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群众路线观研究

群众路线观研究

来源:叨叨游戏网
群众路线思想研究

摘要:同志作为我党的代表人物,是群众路线的首倡者和实践者,群众路线观则是思想的活灵魂。它是历经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危机和新民主主义的醒悟才逐渐形成的正确理论,它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群众路线观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它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指导中国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焕发出的巨大力量正是其价值所在。针对伴随着我党发展所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只有进一步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党内的作风整顿,构建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当代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才能改善和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实现群众路线观在当代的指导意义。这便是我们研究的群众路线观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群众路线 民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认识路线,其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早在中国党成立之初,党章中便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群众里面去。国共确立统一战线的大时期,提出的命运取决于会不会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面对党内外对农动的怀疑与指责,总结了农动的丰富经验,肯定了群众运动的重要意义,这体现了他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从大败,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党在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群众路线,并通过同志的总结和提炼,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形态。群众路线作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与社会主义的建设。深入研究群众路线观的主要

[键入文字]

内涵,思考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明确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建设方向,有利于改善党群关系,解决党内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 群众路线的形成

中国党在成立之初,党员人数只有50多人,如何将工作开展和深入到工人、农民当中,如何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强大力量,成为我党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因此,我党在建党初期就宣告了中国党是为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进行活动必须广泛联系和发动群众,并把发动、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置于重要的地位。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大高潮兴起后,执委会于1925年10月讨论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中强调:“中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 群众路线思想是我党在工作实践中走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经同志的总结和提炼上升为指导理论,他指出:“我们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 群众路线思想作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和结晶,是中国实践的科学总结,其理论形成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早在大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必要性。1927年3月,在深入农动调查的基础上,写下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外对农动的怀疑和指责的论调,他通过总结湖南农动的丰富经验,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的热情及其蕴藏的巨大力量:“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键入文字]

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

[3]

放的路上迅跑。” 在看来,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

才能取得中国的伟大胜利。由此不难看出,群众路线思想在大时期已经有了初步萌芽。土地斗争时期,将“有很好的群众”列为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认识到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的发表,可以说是群众路线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延安整风时期,群众路线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深化。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从而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他强调:“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5]在1943年举行的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进行了进一步生动全面的阐释,他提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和幸福。”[6]

认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党的三大工作作风“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8] 他指出:“凡属正确的任务、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

[键入文字]

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9]“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0]再次明确了群众路线的目的是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思想的发挥和运用不仅体现在领导中国的过程中,也在其他一切工作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1948年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善于把党的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1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符合中国党成立的初衷,也是我党始终坚信和奉行的思想,从早期的萌发,到在摸索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成熟,它最终成为了指导我党一切工作的重要理论。 二、 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涵

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要求、“一切为了群众”的服务宗旨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1934年1月,写下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提出要动员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就必须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上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老病死等具体问题。他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的群众,“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

[12]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要团结起来千百万群众,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

夺取全中国。1949年,在向全国铁路职工临时代表会议上指出:“以后在我们面前困难是一定会有的,但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注意依靠和团结广大

[键入文字]

群众”,“只要是想把中国搞好的人,都要团结他们,这样困难就可以克服”。

[13]

1955年,在《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按语中指出:“人民群众

有无限的创造力。”[14]1956 年,在同参加的拉美一些党代表的谈话中指出:“过去打仗主要是依靠农民。现在我国城市资产阶级很快地服从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因为农民组织起来了,农业合作化了。因此,党在农民中的工作非常重要。”[15]1957 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6]

,“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必须为人民服务”。[17]这样,就将一切依靠群众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

一切为了群众既是群众路线思想的目的所在,也是党的宗旨所在。1942年12月,写下了《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一文,提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们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陕甘宁的当前状况来看,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到与人民打成了一片,他指出,这就是我党的根本路线、根本。在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为了克服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亲自发动了区大生产运动,并决定实行精兵简政的。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明确指出,

[18]“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

年4月的《论联合》的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要保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无论何时这都是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中国党人必须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地联系,为人

[键入文字]

民的利益而坚持真理,为人民的利益而修正错误,这就是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回顾24年的历史经验,总结到,凡属正确的任务、和工作作风,都是适合群众要求的,反之,错误的任务、及工作作风,都是不适合群众要求的,是脱离群众的。最后表示,每一个同志都应该明了,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1943年6月,同志为起草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党领导工作的经验,阐明了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转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作宣传、作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即先做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再当先生引领指导群众,使群众在行动中坚持下去,并通过群众运动来实践和检验意见的正确性,再将群众的反馈意见集中起来研究,再回到群众中做工作,如此循环往复地坚持下去,得到的认识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论联合》中提出:“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19]他还针对我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脱离甚至落后于群众需求的有关认识,做出了严肃批评,“广大群众跑到我们的前头去了,迫切地需要前进一步了,我们的同志不能做广大群众的领导者,却反映了一部分落后分子的意见,做了落后分子的尾巴。”[20]再一次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使得党员干部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键入文字]

三、 群众路线的历史意义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的群众路线思想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扬弃和创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批判的继承和积极的扬弃是其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研究和探讨群众路线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扬弃,不仅可以挖掘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意蕴,也可以突显其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夏商时代的统治者尊崇有神论,因袭神权统治,周朝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力图把神与民两者统一,民本观念由此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人物根据各自的社会理想,对民本思想进行了不同阐述。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众是立国之本,主张重民;认为只有人民生活富裕,才能进而实行礼、乐等教育,将利民视为治邦的根本;认为不可违,顺即是顺天命,非常重视从民所愿。法家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平等,让有才者参政议政,珍惜民力等。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赋予了近代资产阶级的色彩,成为资产阶级进行民主的思想武器,推进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统治经验的凝结,但由于受到封建政治的束缚,而有着其历史的局限性,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群众不仅仅是一种值得重

