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8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V01.26 No.8 2010年8月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August.2010 电影叙述声音的功能分析 刘 艳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叙事性是电影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决定一部电影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对 于现代电影叙事来说,叙述声音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双重功能:在形式与技巧层面,它参与着影片 叙事结构的建立;在内容与意蕴层面,它也体现出对影片叙事意蕴的建构功能。 关键词:电影;叙事;叙述声音;建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0)08—0122—03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以其声、光、色、影 果大不一样,对电影叙事来说则更是如此。也正由 组成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世界。在电影各种构成要 于此,电影叙事理论也非常重视对影片叙述人或者 素中,叙事性是其中最富渗透性与表现力的因素之 叙述声音的研究。从大量的经典影片中,我们可以 一。不同于小说传统的以语言文字为单一的叙事媒 看到不同性质的叙述声音对影片产生的不同效果, 介与手段,电影通过采用特殊的声画关系的处理来 包括镜头话语的组织、叙述时间的处理以及事件信 组织叙事。电影叙事的成功与否往往直接决定了一 息范围的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都会受叙述人身 部电影的成败。 份态度的引领与制约。 电影通常是讲述一个有意味的故事,通过其艺 电影叙述人可以分为人称叙事和非人称叙事两 术的呈现方式打动观众,使观众获得艺术的享受与 种类型。“所谓人称叙事,指的是影片叙述人以明 心灵的启迪。必须指出的是,故事是一系列顺时序 确的语法意义上的人称‘我’、‘他’甚或‘你’的身 发展的事件,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而电影叙事则是 份和语气来‘讲述’(呈现)故事” “ ’,包括第一 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也有第二人称叙事,只是 一种叙述,是对故事的讲述,是对故事材料的秩序 化。因此,如何安排故事材料,也就是如何讲述故 较少);“所谓非人称叙事,指影片叙事本文中没有 一事,来作艺术化的传达对于电影叙事来讲是其最主 种明晰可辨的‘叙述人声音’作为叙事源出 要的任务,一部电影导演的艺术功力如何也往往体 现”|2j(嘲 。即影片中没有一种明确的人的声音作 现于此。影片叙事文本中叙述角度、叙述人的确定 为叙事源来讲述故事,似乎只是影片在自行呈现,表 面看来是一种纯客观的叙述,其实影片本身的叙事 对整个影片的叙事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无数的事实 策略和镜头的操作就表明背后仍然存在一个潜在的 与实践已经证明:“观看一个事件的角度就决定了 叙述声音在指挥着一切,仍使我们感到隐含作 事件本身的意义。”…‘ 不同的叙述人和叙述方式 者——导演的意图。因此,与电影叙述人的两大系 甚至可以使相同的故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意味和感 列相对应,电影叙述声音也有显在与隐在之分。本 受。现代叙事学中对叙事作品中由叙述人决定的叙 文认为,无论是人称叙事决定的显在叙述声音,还是 事视点(即叙事作品中对叙述内容的观察与讲述角 非人称叙事决定的潜在叙述声音,成功的电影以自 度)的研究十分重视。就叙事的本质而言,它并非 身的实践证明了,电影叙事声音主要具有两方面的 一种静态的呈现和展示,而是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 功能。 叙述的完成是靠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互动来得 一、叙述声音在电影叙事结构层面的建构功能 以实现的,故事由谁来讲述,对于叙述接受者来说效 从影片叙事结构的建立来讲,明晰可感的叙述 收稿日期:2009—12—20 作者简介:刘艳(1978一),女,河南商丘人,硕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 第8期 刘艳:电影叙述声音的功能分析 人或叙述声音本身就是为了影片故事内容的便于讲 述、传达以及不同时问与空间情节内容的衔接过渡 而设置的。成功的影片常常利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 画外叙述声音,突破时空局限进行有效的情节组织, 从而实现整部影片审美的叙事建构。因此一部影片 的叙事结构的合理与否,叙述声音的设置往往具有 关键性作用。 徐静蕾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 奥地利著名女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作 品。