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_乘法分配律

来源:叨叨游戏网
溧阳市级公开课 执教者: 许萍 2014.4.1

乘法分配律

后周小学 许萍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4页的例题和第55页的相

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等活动,引领学生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变换、联想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变式练习。 教学难点:猜测、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素材

1.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联的算式。 (1)课件出示情境一:例题

学生读题,解决问题一: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板书算式:(65+45)×5 65×5+45×5具体说说每种算式列式的依据

师:说得真清楚,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50元,那这两个算式就有什么关系?(相等) (2)课件出示:例题,添加问题二:如果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要求学生:你会写出像那样的等式吗?板书算式:(32+45)×2 = 32×2+45×2 具体说说左右算式的意思,并说说“你怎么知道左右算式相等”的?

2.情境二:四(2)班有男生16人,女生23人,每人种3棵小树苗,全班一共要种多少棵?要求:你还能写出像上面的等式吗?学生写一写,算一算是否相等。 3.初步观察三组算式左右两边各自的特征。 (1) 等号的左边有什么相同点? (2)等号的右边有什么相同点? (3)从等号的左边到右边是怎样变化的? 二、探索规律,全面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1.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每人举出一例。要求先写两道符合规律的算式,再验证两边是否相等,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式子。(学生举例并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怎样证明相等的呢?有没有哪位同学举出符合特征的算式却不相等的例子?

3.(1)再次观察,说说这样的等式有什么特征?

溧阳市级公开课 执教者: 许萍 2014.4.1

引导:凡是符合这样规律的两个式子结果都是相等的。现在问题来了,都说有无数个这样的例子,(在先前板书下面板书:……)那如果要你写出一道等式就包含所有的例子,你会吗?在学生用不同符号、汉字、字母表示的基础上,揭示字母表达式。(a+b)×c=a×c+b×c。。 (2)说说例题中谁是a,谁是b,谁是c? 你的算式中谁是a,谁是b,谁是c? (3)学生正读,反读字母表达式。师:告诉大家,这一规律还有个名字——“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回顾旧知,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1.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课件出示:

这是我们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乘法之后,到了下册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材出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从中能找到乘法分配律的影子吗?

2.回顾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课件出示:

要求篮球场的周长,教材给出了四种思考方法,上面两种方法是将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相加,这自然不用多说,下面两种方法你能看懂吗?

你能将这两种方法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吗?

这两道算式自然是相等的,(课件出示:=)你再仔细看看这道等式,想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

四、简单运用与初步拓展,丰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溧阳市级公开课 执教者: 许萍 2014.4.1

1.运用规律填空。想想做做第1题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指名学生口答。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2×( 6 + 5) = 2×6+5 ( ) (25 + 7)×4 = 25×4×7×4 ( ) 32×(7×3)=32×7+32×3 ( ) 3.想想做做第2 题 (1) 学生按要求完成

(2)集体交流:第3组为什么相等?第4组为什么不相等,怎么改

下使它们相等?

4.想想做做第4 题 。

指出:看来用乘法分配律,有时转化成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有时是转化成右

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五、总结,并拓展规律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如果是两个数的差或者是三个数相加,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课后去研究研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衣服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三组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三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

溧阳市级公开课 执教者: 许萍 2014.4.1

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