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解读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困境 孥秀春 (淄博职业学院文化传媒系,山东淄博 255015) 摘要:陈染作为一个女作家,创造了女性欲望书 写的独特话语文本。她站在-k-/.-的角度,将对于男权神话 的和拆解作为一种日常的文本策略,具体表现为“恋 父”与“审父”情结;对姐妹情谊的书写。 关键词:陈染小说女性心理困境 陈染创造了女性欲望书写的独特话语文本.表现女 性的感觉、体验、情绪,通过激进的女性主义态度、强烈的 女性意识、暗涌的女性与往来男权话语。作为一位女 性主义作家.陈染曾明确表示:“我的立场,我的出发点.我 对男性的看法,肯定都是女性的,这本身就构成了女性主 义的东西。”…陈染敏锐地意识到,即使在这个强调男女平 等的时代里,女性也依然有着独特的生理体验与想象力、 感受力.于是她站在女人的角度,通过描写女性的心理困 境.开始了对建立在女性特征基础之上的审美主体意识的 强调。那么陈染小说是如何和拆解男权神话的呢? 一、“恋父”与“审父”情结 “恋父”与“审父”的矛盾纠葛在20世纪90年代的许多 女性作家笔下都有鲜明的表现,其中尤以陈染的小说最 为突出。在陈染的笔下,父亲与成长女性之间既有人伦情 感,又含有文化的象征内涵,从而丰富而又意味深长地显 现了成长女性与父亲复杂的文化关系。 在陈染反映女性成长的小说中.父亲形象在女性成 长岁月中往往呈缺席状态,女性往往对父亲充满了缅怀 和想念.并对其进行理想化的想象,一厢情愿地认定倘若 父亲存在.就一定会改善自己的成长困境,这体现的正是 成长女性的一种“恋父情结”。《私人生活》中的倪拗拗不 论弑父的愿望多么强烈,却仍然固执地宣称:“我就是想 拥有一个我爱恋的父亲般的男人!” 她们把父亲当做认识人生的真谛.没有了父亲形象 的引导,她们的生命就会陷入黑暗,人生就不会完美。对 此.陈染在与萧钢的对话中表示:“我热爱父亲般的拥有 足够的思想和能力‘覆盖’我的男人,这几乎是到目前为 止我生命中一个最致命的缺残。我就是想要一个我爱恋 的父亲!他拥有与我共通的关于人类普遍事物的思考.我 只是他主体上的不同性别延伸,在他的性别停止的地方. 我继续思考。” 2]可见,“恋父情结”同样存在于作者内心。 这种存在使陈染在小说中表现父亲形象时往往陷入了剪 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境地。 然而,“恋父情结”给女性成长带来的阴影也促使女 性以一种理性反思的姿态审视父亲所代表的父权 正是“这位‘家父’往往在叙事的开局就不由分说地执掌 着塑造主人公人格的权杖,不断地以‘现实原则’克服主 人公身上的‘ 陕乐原则’,在主人公成长所遭遇的第一个 空间——家庭里形成欲望与法则的紧张关系”。[3]因 此.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依恋往往伴随着某种 程度的抵制.这种抵制会随着女性的逐步成熟而愈来愈 强烈.并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的驱逐与尖锐的批判.“恋 父”也随之演变为“审父”。当然,“审父”并不仅仅意味着 对现实生活中的父亲的透视与反抗,更多的是对父权意 识形态及其运作机制的理性认识和自觉疏离,并在确立 性别自我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女性主体性的回归。 在男权制社会中。“父亲”不仅表现了一个男人在家 庭里的血缘地位,而且象征着在社会文化里所拥有的一 切:强壮威严、理性荣耀、家庭中的家长、社会的中坚 和对女性的占有。总之,“父亲”是男权社会的代理人和执 行者。于是“审父”和“恋父”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主 题。在父权文化长期压抑下.女性对父亲形象的指认,显 然隐含更深层的含义。强烈的父亲情结是陈染女性世界 里的一个梦魇。幼年时遭到父亲伤害的感情与被年长男 性侵犯的场景重合,成为一种心理固置,被小说中的女性 在无意中反复重演。“审父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真正属于 内容的东西,乃是一种清醒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批判”。 这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实际上是以一种自我的方式对人 性进行审问和超越 苏醒的女性主体意识,使她们对“父亲”做出了深刻 的否定,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一个有趣的悖论就是“越 是激烈的反叛者,越是那些将既存秩序深刻内在化的人 们”。 被内化的性别秩序使她们在以男性权威为参照物 而产生的自我缺失感中一面摧毁瓦解着父亲形象.一面 却不停地寻找着代偿。由此可见,“父亲”永远是陈染小说 中女性寻找与确认自我路途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陈染小说中对于父亲形象所采用的贬抑、缺席及批 判的叙事策略,正是从女性文本建构的象征意义上,不仅 了以“菲勒斯”为核心的父权隐喻,而且有效缓解了 女性被父权权威压制的精神焦虑,为凸显女性的成长经 验,以及寻找女性自我的主体身份,创造了一个女性成长 理想化的文本空间 二、姐妹情谊的书写 陈染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累斯嫔”(1esbian.意为 “女同性恋”1的写作,这不仅表达了她对复杂人性的深切 关注与同情,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累斯嫔”不仅是女性 可以选择的性爱方式之一种,而且是对被传统观念视为 “正常”的强迫的“异性恋”的和否定.是打破父权文 化秩序及其文明规范的有效形式。 陈染作品中的“累斯嫔”的性倾向是受父权伤害或对 男性失望后的性心理转向。她们大多对父权社会中女性 受压抑的生存困境有深刻的认识和体察,因此她们都具 有极强的反叛精神与意识。