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精读课文教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三单元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

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过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语文园地安排的内容也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的人。

建议本组教学可用12—14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3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5、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和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

6、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7、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9、寓言两则

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复述这则寓言。

2、学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收集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2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 不算晚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3

教学目标

1、学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则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这则寓言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课后附记:

10、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 教学难点: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6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教具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7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附: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判断

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掉下来

叫得惨 孤单无群 高飞 课后附记:

8

11、画杨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9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1.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3.齐读课文。

4.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5.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四、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0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熟悉(xī):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课后附记:

第二课时

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三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12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13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

14

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15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课后附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准备: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6

(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

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 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板书设计

17

课后附记: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3、 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18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 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19

1、引言: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做画。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课件出示: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2、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许多 小徒弟 两只 以少代多 (妙)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

20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用流利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 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

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

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 2、说真话,说实事。

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 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 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 2、小组交流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 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 五、总结

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21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在介绍自己的基础上,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自己特点,用流利生动的语言写写自己。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 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

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

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 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 (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

(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讲评)

22

教学目标

1、讲评习作,要求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 2、根据讲评内容进行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按要求仔细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

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

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 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 二、成语故事

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 (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 (3)检查读。

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 (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 (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 3、全班朗读。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23

1、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2、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发现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比较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 (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

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

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 二、读读记记 1、自由读句子。

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 3、开火车背诵。 4、齐背。 教学后记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