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潢——65 浅析中国民俗对传统民居形成的影响 文/羊笑亲 民居的建造风格首先是适应客观环境的结果,其次则是适应民俗文化的结果。因此,民俗在民 居的建造风格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从选址 建筑选型 空间组织 细节设计、色彩设计,以及建造活动这几个方面,剖析民俗在民居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及 影响方式,从而揭示民俗文化在居住空间定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引导人们反思现代都市民俗对现 代居住空间选型定位上的影响。 的崇拜。人们在火塘边烧饭做菜、取暖娱乐,边谈论家常,逐渐 一、建筑选址 形成了侗族特有的火塘文化。一方面,最初的民间崇拜产生了火 中国民居的选址艺术是在地理学、地质学产生之前发展出 塘的民居特色另一方面,民居的选型又促进了民俗的蓬勃发展。来的一套基于基地与方位的选择做法,人们通常称之为“堪 舆”。堪舆起初只涉及宅邑的选址和定向方面,其理论是地理面 一民俗的影响力从土楼的前身——五凤楼的型制上,也可见 斑的。五凤楼前低后高,以凸现长幼尊卑。中心的中堂比下 貌、气候环境等因素与人们居住条件协调的经验总结和运用。 堂高半阶,且进深也多出一倍,以示前后伦常有序,并且高低 后来,它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不仅着眼于山川形势、藏风得 还与居住者的身份与辈份相应,各有合理的安排。在五凤楼的 水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占 、宅主“命相”和“黄道吉日”等 最后部有块地被矮墙围护,形成一个前低后高的半圆形场院,俗 联系到一起,企图借助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意念、心理上 称“楼背”,这是家庭的神圣场所,不允许孩子在此嬉戏。除了 获得一种补偿,最终形成了一种民居建造中的民俗文化。它采 主体建筑,建筑群正前方还有一个半圆形水池。临近水池的坪 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五个步骤来择址,讲究选址 上立有一面照壁,是为防止煞气直冲大门而设的屏障。水池被 的方位,以求得自然条件与建筑的和谐,此谓之形法;它注重 称为半月塘,风水上象征四海,是沿袭古代明堂辟雍“水四周 内部布局,将人纳入考虑的范围,关注人的出生时间,以希望 于外,象四海”的涵义。半圆形的楼背与前面的半圆形水池,恰 求得福禄寿之运气,此谓之理法。其意义远大于住宅的场所研 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既出于风水的考虑,又含有“”之意。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起到关乎居住者安危命运的作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客家人的围拢屋上,其型制要求选在 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中也出现了许多融合 前低后高的山坡上,以丘陵为后部的依托。即使没有靠山,也 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风水堪舆之术。例如,景颇族在建房之前的 要将后部建筑基座筑高,并载植大树以衬。客家人认为这样才 相地习俗就相当独特,常有三种方式,一是芭蕉、竹蔑占 法, 能上应苍天,下合大地,吉祥如意。其后部有个半月形的院落, 二是竹筒、米粒占 法,三是米酒占 法。这种奇特的民俗文 地面拱起,极似乌龟的背,当地人称为“龟背”,象征长生不老,化一直在民间传承,用于民居的相地、看风水。 金汤永固。 可见,建筑型制的由来大多离不开民俗,反映出当时当地 二、建筑选型 中国民居建筑可谓千姿百态,尤其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更 的民俗习惯,寄托着居住者美好的意愿。 是各具特色。然而无论是汉族的院落式民居,还是少数民族形 三、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既有严格的章法,又富于变化。 虽然各地的建筑形式千姿百态,但许多空间组织中的元素都有 形色色的民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民俗的影响,其建筑型制 的最终形成多是出于民俗文化方面的考虑。 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其造型与装饰是民族历 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一现象的出现仍离不开民俗的作用。 史、民俗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火塘是鼓楼的中 以出入口的安排为例,“门”的意义与设置就与民俗文化有 心。据载,火是侗族的原始崇拜物,火塘的形成正是源于对火神 着深远的联系。门不但与身份、等级有关,还关系住宅之风水, 66——建筑装潢 是住宅的咽喉和沟通建筑内外的气道。山西晋中民居的大门设置 丽,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受到了当时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就带有一定的风水意义。它不是位于建筑前方的正中,而是在西 例如,金门的民居便一反中国民居建筑的传统,采用红砖 南或东南角上。北京的四合院亦是如此,不但总体布局同风水模 红瓦建造。