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聚落、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传统聚落、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聚落、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作者:张福龙 张丽金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5期

(1中冶地建设集团(三河)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2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

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广西旧县村,在当下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上遇到的问题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在没有太多保护及发展资源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对建筑的自主更新再利用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手段。研究中,我们将针对其发生的背景、特点、启示进行总结归纳,为未来乡村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 乡村 民居 可持续发展 更新利用 引言

传统聚落、乡土遗产作为人类建造活动的记载.从抽象的文化传统意识的表达到具体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无不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交往发展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它包含了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精神因素,通过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形成了鲜明的、凝结在建筑和聚落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传统聚落、乡土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1.旧县村传统聚落的现状

旧县村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桂林阳朔分置归义县于此。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裁归义县,并入阳朔县。旧县村因此得名,唐代县治土墙仍保留至今。该村村域32.38ha,253户居民,共计1285人(2007年止)。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于农、粮、果及外出打工。村内目前建有156栋住宅建筑,含2栋危房。 1.1 旧县村传统聚落与建筑

旧县村当地传统建筑,受北方历朝历代移民及湖南建筑的影响,秉承了中原民居院落布局严谨、强调对称的传统。而建筑在逐渐适应广西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后,亦受到当地木构干阑建筑影响。建筑布局自由、灵活,注重完善通风采光和排水系统。传统典型建筑为三开间,中轴对称。位于中轴线上的厅堂主要进行礼仪活动和日常起居,厅堂两侧对称分布,一层为卧室,二层则供储藏之用。厅堂的槅扇后设有楼梯,有的宅居兼做厨房。该类建筑当地称作“三大空”。其它较为复杂的建筑形式,也多在其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 旧县村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的困境

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旧村逐渐衰败。新建筑的溶入及环境建设使得旧县村整体风貌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

①及规划部门在资金、人力、技术支持上有限,虽然及规划部门对于旧县村有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并未采取实际的保护行动。

②建筑产权关系复杂,保护责任难于落实,传统房产的继承模式被打破,建筑由多户村民共用。遗留下来的住户因产权复杂、经济困难,少有维修或难于整体保护。 2 旧县村落自主更新与再利用

2.1 旧县村传统村落自主更新与再利用的不同方式

旧县村当地的建筑更新与再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功能调整、修复与改建、新建、迁建。

(1)老建筑的功能调整:新的需求下,一些村民及新的使用者会调整建筑功能。例如,位于传统村落中心的黎氏祠堂,在延续传统黎姓宗族祭拜功能外,时常会转变成村子对外交流的展示空间。

(2)老建筑的修复与改建:改建是以传统形制的老建筑为基础进行更新。建筑的结构与立面进行保护,内部根据现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包括墙体及屋面修复,二层空间拓展,增设厕所、空调、地暖,增加室内照明设施。 2.2 旧县村传统村落自主更新与再利用的特点

通过对旧县村的调研,总结了一些当地村民自主更新与再利用的特点:

(1)既有产权制度下,个体促整体的保护发展:旧县村落更新与再利用中,村民及外来参与者整合资源,以个体营造活动,促进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发展。

(2)就地资源的再利用与经济可持续:村民改造更新中,注重营造开支的控制。最大限度利用已有资源是村民改建、新建的关键。改建时,村民注重利用原有建筑材料及结构,避免材料和人工浪费。

(3)实用:村民是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因而注重建筑实用性,尤其在改造建筑中。如旧县村黎氏祠堂东南向的老根饭店,作为一栋新建筑在2007年冬进行了改建。为了使原建筑与周边民居风貌协调,二层开窗增加披檐。为更有效利用披檐下空间,主人抬高檐下地面,以石材铺地。新形成的室外就餐区,提升了改造的实用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基于当下社会背景及旧县村案例探索聚落,乡土遗产保护策略

加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面对乡土建筑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当代人的态度决定着它们的命运。《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指出,乡土建筑遗产“在世界范围内遭受着经济、文化和建筑同一化力量的威胁如何抵制这些威胁是社区、、规划师、建筑师、保护工作者以及多学科专家团体必须熟悉的基本问题”。并指出“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转型的同一化,面对忽视、内部失衡和解体等严重问题。 3.1持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中,应强调对传统农业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其适应性管理.实现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必须加强对关键物种的保护.加强对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这些关系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8]。 3.2维护乡土建筑遗产多样性创造

每一建筑类型均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差别,以及社会功能、建筑形制、材料特征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当各地成街成片的乡土建筑遗产从地域版图上迅速消失人们就会发现失去的不仅仅是乡土建筑遗产,而且是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因此要注重多样性的保护。 3.3实现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

以旧县为例,村民是当地乡村保护和发展中的行为主体。他们建造、使用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建筑,营造自己的家园。过去二三十年中,村民们带来了旧县村的各种转变,也印证了自主更新再利用的可能性。 结束

“ 文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 通过“人”被承载、记录、传承并发展。建筑、装饰、绘画是其中的不同形式,但文化主体仍是“人”本身。旧县村的传统建筑保护更新中,旅游观光、行画发展、高校教学交流,以“文化”的方式促成了旧县当地村民对于传统的关注与保护发展实践。可持续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应注重村民本身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传统文化促进与发展应当作为地域建筑发展的关键。而为了避免过度开发,旅游业应与其他文化产业(诸如教育、媒体传播、艺术创作等等)结合,保证乡村建设及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荆其敏,张丽安.中外传统民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吴良铺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陈志华说说乡土建筑研究.见:王伯扬主编建筑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4):78——84

[5] CHARTER ON THE BUILT VERNACULAR HERITAGE (1999) Ratified by the ICOMOS 12th General Assembly, in Mexico, October 1999.

[6]陆元鼎,杨新平 主编.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