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义务教育劳动新课程(2022版)标准试题含答案

2023年义务教育劳动新课程(2022版)标准试题含答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23年义务教育劳动新课程(2022版)标准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前言部分):

1.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5.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6.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7.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8.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9.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10.落实党、“双减”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11.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11.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13.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14.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15.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二、简答题(前言部分):

1.说说2022版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

答:(-)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三)坚持创新导向2.说说2022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答:(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三、填空题

1.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 4.劳动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

5.劳动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6.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7.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_“上好学”。

8.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9.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

10.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11.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12.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

14.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16.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17.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 18.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

19.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劳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20.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2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

22.劳动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23.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方面。

24.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25.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26.劳动习惯和品质是指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

27.劳动精神是指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关于劳动的信念信仰和人格特质。

28.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29.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树立自理、自立、自强意识。 30.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土个任务群。

31.劳动素养要求是对学生在完成阶段性劳动课程学习后需要达成的素养表现的总体刻画。

32.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

3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劳动项目开发既要关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劳动价值的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 34.劳动项目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劳动育人功能。 35.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是实践任务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师是学生实践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呵护者。

36.在劳动的实施阶段,主要进行学生劳动技能的淬炼、劳动习惯的培养及劳动品质的塑造。

37.劳动周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周与每周至少1课时的劳动课不能相互替代。

38.劳动周的内容安排,围绕劳动主题的意义建构,设计一系列劳动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

39.劳动周一般每学年安排一次,具体时间可根据劳动周的内容设计和具体任务确定。

40.在劳动周的活动安排中,要鼓励学生立足动手做,结合用脑想、用笔写,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41.劳动安全包括劳动环境安全和劳动过程安全。

42.学校在实施劳动课程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构建“家庭一学校一社区“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

43.劳动课程评价是劳动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劳动课程的目标实现、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44.劳动课程评价要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促进学生认真参与劳动学习与实践,改进教师教学安排。

45.劳动课程评价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制订循序渐进的评价目标。

46.劳动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7.评价内容要紧扣课程内容要求和劳动素养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水平。

48.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是学期、学年或学段结束时进行的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劳动课程学习的水平和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达成情况。49.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评价内容。

50.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

51.学校场地、设施及环境是劳动课程实施最基础的资源。 52.劳动课程的纸质资源、数字资源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形态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

53.劳动实践室是劳动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和重要保障。

54.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

55.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发扬专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56.义务教育课程要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57.义务教育课程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

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四、简答题

1.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性质。

答:(1)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具有重要的意义。(2)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

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2.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理念。

答:(1)坚持育人导向.(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5)注重综合评价.(6)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 3.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核心素养内涵。

答: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4.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总目标。

答:(1)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4)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5.劳动课程项目开发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强化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2)注重项目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3)关注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的有效拓展。 6.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导向性原则。第二,发展性原则。第三,系统性原则。 7.劳动课程教师如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答:一是努力提升自身劳动素养,既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实践体验,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二是积极参加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培训。三是不断提升课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学校、学段、年级劳动课程整体方案规划。

8.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第一学段(1一2年级)的学段目标。 答:(1)懂得人人都要劳动、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初步感知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喜欢劳动,具有主动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

(2)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居室、教室等卫生保洁、整理与收纳,以及垃圾分类等劳动任务,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具有初步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3)关心、照顾身边常见动植物,初步形成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初步学会规范使用相应工具。对工艺制作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4)参与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5)在劳动过程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初步养成有始有终、认真劳动的习惯。

9.2022版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答:(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5)加强了学段衔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