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 沙莎 学号: 50140109009
1 纵隔:纵膈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其间有心
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是纵膈胸膜,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抵膈。成人纵膈的位置略偏左侧,下部较上部宽大。通常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下缘的假想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膈、中纵膈、后纵隔3部分。
2 动脉导管三角: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
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 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导管于生后不久闭锁,若满一周岁仍未闭锁,即为动脉导管未闭症,常须手术治疗。 3 食管上三角:在上纵隔左侧面后部,食管胸段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贴,是
外科的重要标志。 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4 食管下三角:在上纵隔左侧面后部,食管胸段左侧,与纵隔胸膜相贴,
是外科的重要标志。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
5 食管后隙:于食管与脊柱胸段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
脉、胸导管。此处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至穿破膈扩散至腹部。
6 心包: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能润
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可分为浆膜心包和纤维心包。浆膜心包 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覆于心肌的外面,又称为心外
膜,壁层在脏层的外围。脏层与壁层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相移行,两层之间的腔隙称为心包腔,内含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心在搏动时的摩擦。纤维心包 又称心包纤维层,是一纤维结缔组织囊,贴于浆膜心包壁层的外 面,向上与出入心的大血管外膜相移行,向下与隔的中心腱紧密相连。纤维心包伸缩性小,较坚韧。
心包窦:浆膜心包的壁脏两层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位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和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斜窦。位于心包前壁与下壁反折处的间隙称心包前下窦,为心包腔最低部位。
7 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
达两个肋及其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8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连与肺与纵膈
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9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
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内结构自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为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和左肺静脉,右肺根为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中下叶支气管和右肺静脉。
10 肺门:肺的内侧面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
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1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
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右肺分为10段,左肺分8-10段。每一段都呈楔形,底在肺表面,尖在肺根。每一肺段都有自己的动脉和支气管,相邻两个肺段共用一条静脉。
12 食管后隐窝:食管胸部右侧面,除平肺跟的一段未被覆胸膜外,其余部分都与右纵膈胸膜相贴,尤其在肺跟下,右纵膈胸膜有时可突向食管胸部后面,形成食管后隐窝。
13 心包裸区:心的前方大部分被肺和胸膜遮盖,只下部一小区域借心包与
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功能:做心内注射以及心包腔积液时的穿刺部位。
15.动脉韧带:为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的起始部,动脉韧带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若出生后一年内尚未闭锁,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16.Koch三角:在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内腔Koch三角,此为心内直视手术中的重要标志,用以指示房室结的位置所在。Todaro腱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它向前经房室隔附着于中心纤维体(右纤维三角),向后与下腔静脉瓣相延续。Koch三角的前部心内膜深面为房室结,其尖对着膜性室间隔的房室部。
17.二尖瓣复合体:在左心室,因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关联,(作用与右心室的三尖瓣复合体类似 )称二尖瓣复合体,使左心室收缩时血不会逆流入左心房。
18.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心的形状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官庄动脉几乎环绕心脏一周。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2、均衡型;3、左优势型。
19.冠状窦:位于心后面的冠状沟内,左侧起点是心大静脉和心房斜静脉注入处,起始处有静脉窦,右侧终端是冠状窦口。心的静脉血约有90%由冠状窦流入右心房。注入冠状窦的主要静脉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和心最小静脉的开口,也是心壁静脉回血的主要入口。
20.胸导管:是全身最大的淋巴管,主要功能是收集淋巴液进入淋巴循环的重要器官。通常起于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穿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至颈根部呈弓状弯向左侧注入左静脉角。胸导管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上肢、左胸部和左头颈部的淋巴, 胸导管收集占全身淋巴的3/4。
21.室间隔膜部:第7周末,由一对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室间隔肌部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的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形成了室间隔膜部。
22.卵圆窝:在右心房的后内侧壁(或房间隔)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凹为卵圆窝,是胎儿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形成于胎儿出生一年后,房间隔缺损常发生在该处。 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心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