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校园的卫生—校园垃圾分类处理
——学校生态文明创建主题实践活动日志
一、活动主题:关注校园的卫生—校园垃圾分类处理 二、活动背景: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为保证学生能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学习,学校师生每天都得花大量时间对教室和环境的卫生进行清扫。由于学校附近村社现在都在搞卫生大整治,不让随便倒垃圾,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垃圾的清理成了学校的一个难题。长时间不清理,垃圾仓的垃圾堆成“小山”一样,土、树枝、纸、塑料等混杂在一起很难清理,常常是一个月的垃圾需要两个班的同学收拾两三天,才能清理到村上指定的垃圾点上去,垃圾点离学校又远,来回还有安全隐患。号召学生关注校园卫生现状,为校园卫生保持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活动内容:六年级选几人组成小组共分四个阶段进行。时间:2014年9月2日--9月31日
第一阶段 实地调查,提出问题。 过程:
1.班主任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学校及四周实地调查、了解垃圾处理的现状,边观察边思考,提出问题。
2.学生在课间及课外活动,分组实地调查,调查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梳理,提出问题。
3.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汇总。
4.确定下一阶段活动内容,分配活动任务。 成果:提出问题汇总
1.怎样才能让垃圾及时处理,解决垃圾对校园环境的二次污染?
2.怎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处理有什么好处,分类处理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3.应该分哪几类对垃圾进行处理,垃圾分类处理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阶段:讨论研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 过程:
1.集中讨论,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制定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案。
2.根据方案分解任务,进一步进行调查、思考。 成果:
1.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在于: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减轻清理垃圾的难度,使垃圾能及时清理,让校园环境更干净、整洁。
2.垃圾分类处理首先要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和监督,其次要制作垃圾分类处理垃圾箱,第三是要及时对垃圾箱进行清理。
3.分解任务:赵亚琳等负责在全校同学中进行宣传,号召同学们保护校园环境,学会垃圾分类处理;李瑞等负责讨论制定一个分类垃圾箱及时处理的方案;李普权等负责设计制作分类垃圾箱。
第三阶段(3月7日--3月10日):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成果:
1.撰写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成立了一个监督小队,在校园里维护环境,指导全校同学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2.研究制定了垃圾箱及时处理的方案:可回收垃圾联系社会上垃圾回收人员一周一清理,不可回收的柴草一类一周进行一次焚烧,土石一类的一周一次清理到村社指定的垃圾点。
3.用学校废旧不可用的桌凳木料制作了土石、玻璃、纸、塑料、其它五个垃圾箱,并制作折叠盖子,防止垃圾被风刮起,垃圾箱安放在固定位置,上面贴上标签,并有温馨的提示语。另外,他们还按此类别在各班级教室内各放五个小纸箱,贴上标签,让班级同学更方便地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第四阶段:总结交流,展示成果,畅谈感受。 过程:
1.进行总结,交流活动心得。 成果:
1.心得: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让可回收资源能重复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还应悉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凡事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问题:分类垃圾箱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二次污染问题依然会存在,另外,由于材料问题,分类垃圾箱较笨重,存放垃圾多了清理有一定的难度。
四、活动效果:
1.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科学精神得以发展,动手和协作能力得以提高。
2.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充分教育,环保意识提高了,保护环境,维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五、事件分析:
生态文明的创建,是我们每个人一种意识的洗礼,尽管处理学校垃圾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来实践总结经验,从而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学会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要从小事做起,只要把小“文明”做好了,那大“文明”也就有希望了。
六、经验分享:
真理是从实践中来的,只有让学生们亲身去参与和体验得来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在实践中受到的教育才是不可磨灭的,形成的习惯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七、问题思考:
生态文明创建不能局限于一个人,一个群体,它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让社会的每个人都来关注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的环境才会更优美,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