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
域下初中体育德育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素质教育离不开“五育”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身心健康是人才培育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要求学生能通过学校体育学到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并能强身健体,在积极愉快的锻炼环境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完善的人格。同时,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要求将德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更是当前教育新形势的需要。笔者认为,从体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等教学环节,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在体育教学中,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五育融合 初中体育 德育教育 探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在每一个环节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实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目的。
一、将“德育”融入于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中
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是课前预设方案,要做好教案设计、组织教学、场地与器材的准备等三项基本工作。体育教师在挖掘教材的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立足于所要教授的教材,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德育内容的实施,应当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教材要求对情境进行具体编排与设置,将德育内容与动作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德育渗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为完成德育教学任务而将体育课变成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德育实践,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如,在快速跑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移动距离,创设“器材归类”的情境,按所用器材打印“器材归类”名称,让学生利用所学快速跑动作将“器材归类”摆放到对应的位置,学生既锻炼
了身体,也学习到了“器材归类”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养成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按物品类别摆放的好习惯。
二、将“德育”融入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运动实践的教学,还应注重其他学科要素的融合,在体育室内上课之前,要做到充分的备课准备,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讲授中国体育的发展史,让学生有自豪感,发扬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其次,通过体育课堂,让学生有亲身实践体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体素质差异的特征来设置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最后,结合体育课堂常规以及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行为准则的理解,建立规范化的教学体系。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将德育渗透到体育课课堂常规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如,在课前进行场地检查与布置、请假制度、见习生安排、准时集合上课、上课服装、考勤制度;在课中进行上课礼、课堂纪律、安全注意事项、队列队形、场地器材的使用制度;在课后进行小结、布置作业、回收器材、下课礼等。
(二)结合“教师的体育素养”进行德育渗透
优秀的师资是培育优秀人才的必要保障,对于德育教育来说,老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如,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格外注重言行举止,力求为学生做一个正面的榜样和规范,从而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结合“评价”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批评要适当,批评时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对优生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及时指出;在课后的评价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学生整堂课表现的评价,对学生体育成绩加以赞扬和鼓励,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以及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四)结合“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主要从把握时机、方法得当、形式有效等三方面的教学方法入手。
1.把握时机
体育教育因其较为开放的课程形式与德育教育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对合适时机的把握。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活动开始的时候先进行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方法得当
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正视自己的引导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并且建立健全的心理机制。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学习技巧并应用到训练中,且逐渐形成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只有做到有针对的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育课堂教学中。
3.形式有效
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内部开展的篮球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队伍来进行比赛,采用积分决定胜负的规则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以及科学的竞争意识,从而进行德育教育。
(五)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体育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发展目标有效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1.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如,在教授排球教材时,结合信息技术。导入中国女排夺冠的视频,展现中国女排赛前刻苦训练,赛中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赛后赢得冠军,站在最高领奖台,国歌响彻整个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情景。宣扬中国女排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2.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如,在体育课团结合作项目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发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多种不同方式的优势,有效推动小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与共同进步。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3.拼搏精神教育。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分小组进行比赛,对于落败的小组多加鼓励,提高自信心,并且总结落败的原因,加以练习。对于胜利的小组给与肯定,促进成功的体验,分享胜利的经验。培养学生不卑不亢、不骄傲、不气馁的优良作风,树立永不言弃的顽强意志品格。
4.良好体育道德教育。如,在排球教学时,通过观看排球比赛视频,结合比赛规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排球技术动作的同时了解并遵守比赛规则、赛场纪律,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引导学生在学校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定,在社会遵守社会规范、法律法规。
三、将“德育”融入于课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融入德育。如,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集体合作、增强学生的信心。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集体跳长绳”练习,不仅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学生通过这种集体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小组合作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情感共鸣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四、将“德育”融入于体育竞赛中 (一)树立规则意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能教会学生如何在规则中去取得胜利,也教会学生有尊严并且体面地输。规则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例如,在体育课的接力赛中,在体育老师讲解接力规则后,学生按照制定的比赛规则完成比赛。让学生懂得比赛规则,培养规则意识也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通过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
完整的体育教学与体育比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教学后的比赛经验,学生才能感受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在比赛中不怕困难的毅力和决心。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竞赛平台,如,组织班级之间的“足球、篮球、排球”项目的校园联赛,在比赛过程中体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在逆境中成绩落后的情况下如何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精神等。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的集体游戏和体育活动,如,体育老师可以组织一场排球比赛,首先让学生了解场上位置的分工及职责,二传、攻手等不同角色应承担的任务,再通过比赛,并在比赛中角色互换,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角色具体要尽到职责是什么?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教育模式,让学生换位体验,同时也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将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各环节中,达到育人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宁本涛 ,杨柳 .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0(5):26-33.
[2]王伟青,田雯.浅谈“德智体美劳”五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及其互融互通[J].科技风,2020(16):198+202.
[3]郝志军.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OL].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61-69[2022-04-24].
[4]张振华.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