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1章:
★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它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
官、系统进行的调节,它是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兴奋: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兴奋性/异化作用:活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的大量液体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的总称,约占人体体重的60%。
★内环境: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射、反射弧: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组成。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或在体液中扩散, 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同,从而加强控制系统活动。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与控制信息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
前馈: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
受控部分的活动。
第2章:
★液态镶嵌模型: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层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
-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分解提供的能量,通过膜上的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
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钠泵分解ATP释放能量建立的Na+浓度势能贮备,逆电—化学浓度梯度将某些物
质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膜电位RP: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的电位差,表现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 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极化: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
锋电位:细胞接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一次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电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阈强度: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刺激:能够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即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
膜电导:是用来衡量膜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的指标,其变化的实质是膜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状态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相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接受前一个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大于原先的阈强度的刺激才能引起再次兴奋的时期。
★局部电位/局部兴奋: 由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现象。
★终板电位EPP: 刺激运动神经轴突,在肌肉动作电位之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极区可以记录到的局
部电位即使得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
三联管:位于骨骼肌纤维A带与I带交界处,由一条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的复合物称三联管,其作用是把横管膜上的电变化和细胞内收缩过程耦联起来。
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由平行排列的粗、细肌丝构成,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复合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的收缩在此基础上出现的过程。
★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
所出现的间歇的收缩过程。
★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刺激时,前一次收缩和舒张尚未结束,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
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 只有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的收缩。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 只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肌肉在收缩前的负荷,又称初长度。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第3章: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男性为40~50%,正常女性为37~48%。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 60-80g/L。
血清:是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渗透压:指溶质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浆总渗透压正常值为770kPa。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时,须变形才能通过,在通过后恢复原形的
这种变形能力。
★悬浮稳定性:在抗凝血中,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之中的特性,其大小可用血沉来衡量。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在静置血浆中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速率,通常以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男子正常值为0~15mm/h,女子正常值为0~20mm/h。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破裂的能力。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裂出血时,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过程。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
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是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
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IgM)。
凝集反应: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血细胞和另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血清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使血细胞凝集成团,并进而出现溶血的现象。
第4章:
自动节律性: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下,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称为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耗时较长的现象,保证了心房与心室不会同时兴奋和收缩,
有利于心房排空、心室充盈。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正常成人每分心率为60~90次/分。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其正常时程为0.8s。
等容收缩期:在左心室的一个心动周期中,当心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室内压尚低于主动
脉内压,半月瓣未打开,心室成为封闭腔。此时,尽管心室肌积极收缩使室内压急剧升高,
而容积并不缩小。此时相称为等容收缩期。
★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正常值为60~80ml。
★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正常值为50~60%。
★每分输出量/心腧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正常值为60~80ml,女性比同体重男性约低10%。
★心指数: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正常值为3.0~3.5L/(min*m2)。
★异长自身调节:指心室前负荷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以引起心肌收缩强度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
有限度的精细调节方式。
Starling定律:心脏不依赖神经-体液因素, 自身调节并平衡心搏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关系的现象。
★等长自身调节: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通过自身收缩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的改变以引起
心肌的收缩能力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调节方式。
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通过自身收缩活动的强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的改变以引起心肌的收缩能力的改变,从而对搏出量进行的内在特性。
体表心电图ECG: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收缩压: 是心室收缩时, 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其正常值为12.0~18.7kPa。
★舒张压: 是心室舒张时, 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其正常值为8.0~12.0kPa。
平均动脉压:是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为1/3收缩压+2/3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内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正常值为4~12cmH2O。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是进行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减压反射:指颈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这一反射过程引起的效应是使血压
下降,故称减压反射。
第5章: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它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
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又称胸内负压。
顺应性C: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肺顺应性C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胸廓顺应性CT:是指胸腔容积变化与跨壁压变化的比值,成人的胸廓顺应性为0.20L/cmH2O。