这部电影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的是 男主人公41岁生H那天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 信,信中说她l3岁时就爱上了当作家的他,并且此 后的十几年的短暂生命中与他曾经有过短暂的结 合,但是十几年来,男人并不记得她的存在,女人却 一如既往的爱着他并始终保持沉默,知道自己快死 了,才写信第一次告诉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已经 死去的儿子…… 这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哀怨、惆怅而又悲凉。这种叙事效果的获得主要得 力于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影片从男人收到女人的 来信并开始阅读这封信开始,信中的内容由女人的 叙述声音和影像画面互相叠加或补充呈现出来,并 构成影片的主体部分。因此,从其主叙述层是以男 主人公阅读一封陌生女人来信而展开的女性声音对 往事的追述来说,这部影片属于线型叙事。仔细研 究这部影片 可以发现它的叙事结构的成功建立与 影片本身设置的叙述声音密切相关。 影片属于第一人称叙事,以信中女主人公的讲 述为中心,女主人公的叙述声音成为组织影片叙事 的主要手段,并承担重要的叙事功能。 ’ 从影片的开头,男人回到家,读信开始,女人的 叙述声音响起:“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我的 儿子昨天死了……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的儿子 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平静之下痛苦、绝望的 声音讲述了一个女人短暂的一生默默地爱着一个男 人,而这个男人却在离开之后完全忘记她的存在的 单向性爱情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女人的叙述声音伴随着信件的 展开而出现,以一种舒缓而平静的语调讲述了她的 回忆。女人的声音几乎贯穿了整个影片的始终,成 为核心的叙事线索,连缀着故事中的三大叙述段落。 作为构成影片主体部分的三大叙述段落,可以概括 表述如下: 少女时期(十三岁):北平四合院内见到男 人——六年后回到北平:与男人的第一次结合(后 因怀孕离开北平,回到山东,之后又漂泊到四川生下 孩子)——八年后在北平:第二次结合(成为交际花 后在舞厅遇见男人) 影片故事的三个叙述段落,在女人叙述声音的 平静语调的引领之下历时性出现,线型的叙事结构 自然、恰切、平实地呈现了一个女人的无奈而又悲凉 的爱情故事。在贯穿始终女主人公叙述声音的讲述 中,影片的故事内容巧妙地安排在男人对一封陌生 女人来信的展开性阅读之中,一切浑然天成,不着痕 迹。这种自然恰切的影片叙事结构的精心营造,使 影片获得了散文诗般流畅而又朴实的叙事效果,而 这一叙事结构的成功之关键不能不归功于影片独 特、巧妙的叙述声音的设置。 国产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部典型的 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声音进行叙事的例子。整部影 片通过20年后的马小军的叙述声音来回忆20年前 的一段往事,每一段落不时地插入第一人称的画外 音来作介绍或者解说,这对于影片整体的回忆型叙 事结构建立以及补充必要的故事信息以实现观众的 顺利接受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成年马小军的叙述声 音介绍他自己的一段往事,使整个回忆的叙事结构 显得顺理成章而又合情合理,观众也十分容易地进 入到故事的接受过程中去。 此外还必须提到的是非人称的叙事。它是由暗 含的叙述“声音”操纵摄影机的“眼睛”在体现着自 己的叙事策略,其叙事结构的呈现也是由背后的 “叙述人”——导演的声音来决定。张艺谋执导的 著名影片《活着》就属于无可感叙述声音的非人称 叙事,但是除了影片中的影像外,影片的每个段落开 头都出现了“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 等说明性字幕在起着叙述的功能。这种“影像+字 幕式”的叙述人及其隐在的叙述声音,对于建构影 片本身意在客观呈现的叙事结构(以传达人生的残 酷与艰难)来说起着颇为有效的作用。 二、叙述声音在电影叙事意蕴层面的建构功能 现代叙事学H益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或者采用 不同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会使原本同一个故事的意 义变得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往F1人们常视为形式技 巧的东西,对内容的表达不再只是从属性的工具手 段地位而是具有建构性的本体论地位。正如美国当 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所说:“叙事视点不是作 为一种传达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 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 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n 作为与叙事 视点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叙述人或叙述声音也常在电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0钽 影叙事的意蕴生成中具有直接参与的建构性功能。 