[键入文字]

视和利用的政治资源,而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真正动力,人民群众的活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结局,他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在运动中的伟大作用。以民为本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保持社会稳定,重民、利民、从民也不再是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手段, 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这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明确物质利益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人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为我党的唯一宗旨,坚决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同时还明确了“国家主权在民”,人民民主不是单纯地“从民”,旨在保障君主决策的民众基础和巩固维持封建制度,而是真正赋予人民群众以各项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监督,从而建立和实现最广泛的民主。同志的群众路线之所以具有中国式逻辑、民族性实践方式并适合于中国广大普通群众的接受能力,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华传统的民本思想为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群众路线形成的文化来源。

群众路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国党从创建时期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坚定信念,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此,的群众路线思想无论是从唯物史观、真理观、价值观还是认识论的角度上,都包含和体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着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同时也变革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

[键入文字]

力。从认识论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民群众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任何科学、艺术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及其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同样通过实践创造了社会历史,因为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和再生产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人民群众,一切实践活动就得停止,更谈不上发展。人民群众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认识来源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融合在群众路线中,运用到实际工作里,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的实践。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见,人民群众才真正掌握着真理,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就是坚持探求真理。人民群众作为代表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主体,是能够科学地、合理地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历史价值的主体,因而也是价值的最终的归宿,只有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实现人的彻底作为最高利益和价值标准,以主义为价值观念的核心,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够进行真正科学的、合理的社会评价,使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 当代群众路线观的建设方向

的群众路线思想从产生以来,历经了时间的考验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然而今天的国际社会,瞬息间风云变幻,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国内外局势相较于几十年前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却没有很好的转变和调整来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脱离群众、消极等问题也在党内随之而生。只有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研究当代群众路线观的建设方向,努力实践当代群众路

[键入文字]

线的新内涵,才能扭转不利局面,密切党群众关系。

一是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面对新形势下党内出现的一些干部、党群分离的现象,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当代群众路线得以贯彻落实的前提,党的各级领导必须正确把握当代群众路线观的新理念、新内涵和新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树立中国党的光辉形象。思想教育要重视树立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突出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的观念,与时俱进地树立群众路线观。思想教育要重视运用现代媒体交流群众工作的新思想,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进行领导干部的思想交流,营造有利党群关系的宏观环境,如建立党建网站、远程视频教育、空中讲坛、热线通道等渠道传递党的信息,引导社会,为党群关系注入了润滑剂,为领导干部进一步深人开展群众工作增加了思想的动力。

二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的清廉价值追求,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是抓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的根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自身思想和行动中,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给广大群众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自觉行动,坚持自重、自尊、自警、自励、自觉接受监督,清廉透明,举事公正,取信于民,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永葆党人的政治本色。加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加大解决“四风”问题的力度,是抓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坚持按照党的纪律,要坚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眼于党员同志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及时进行查处,对

[键入文字]

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采取专项治理。强调关注民生,处理好“群众”与“公仆”的关系,是抓好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党员在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要时刻明确自己的公仆地位,紧密联系脱离群众。要强化自身无私为群众服务的觉悟和意识,真正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自身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的重要标尺。要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以取得作风建设的成效。

三是要构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要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体化,进一步拓展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经常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以保证群众路线的全面实施,使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一,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教育机制。一方面,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群众路线观以及新时期群众路线观的新内涵,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教育;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党员联系群众的本领,“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21] 第二,要建立党员联系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党群沟通制度,加强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落实群众民主权利,把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群众的正确建议作为决策依据;完善信访责任制度,及时了解社情,畅通表达渠道,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22],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帮扶救助制度,深化拓展党员

[键入文字]

义务帮扶活动,广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便民服务站、救灾预警、助学帮困等活动,建立健全帮扶体系,使帮扶工作规范化,取得帮扶实效。 五、 实现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群众路线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内涵,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我党工作的方方面面。

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3] 因此,我们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任何时候,都要向人民负责,都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24]我们只有时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群众路线不仅是思想的活灵魂,更是党的生命线。脱离群众、脱离群众路线,我党将面临最大危险。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时刻与群众心连心,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紧紧依靠群众有助于推动改革和发展。紧紧依靠群众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只有“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抛弃一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不良习气,真正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新的进步”,才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25]。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改革发展思路问计于民,改进发展措施请教于民,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于民,衡量改革发展成效请人民评判,

[键入文字]

听得进人民的批评,了解人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更好地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令“我们的,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26]同时,还需要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声音,想群众之所想,“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7]然而现在却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四风”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所以“四风”亟待解决,不然党群干群关系就要受到损害,党群干群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化,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且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按群众意愿办事,让群众满意了,党群干群感情自然就融洽了;让群众生活富足殷实、幸福快乐了,社会就自然和谐了。

组织发动人民群众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在人民群众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今天,组织发动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实现“” 的有效途径。“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28] 我们须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各种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但不论追梦的过程多么的艰难,追梦的道路多么的曲折,“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29]。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

[键入文字]

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坚强保证。只要我们紧握群众路线这条党的生命线,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胸,我们党就必定能谱写出无愧于人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i

注释:

[1][3][13][18]. 《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3页、136、905页。

[2]. 《选集》(合订本),第995-996页。

[4][5][6][7][8][9][10][19][20][23][26]. 《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0、9、900、933、1031、1094、1095、984、1095、1095-1096、1004页。

[11][27][28][29].《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8、1320、1318、1163页。

[12][15][24].《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1、457、241页。

[14].《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6-307页。

[16][17].《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3、206-207页。 [21]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 [22]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3 页。

[键入文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