闽南地区黏土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极高,很容易烧 式如出一辙,其fllN布置更依先天/k ̄l"之说,具有“宇宙图案” 制成红砖,并且颜色相当纯正,特别好看,而红色又是中国人 之写意。另外,民居中经常出现“斜门”现象,也是出于民俗风 喜欢的吉祥色彩,因此这种红砖被当地人称为“福办砖”。这种 水方面“门向避让”的考虑。在皖南,经商为黟人“第一等生业”, 红砖红瓦的建筑习俗,则被人们称为“红砖文化”。而从汉代起,中国就流传“商家门不宜南向”的说法。因为“商” 的藏族民居也是民居用色中的一个特例。一般的民居 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所以门朝南开不吉利。窑洞的出入口 会在外墙沿涂上两条宽约5厘米的红、黑带,绕墙一周,非常 也是形式多样,一般可分为雁行形、折返形、曲尺形、直进形四 醒目。民居的主要色彩——白、红、黑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象 种。出入IZl方向的变化主要考虑环境与风水两方面,环境关乎周 边地形,风水关乎房主的生辰命向,因而有所不同。 四、细节设计 在中国传统民居的植物、建筑部件、建筑小品等细节设计 中也存在许多特色元素,它们或是为装点之用,或是起镇宅之 用,或是应习俗之需,均带有浓烈的民俗文化气息,往往也因 此而成为民居中的点睛之笔,备受推崇。 在堪舆学中,植物被看作是一种“趋吉化煞”的媒介,最 为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国南方村落的“水IZl树”现象。在这些村 落的附近,都保留着一小块青绿葱郁的林木,其中多是松、柏、 楠等常青树,这些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关系全村风水命脉 的风水树,皖南的棠樾村、宏村都有这样的现象存在。而住宅 庭院中的树种,在选择上也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民谚和规律被流 传下来。例如,桔树,与“吉”谐音,象征吉祥;椿树,因古 语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成为长 寿之兆,有护宅祈寿之用;槐树,在风水上被认为代表“禄”, 用于镇宅颇有权威性;梅,有“梅开五福”之意,可为宅院提 升福气;石榴,含多子多福之祥兆……从这些足以看出,界定 植物对住宅和村落的影响,其根据大多出自民俗文化的典籍。 建筑小品中也不少这样的例子,金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小品——风狮爷便是如此。它是一种直立着身子的石狮子,也 有少数是蹲立的,其面部表情十分有趣,呲牙咧嘴,瞪视前方, 背部还披有红巾,是狮又似人,常常被设立在聚落的入Iq处及 民居外墙上。它在当地居民眼中,和宫庙建筑一样,具有护卫 家园平安的作用。据说,风狮爷有镇邪厌胜的威力,尤其狮可 压制强风。而金门地处海岛,人们常受风灾之苦,所以立风狮 爷在金门渐成风气,可谓风狮林立。 浙江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厅堂其明间四棵金柱必须分别用柏 木、梓木、桐木、椿木四种材料制成,谐音“百子同春”,取吉 祥意。这小小的建筑部件亦透出民俗文化绚烂的光彩。 五、色彩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的总体色彩较为清雅,但有些民居却色彩艳 征着“天、地、人”。白色代表白年神,即天上神,同时这也是 受到佛教崇尚白色的影响,认为白色最神圣。红色对应的是红 年神,即地上神,代表人间或人。黑色则是对黑年神,即地下 神的崇拜。因此,整体民居建筑的色彩都出自民俗方面的考虑, 具有一定的民俗寓意。 六、建造活动 民俗文化对民居建造的影响随处可见,它渗透于营建活动 的各个环节,从选材、开工到立柱、上梁,无不有相应的习俗 和规矩。 例如,浙江民居建造过程中的民俗活动就甚为隆重,以求吉 祥。建房的关键工序——上梁,便颇受重视。必须选定吉日良时, 楣上贴着写有“紫微拱照”的红纸横幅,立柱贴红纸对联,上书 “竖柱巧逢黄道日,上梁恰遇紫微星”。梁人榫时需用斧头敲三 下,放爆竹庆贺,伴随着木匠口念吉利话语,房主将馒头交与工 匠,从梁上抛下,即“抛梁”。邻近乡亲争先夺取,以为食之大 吉,馒头则称“兴隆”,意在希望房主建屋之后,必能日日兴旺、 年年隆盛。在新房的大门上还需挂五色布,意为“五色剑”,传 说鬼邪见了这些五色布,便惧而遁之。房屋竣工后,拆掉扎有香 纸的脚手架,并焚香送鲁班。虽然现在建屋中“抛梁”习俗已逐 渐消失,但贴红纸横幅对联、挂五色布的习俗至今仍广为流传。 七、结语 无论是居住选址的民俗,还是建筑形态的民俗,或是建造活 动的民俗,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对于研究民居文 化及民居形成的演变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作用,对中国现 代民居的形态定位及转型变化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M] ̄L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陶思炎风俗探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95 【4】施维琳,丘正瑜中西民居建筑文化比较[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羊笑亲,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实习编辑: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