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文化变迁

浅谈文化变迁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文化变迁

作者:石菁菁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

[摘要]克莱德·伍兹在《文化变迁》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关于变迁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这对于正处在从传统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社会与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 变迁 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69-02

《文化变迁》一书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克莱德·伍兹先生撰写,作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分科入门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文化人类学中变迁研究的理论、方法、现状,并结合理论方法描述了危地马拉高原的变迁情况,直观地给读者展示了这一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变迁的方方面面。且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一、文章结构

本书分别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一)人类学和变迁历史透视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人类学对于变迁问题研究理论的总体情况,并评价出这些理论的贡献和弊端,为之后自己关于变迁研究做了铺垫,也算是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综述。 变迁的理论主要涉及了人类学的三个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新进化论学派。在作者看来,古典进化论学派把人类社会单线进化的理论建立在“人类心性的一致性”上的假设是不全面和不真实的,严重忽略了民族间接触导致文化特质的借用和传播情况;传播学派则把他们宏大的理论建立在借用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类的创造性;新进化论中怀特的“普遍进化”将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过于简单化了,斯图尔德的“特殊进化”把文化变迁置于更广阔的范围内,探讨特殊事例的变迁规则。 (二)变迁的发生

变迁是所有社会文化体系中永恒不变的现象。作者提出,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包括文化长期的变异、发现、发明和传播借用。即当一个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就会做出一定的适应行动,于是变迁接踵而至。当然,反过来说,社会中发生了创新活动,也可以促使社会文化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关于变迁的基本概念

借用(传播):它是社会文化变迁最基本的形式,文化从某一时间某一地区的某一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中,这一文化特质不会被完全复制,而总是因为生态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很大差异,决定于这一文化特质与本地文化适应的程度、可鉴性、优越性、可行性等因素。例如:景教、教都曾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传播,但由于当时中原已有发达的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相比起来它们输于优越性和可行性。

而涵化则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两个先前存在的文化传统进入持续接触,并且其接触的程度足以引起一个或两个文化产生广泛变迁的时候发生的”。这种涵化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区的。

在文化借用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了重新解释文化的现象。一种外来的文化特质不可能被按照原貌传递和接受,总会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纳入该民族的文化体系中。这一现象非常常见。

其次,当不发达的民族开始接受较为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时,他们一般接受的是一系列技术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要素——即技术的变迁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连续变迁。这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概念,变迁是一个不断发生的社会过程,它们被穿在时间的链条中一环扣一环,连锁反应。就如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体现在文化、经济、政治各个方面。

(四)方——指导变迁与参与式发展

在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发生持续接触时,一个较先进的民族会主动地和有目的地介入另一个民族的技术、社会和思想习俗,即指导变迁。作者也用了很多例子来强调,指导变迁一定要适应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考虑引入的技术是否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尊重被接受者的反应。那么,如果促使当地居民参与这一变迁过程,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新技术方法的优越性,指导变迁的行为就更加事半功倍。

同时,作者介绍了人类学在研究文化变迁中的四个基本方法:

1.历史复原法:依赖于文献记载的资料、考古的记录或当事人的回忆,复原过去的历史。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做到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和回忆者精准的记忆。

2.剖面分析法:通过观察在时间上的某一点,社会中人们行为、信仰与态度的变化范围来推断变迁的进程。不过这属于个案研究,只能代表该社区的特殊变迁,而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研究——再研究:回到一个先前被研究过的社区重新研究。这种研究的方法有严重的局限性,不同的调查者由于其在理论方向、资料种类、偏向上的不同,研究出的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

4.纵向研究法:用历时态的视角精确地记录某一地区变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变迁以及如何变迁,但这种研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5.应用概念、理论和方法描述危地马拉变迁

由本书作者发起的“危地马拉研究计划”应用了社会文化变迁的概念和理论方法对这里做了一个纵向的变迁研究。 二、评价

(一)对变迁模式的评价

在《文化变迁》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各种模型帮助我们理解。比如:变迁过程的一般化模式、用于研究危地马拉高原的模型,在以后的写作中都可以去尝试建立模型。尤其是用于研究危地马拉高原的模型图,在介绍该模型图的意义之前,我们先看他的背景情况:是针对危地马拉高原中西部的十个城镇,这些城镇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但城镇之间也呈现出很多重要的差异。那么,在发生文化变迁时,这些城镇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和变迁结果,因此选择此地做研究。

模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这十个城镇(社区),测验出在相似的时间间隔内,社区中的接触、发展和墨守成规的程度,同时使人们可以对不同时间上的个人和社区变迁测验,从而将个人变迁与社区变迁进行比较。这种调查研究的模式同样可以适用于现代社区的对比发展研究,包括社区间的、社区内部的异同和变迁过程。

作者在本文中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变迁是所有社会文化体系中永恒不变的现象。”要想做出一种变迁发展模式去适用于各种社会文化体系是非常困难的,连作者自己都说:“尽管有几代人的广泛研究,我们仍然缺乏一个得到确立的经得起检验的关于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 但在本书中,作者还是尽力描绘出社会文化变迁的轮廓,用概念、研究方法先行,后套用入危地马拉高原变迁的研究中,用研究结果直观地告诉我们一整套变迁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细心体会,灵活运用。

(二)变迁理论中的参与式发展

作者的指导变迁和参与式发展的理论,在今天的民族社会学研究中仍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我们需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记录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验他们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空间内的生活和思想境界,最终可以真实地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类型是如何满足人们的经济、文化需求,甚至是社会结构。 (三)内容中的不足

作者虽然运用了各种图表和模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但他依然采用的是经验研究法。大量的引文和事例虽具说明力,但逃不开用特殊去解释普遍原理的嫌疑。在图8:6个湖区城镇的发展与现代化、图7:沿湖10个城镇的发展中,他们虽表达出了城镇变迁的情况,但各城镇的“等级序列”是如何得出的,却没有具体的数据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作者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我们信息化、多元化的全球特点,有很多第三世界的国家生产力仍然很落后,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文化类型的界限也比较清楚,并且更多的是受西方发达世界文化技术的影响。但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互动的社会,从前那种变迁研究中一边是人口稠密、技术经济发达的社会,一边是人口稀少、比较闭塞的社会的状况已经很少了。 三、结语

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的变迁不单单是新旧文化的杂糅、中西文化的机械调和与拼凑。中国社会所要创建的现代新文化,是立足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积极地选择、融合、重组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的特质,形成与中国现代社会相得益彰的新的文化体系、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最后,借用人类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的话语:“中华文化的崛起和重新振新是有望的!我们应该奋起!” 【参考文献】

[1]克莱德·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