还以前面提到的三部经典影片为例。 分为“可靠的叙述者”和“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影片,表面讲述的 是一个纯粹而又虚幻的爱情故事,背后蕴藏的事实 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理想自我形象的追寻的故事。 在影片中,男人的形象虚幻、模糊不清而又无比诱 人,其实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已,代表着女人确立 部影片中,叙述人马小军却不时地猜疑和否定着自 己的叙述,使得画外叙述者时而显得可靠,时而又显 得并不可靠。影片的彩色部分讲述的是回忆的往 事,包含着马小军和他的哥们的故事与他和米兰之 间的故事。在叙述马小军和哥们的故事的时候,画 外音是忠实的,是和画面叙述的影像一致的,而怀疑 与否定的画外音只是出现在他和米兰的故事部分, 自我的理想镜像。在徐静蕾这部充分展现女性内心 呢喃自语的影片中,它所真正揭示的是女性对自我 的执着追寻过程中,建立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是如此 的脆弱和易碎这一悲剧性主题,1ii影片中女主人公 叙述声音的设置具有渗入意蕴本体的建构性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影片的线型叙事结构中, 女人的叙述声音不仅起着连缀叙述段落的衔接作 用,同时也是整个故事情节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常 常与影像画面叠加在一起,诉说着女人的内心感受, 因此在参与叙述故事的同时,亦加深着女主人公形 象的厚度,对于影片叙事意蕴的生成体现出建构性 功能。没有她的叙述声音,就无法让观众了解故事 的来龙去脉;没有她的叙述声音,女人的心理感受不 可能如此生动的直接呈现,人物形象的丰满度和深 刻度就会大大受损,叙事意蕴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 的生成与传达。 在影片中,女人哀婉的叙述声音冲击着人们的 听觉: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我 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诉说着女人的悲 苦命运; “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表现着女 人对男人的想象; 现在我在这个世界只有你,只有你一个人,而你 对我一无所知…… 整部影片中,女人饱含情感的叙述声音,已经和 影片同步字幕与影像画面等多种叙事元素糅合在一 起,共同建构着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结构,并且已经 渗透进影片意蕴的本体层面,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充 满幻想而又无限哀怨、悲凉的女主人公形象,阐释着 建立在女性自我镜像基础上的虚幻的单向性爱情悲 剧。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的画外音同样对 整部影片的深层含义具有建构性作用。叙述者可以 这时画外音似乎在拒斥着观众的信任,否定着画面 叙述的影像。这部影片的画外音为何呈现出这样的 形态,又肯定又否定?这样的叙述方式是否别有用 意?答案是肯定的。的确如此,仔细分析这部电影 就会明白,作为画外叙述者,20年后的马小军在叙 述过程中出现的怀疑自己讲述的真实性的行为本身 正暗示着:他曾经为了个人真实的情感而被集体拒 斥,而如今又回归到集体中,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的 冲突中个人失败的若干年后,还在不时的用集体的 原则立场在压抑着自己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这种 更深刻的悲剧意义正是由影片画外叙述声音对自己 的怀疑与否定才表现出来。 而影片《活着》采用的“影像十字幕式”的叙述 人形式,也在暗中表达着人生本身的冷峻与残酷以 及由此带来的活着的艰辛与苦辣酸甜的深层意味。 可以说,大凡优秀的影片,都很重视叙述声音对 其整个影片的深层内涵的极其重要的建构性作用, 影片的深层意味也由此得以更成功的传达。 除此之外,对电影叙事来讲,不同身份的叙述声 音还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接受效果。比如就一般而 言,第一人称的叙述声音使接受者感觉更亲切,比较 容易产生认同感;第三人称的叙述声音则更显客观, 可信度较强。总之,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影片的出现, 对电影叙述声音功能的研究必将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约翰・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2]李显杰,修倜.叙述人・人称・视点一一电影叙事中的 主体策略[J].电影艺术,1996(3).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1. 【责任编辑:郭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