
[6]叶杉.电子政务优势与管理变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25+29.
作者简介:
吴梦莹,江苏师范大学哲管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