肺容积:是指在不同状态下肺所容纳的气体量。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肺容量: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相加。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
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用力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最大气体量,并分别测定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各为80%、96%、99%。
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肺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人约为6~9L/min。
最大随意通气量:是指尽力以最快速度、最大深度呼吸时的每分通气量,等于最大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可达
100~150 L/min。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即等于(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
积称为~。
肺泡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不能全部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些气体所占的肺泡容量称为~。
★生理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
积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
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合称生理无效腔。
★呼吸膜:是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依次由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
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构成。
★通气/血流比值V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肺扩散容量DL:指在1mmHg分压差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总量,是测定呼吸气体通
过呼吸膜的能力的一种指标。
★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其正常值为20.1mLO2。
★氧含量:100ml血液中的Hb实际结合的O2量。
★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正常成人氧饱和度约为97%。
氧解离曲线:血氧分压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波尔效应:pH和p(CO2)对氧合Hb解离曲线的影响称为~,其机制与H+浓度变化引起Hb不同构型间平衡的改变有关。
CO2解离曲线:血中CO2含量与血CO2分压关系的曲线。
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的效应称为~。
肺牵张反射:是指由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呼气兴奋的反射。
肺萎陷反射:是指肺萎陷时增强吸气活动,促进吸气转为呼气的反射。
第6章: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和消化液充分搅拌、混合,最后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性分解,将食物中的大分
子物质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慢波电位:胃肠平滑肌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产生节律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的缓慢而低振幅的电位
波动。
胃肠激素:是胃肠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食管—胃括约肌:在食管和胃连接处的上方并不存在括约肌,但在这一区域有一段长3~6cm的高压区,其
内压比胃高5~10mmHg,成为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道屏障,起到类似生理括约
肌的作用,称此段食管为~。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形成一层凝胶,它和胃黏膜分泌的HCO3- 一起构成
了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起着防止H+返回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
的侵蚀作用。
内因子: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并能与远侧回肠黏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口、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
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胃容积扩大的这种舒张方式。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在小肠各个部位均可发生。由于一定间距
的环形肌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数秒钟后,原收缩处舒张,原舒张处收缩,
使
原来的节段分割成两段,相邻的两半合拢形成一个新节段,如此反复交替进行,食糜不断分
开又不断混合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胃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状态。
蠕动:为纵行肌和环行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方出现一个舒张波,靠近食团的后
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向前推进。
蠕动冲:在小肠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可将食糜从小肠的始端推送到末端或直达
大肠,称为~,可由进食时的吞咽动作或食糜刺激十二指肠引起。
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的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运动,其作用是防止食糜过早地通过回肠瓣进入
大肠,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在食物进入胃之后5min,即有部分的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在三种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胆汁排入小肠后,约有95%以上被回肠末端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
次合成胆汁,排入肠内的过程。
乳糜微粒CM:长链脂肪酸及一酰甘油进入上皮细胞后,在其内质网中大部分被重新合成为三酰甘油,并与细胞中生成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以出泡的形式进入细胞间隙,再扩散至淋巴。
第7章:
能量代谢:指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食物的热价:1g食物在氧化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一般饮食的呼吸商为0.82。
非蛋白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食物时的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即使机体同样处于安静状态, 但产热量却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这种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
谢率。
★体温: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
★颤栗产热:指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辐射散热: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指体热凭借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
第8章: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膜:是血浆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必须经过的组织结构,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结构组成。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的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带有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原尿量(超滤液量),正常成年男子的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女子约少10%。
★肾小球滤过分数G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在静息情况下,滤过分数为19%。
滤过作用: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其血浆成分在此处发生超滤,透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
滤液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原尿的水和大部分溶质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肾糖阈:是指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其正常值为160~
180mg/100mL即8.9~10.1mmol/L。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血糖浓度超过300mg/100ml即17mmol/L时,则肾全部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均已达到极限,此时全部肾小管在单位时间内所重吸收葡萄糖的量即为~,此时尿糖
排出率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正常成人男性为375mg/min,女性为300mg/min。
★渗透性利尿:是指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的尿量增加的利尿方式。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即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的现象,其生理意义在于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变动。
尿液的渗透压:正常尿液的渗透压在50~1200mOsm/L。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球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血浆清除率PC: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
全清楚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即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它是评价肾对某一物质排泄功
能的一种指标。
第9章:
感觉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各有各自的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只需要极小刺激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刺激形式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值:能引起感觉传入冲动产生的最小的适宜刺激阈值。
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编码作用: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神经冲动的可变参数之中的过程。
感受器适应: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逐渐降低的现象。
