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单元第 课时 共 2 课时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课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全文配以3幅连环画,旨在让学生在图文阅读中识记生字,认识青蛙的生长过程,产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将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得以培养,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了自己的方法,教师应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学生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所以教学本课,应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收到学生的欢迎。
【学习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宽”等10个字,会写“眼睛、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披着碧绿的衣裳”等动宾结构的词语,用“披、鼓、露、甩”说话。 4.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学习“披着碧绿的衣裳”等动宾结构的词语,用“披、鼓、露、甩”说话。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 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核心学习任务】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学习准备】
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7个左右结构的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学习“披着碧绿的衣裳”等动宾结构的词语,用“披、鼓、露、甩”说话。 3.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课时重难点】
课时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 课时难点:学习“披着碧绿的衣裳”等动宾结构的词语,用“披、鼓、露、甩”说话。
教学预设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课题,初读课题。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与质疑。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学习活动一: (1) 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练一练:同桌合作练读词语。 (3) 画一画:小蝌蚪长什么样?青蛙长什么样?用“ ”划出相关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开火车认读生字。 (2)认读课后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3)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青蛙长什么样?你从哪儿看出来? 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着( )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活地游来游去。 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队大眼睛。 选词填空:披着 露着 鼓着 雪白的肚皮,( )一队大眼睛。 自己选用“披、露、鼓 ”说一说句子。 板块三:复述小蜊蚪的成长过程 2
批注 A出示: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 填空练习: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甩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脑袋( ),身子( ),尾巴( ),快 B出示: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 )碧绿的衣裳,( )
1.根据课文,排列顺序 学习活动二: (1)独学:读课文,排好课后小蝌蚪成长图片顺序。 (2)合作:划出你排顺序的理由,和同桌交流。 2. 反馈 (1)交流顺序。 (2)交流排顺序的理由。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3)看图片,连起来说一说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板块四: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顶、跳、哪、肚、孩、眼、晴: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2)指导书写“跳、孩”。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撤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 结构更紧凑。如“跳、孩”2字,“足”的捺、“子”的“横”变成“提”,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3)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在字中心点处起笔,顺势作点,与撇收笔处对称。 (4)指导书写左中右结构字:“哪”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哪”为左中右结构,三部分高低错落有致,结构紧凑。 【作业设计】 (1)读课文,自己画一画蝌蚪的成长图。 (2)继续描红、临写、抄写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 了几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宽、皮”3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时重、难点】
学习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图片,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学习难点:指导学生区别“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 的不同,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和准确性,培养语感。
教学预设 板块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 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 根据图片复述青蛙成长过程。 3. 导入新课。 板块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习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部分。 学习活动一: (1)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鲤鱼妈妈的话,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话。 (2)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3)同桌演一演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 2.反馈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的语气。 (2)同桌上台表演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 重点理解“迎上去”。 3.学习蝌蚪和乌龟的对话部分。 学习活动二: (1)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乌龟的话,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话。 (2)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3)同桌演一演乌龟和小蝌蚪的故事。 4.反馈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段。 抓住标点符号读出乌龟和小蝌蚪的语气。 (2)同桌上台表演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 重点理解“追上去”和“迎上去”的区别 5.学习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 学习活动三: 4
批注 角色朗读首先然后关注角色的区别,以及语言的情感。 重点指出“教”的多音字认读。抓住标点符号读出鲤鱼妈妈和小蝌蚪注意正确朗读,
(1)读第4~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妈妈的话,用波浪线划出小蝌蚪的话。 (2)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 (3)同桌演一演小蝌蚪找到妈妈的故事。 6. 反馈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6段。 抓住标点符号读出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语气。 (2)同桌上台表演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故事。 7.根据课文插图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板块三: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指导书写“两、皮、宽”。 重点:皮的笔顺。 板块四:总结课堂,生活迁移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知道小青蛙会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青蛙? 2.学生借助课外资料体会: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1. 把青蛙的成长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2. 有兴趣的同学阅读青蛙的相关书籍。 【教学反思】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