这些女性在种种创伤的 折磨下,在无奈、绝望和痛苦中,开始寻找来自同性的慰 2011-¥9Y1-g-T旬刊又敖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解读 任文汇 (苏州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江苏苏州摘要:救世主虽说遥远,但《遥远的救世主》的作 215104) 为了明白英所论述的文化属性,也为了有更多的时 者还是试图把英塑造成“进不去,出不来”的高人形 间与之相守,芮晓丹决定向英要一件特殊的礼物:让 英在贫困县里的贫困村——王庙村写一个脱贫致富 象、救世主的形象,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一定 要讲救世主的话.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 强势文化才是救世主。英所做的只是认清并且遵循 规律和法则.如此而已。 的神话。就在英用“杀富济贫”的方式将要完成对神 话的书写时,芮晓丹在一次与通缉犯的偶遇中被炸毁容, 她开自杀,而英伤心吐血.最终黯然离去 关键词:《遥远的救世主》 英 强势文化 20[c ̄12纪9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小城——古城女刑警 芮晓丹受好友肖亚文之托,为其老板英在古城租一 套临时住房。英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了德国柏 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利用德国金融公司的资金和自 己的头脑运作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国股市进行了掠夺式 的经营。可就在私募基金盈利的最高点,英突然以冻 结自己资金_二年的代价宣布终止合作,暂时隐居古城。在 与英的接触中,芮晓丹被他的叛逆、奇特、不循常规 和不可预测的个性深深地吸引,对他产生了眷恋和爱慕。 藉。“由于心理构造和志趣的不一样,男女之问真正彻底 的沟通,我觉得是世界上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有些现代女 性(或男性)不得不在同性那里寻找精神与情感的呼应和 安慰,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尚未发展 故事的结局是英精心设计的格律诗音响公司强 行进入市场,成为品牌,而“被劫”的乐圣公司在官司中败 诉,董事长林雨峰驾车自杀,肖亚文出任格律诗的董事长 兼总经理。为了利益,乐圣被迫与格律诗在王庙村合作, 而媒体则围绕得救标准与得救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一个商战故事,一个爱情故事,互相交汇又各自独 立。本书最牵动读者的是主人公英.无论从哪个层面 看,他都可以说是一个“高人”,不管是小说开头即放弃的 私募基金,还是对王庙村的扶贫,都显示了他对其时社会 形势极为精准的判断,说他运筹帷幄一点都不为过。他在 股市运作中得心应手,短短几个月就挣得将近两倍的利 作,恐怕也只是女人的一厢情愿。 陈染的创作有助于女性欲望叙事权力的建立.表达 了对女性自我魅力的肯定。正如荒林所说:“要强调女性的 主体,美化和强化女性欲望经验成为策略.这能唤醒妇女 记忆、寻找女性文化精神。”l 9l可以说,陈染的写作策略在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写作的话语自觉.她们希望通过小 说的艺术营造强调女性欲望表达,彰显女性的人性力量。 成熟的标志”。 于是她笔下的女性便习惯于把在异性那 儿受到伤害的感情投向同性,“我对于男人所产生的病态 的恐惧心理一直使我天性中的亲密之感倾投于女人”。 在《私人生活》中,倪拗拗与禾寡妇这一对“累斯嫔”的性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对人性的挖掘。在终极上就是 对人性欲望的一种深度演示;同样.女性小说对女性欲望 的挖掘.在终极上也是对女性人性的一种深度演示。 参考文献: 倾向主要是源于男性的伤害及对父权压抑的反叛。共同 仇视男人和与男性对抗的同谋感,使倪拗拗与禾寡妇之 间有种天然的亲密之感。如果说倪拗拗与禾之间的同性 之谊是源于男性在精神和情感上的伤害,那么《空心人诞 生》里的紫衣女人与黑衣女人所建立的“累斯嫔”关系,则 [1][2]陈染,萧钢.另一扇开启的门.花城,1996,2. f31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 国戏剧出版社,2003:l66. 主要是来自于丈夫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压迫与折磨。 女性情谊相对于男性来说也是最易变而不稳固的, 它貌似安全可靠,实则不堪一击。因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 的男性传统和文化观念过于强大、稳固,作为边缘人群的 “累斯嫔”,她们的关系极为脆弱,在其违背传统道德和世 [4]郜元宝.拯救大地.学林出版社,1994:91. [5]戴锦华.私人生活・跋.陈染文集(第l卷).江苏文艺 出版社。1996:405. 俗观念的生活中,一旦男性插足其间,其女性情谊即刻崩 溃、瓦解。有感于此,在《破开》中,陈染极力倡导姐妹情 谊,但“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对‘同性恋’通常所作的临床 意义的有限界定了”。[83它显然已不仅仅是“累斯嫔”单一 的性伴侣内涵.而是女性文化的“乌托邦”。陈染揭开了她 “累斯嫔”文学写作的面纱,露出其创作的真正目的。但是 “打破源远流长”的男性文化,仅有女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追求真正的性别平等,超性别意识”,如果没有男性的合 12 f6]陈染.女人没有岸.陈染文集(第4卷).江苏文艺出 版社,1996:1. 『7]陈染.与往事干杯.陈染文集(第1卷).江苏文艺出 版社。1996:6. 『8]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4. 『9]陈思和,杨扬.90年代批评文选.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200l: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