★简化眼: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一些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
★生理盲点:在凹鼻侧3mm的视神经乳头处,没有感光细胞的分布,落入该处的光线不能被感知,此部分被称为生理盲点。
色盲:指眼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色弱:指眼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的色觉障碍。
★暗适应:从黑暗处初到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恢复视觉的过程。
★明适应:当人从亮处进入黑暗的环境,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逐渐看清暗处物体的过程。
★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一点固定不动时,该眼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敏度/视力:是指人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表示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大小的限度,通常≥5μm(视角≥1’)。
双眼视觉:指双眼同时看同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立体视觉:指双眼视觉对物体的三维特性的视觉。
微音器电位CMP:当耳蜗接受声音刺激时,在耳蜗或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
听阈:刚好能引起对某一声频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用以衡量听力的好坏。
最大可听阈:听觉所能忍受某一声频的最大声强。
听域:不同频率振动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所包含的面积称为听域,包括了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声音,所有可听强度。
眼球震颤:当前庭迷路受刺激时,特别是在躯体做旋转运动时,反射性地改变了眼肌的活动而引起眼球不随意的规律性的活动。
第10章: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的作用。
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元所支配的效应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也能产生多种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发
育和功能完整性的蛋白质分
子称为~。
化学性突触:是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传递信息的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作用的特使化学物质。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在兴奋性突触的部位,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上局部去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的局部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的部位,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增加,导致突触后膜上局部超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表现为抑制的局部电位。
中枢延搁:兴奋在神经中枢内传导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的现象。
后发放:是指在一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动神经冲动,使反射活
动能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
反射Reflex: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发生的规律性、适应性活动,其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
突触后抑制:是指在抑制性突触部位,通过突触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某一感觉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在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并通过其侧支
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经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进而使另一个中枢的神经元
发生抑制的现象 (,这种抑制能调节其他神经元的活动,以便活动协调同步)。
回返性抑制:是指当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的侧支兴奋另一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经该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
枢的其他神经元的现象 (,是典型的负反馈抑制,这种抑制使原先发放的兴奋的神经元的活动及时中止,促使同一中枢内的神经元的活动更加协调)。
突触前抑制:是指由于兴奋性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影响下,释放兴奋性递质的量减少,以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甚至不能发生兴奋,从而呈现抑制性效应的现象。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特异性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它能产生特定感觉,并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非特异性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它能提高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但不产生特定感觉。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牵涉痛: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运动单位: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脊休克:是指人或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的一段时间内,横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暂时能力丧失而进
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反射受抑制、粪尿潴留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异化性调节所致。)
屈肌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出现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屈曲反应的现象,该反射具有避免刺激、自我保护的意义。
交叉伸肌反射:脊髓动物的皮肤受到一个较强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同侧肢体发生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的伸肌收缩,
肢体伸直的现象,该反射具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作用。
★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
受牵扯
的同一肌肉收缩的现象,它有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表现出的抗重力肌紧张亢进的现象,多以伸肌紧张
亢进为主,常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呈角弓反张状态的现象,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属于γ僵直。 (其产生机制为切断了脑干抑制区与其他中枢抑制区的联系,使得脑干抑制区活动相对较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较强,肌紧张容易发生。)
前庭小脑:由绒球小结叶构成,能维持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脊髓小脑:由蚯蚓和中间区构成,能协调随意运动和肌紧张。
皮层小脑:由小脑体的外侧部构成,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辑及运动执行。
意向性震颤:患者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肌震颤、把握不住方向,在精细动作的最后出现震颤。
基底神经节:是皮层下与大脑皮层构成躯体运动的神经回路的重要脑区,包括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
红核,对躯体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习惯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而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并在一定时期内能回忆或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非联合型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引起反应的刺激时单一的,该刺激不需要和其他刺激相联系或联合。
联合型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配对,在脑内形成的相互联系。
非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能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长时程增强LTP:是指在神经通路上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短暂而重复的刺激,引起突触后电位持续性增强的
现象,可持续10h以上,这是突触可塑性的表现。
长时程抑制LTD: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的现象。
皮层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到刺激时,在皮层的某一局限区域所引出的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第11章:
★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进行传递,
发挥其调节作用。
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旁分泌:激素可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作用至临近细胞而发挥作用的方式。
自分泌:激素分泌后在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内分泌细胞本身的作用方式。
神经激素:由脑内某些神经细胞所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神经分泌:神经激素经神经纤维轴浆运输至末梢释放入血的作用方式。
协同作用:是指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的效应可相加,所产生的总效应大于各种激素单独作用所产生效应的总和。
拮抗作用:是指多种激素在调节同一生理效应时,作用相反。
★允许作用:是指某种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是它的存在却使另
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调节作用起支持作用。
下丘脑调节肽:指下丘脑促垂体区正中隆起等部位内分泌细胞分泌调节腺垂体内分泌活动的肽类激素。
Wolff-Chaikoff效应:过量的碘()1~10mmol/L)引起的这种抑制甲状腺聚碘能力和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的效应,即过量碘的抗甲状腺效应。
应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
素大量分泌,多种激素参与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的现象。
应急反应:是指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12章(只考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