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BIM对造价行业的影响
摘要 实践表明,BIM技术对建筑业的意义重大,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同样也具很大价值。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如何利用好以BIM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促进工程造价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业者来说,都是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BIM;造价行业;影响
1 基本概念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个可以共享目标项目信息的资源平台,BIM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来改进行业的工作效率,BIM为所有项目参与方提供了一个大家都可以利用的工程项目公共信息数据库,各个参与方可以从项目BIM模型中得到构件和部件信息,完成一系列各自负责的任务。
目前,出现的BIM技术及云计算,对造价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契机,BIM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复工作,参建项目各方各取所需,整合资源共同发展成为大势所趋,BIM技术对目前的造价咨询企业能提供一种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方式,同时对汇集后的BIM库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通过云处理及云计算能够搭建一个共享的数据平台,能大大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同时与设计院等进行数据对接还能最大化的减少目前大量的算量工作,这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及项目成本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技术的运用对造价咨询行业的影响及造价咨询公司如何转型成为当前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 BIM在造价中的作用体现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工程造价管理在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交易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多是采用阶段性造价管理,并非连续的全过程造价管理,致使各阶段的数据不够连续,各阶段、各专业、环节之间的协同共享存在障碍。从BIM技术自身的特点来看,BIM可以提供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及参建各方的集成管理环境,基于统一的信息模型,进行协同共享和集成化的管理;对于工程造价行业,可以使各阶段数据流通,方便实现多方协同工作,为实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全要素的造价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和依据。BIM技术的应用贯穿项目全过程。设计阶段:方案比选、图纸问题、方案三维展示、限额设计(经济指标分析)。招投标阶段:标底测算、项目预算、资金计划。施工阶段:支付审核、资金计划、进度管理、建造阶段碰撞检查、方案模拟、资料管理、现场管理。结算阶段:结算审计、BIM竣工模型。运维阶段:设备集成管理、突发事件管理。
3 BIM对造价行业的影响
对于工程造价咨询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性的,它将彻底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
3.1 思维模式的转变:数字造价思维转变为模型造价思维
一般来讲,现有的工程造价模式会经历如下流程:项目在可研阶段时,一些较大企业从历史积累的指标库中筛选出与现有项目相似的历史指标数据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做项目估算;设计阶段用初步施工图得到一个设计概算;到招投标阶段,运用详细施工CAD图导入算量软件中,分别算量和计价,然后得到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记录过程中发生的变更、价差与索赔,通过对预算的调整得到结算与决算的造价。而基于BIM背景下的模型造价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再是各个零散数据的调用,而是在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到招投标阶段时,造价工程师们将工程造价信息录入模型中,得到模型工程量和造价从而生成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维护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与真实指标信息,到工程完工后,模型中的标准部分可分别保存到指标模型库中,为以后类似的项目造价复用与参考。
只要是项目的参与人员,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还是咨询公司或者是业主,所有拿到这个BIM模型的人,得到的工程量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工程造价咨询中一个老大难问题:工程算量,将成为历史。工程蓝图上表示的工程量,是一个确定的数据,每一个造价工程师出于对图纸的理解和自己的职业水平高低不一而得到不同的数值,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它是唯一确定的。造价工程师在商务谈判时,一个最为重要,也最为枯燥的工作内容,就是核对工程量。钢筋、混凝土、电缆、风管、水管、阀门,这些工程里大量采用的材料,无一不是谈判的焦点。造价工程师们就像抢夺山头一样,在每一种材料上进行着攻坚战。工程结算工程耗时长,绝大多数时间就是用于此。在应用BIM技术之后,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资料将包含他们修改、深化过的BIM模型,这个模型经过设计院审核之后作为竣工图的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转交给咨询公司进行竣工结算。而基于这一个模型,施工单位和咨询公司导出的工程量必然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工程量核对这一个关键环节将不复存在。承包商在提交竣工模型的同时就相当于提交了工程量,设计院在审核模型的同时就已经审核了工程量。
3.2 工作方式的转变:基于单机的软件单专业,转变为基于平台的多人协作
过去,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各个专业的造价人员协作几乎都是通过模型的导入导出来实现的,有时甚至各自建模,若有问题更是需要记录在文档中,用其他方式进行沟通确认,极为不便。而基于BIM的建筑模型将会以一个平台的形式出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这个平台中,录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与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以及沟通和确认问题所耗费的大量时间。
如今,從BIM模型里读取工程量简便快捷,造价工程师免去了算量的烦琐工作。但是这一部分工作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设计师在建立模型的时候,通过定义模型各类构件的属性,把它们提前完成了。既然设计师代替造价工程师完
成了计算工程量的工作,那么这一部分工作的报酬也将相应转移给设计师。在每一个项目里,造价工程师得到的报酬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为了维持既有收入,他们必须接受更多的委托,这对他们或者他们所属公司的商务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未来发展
未来,基于BIM技术的造价控制是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新思维,它不仅解决了海量数据处理难题而且是造价管理流程再造,从管理一个点扩展到一个大型“矩阵”,工具+流程=BIM价值。模型是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造价模型CBIM(Cost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造价+建筑信息模型(COST+BIM),是在建筑信息模型上输出工程造价。造价模型两种模式,一种是扩展BIM维度,内置造价功能模块,在BIM上直接出造价,BIM与造价相互关联,模型变,造价随之而变,反之亦然;第二种是造价模块与BIM模型分离,把BIM中项目信息抽取出来导入造价软件中或与造价软件建立数据链接。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解决方案,能一步到位。造价是个动态的概念,只有当工程量与价格信息保持不变,造价才是静态的,否则,造价是在不断波动,这种静态的假设状态几乎不存在。传统的造价管理费时低效,准确性差,不能即时反映出设计变更后的工程造价,估算的滞后性往往让决策者不能做出最佳决策。算量软件与计价软件的割裂只能造成更多的重复性低效劳动,业主和决策者要求对每种设计方案和变更方案提供正确的造价数据,以便权衡、比较和决策,否则,就是心中无数拍脑袋,决策失误也就不可避免。BIM模型是全生命周期通用的唯一的,所有的项目参与方都会依赖这个模型并且能与这个模型进行互动。而算量软件的三维模型,只是造价工程师自己建立的,与其他专业没有互动。
5 结束语
总之,BIM作为一项技术,带给工程造价行业的变化不仅仅是承接模型那么简单,更是对传统造价的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顺应BIM趋势,我们应该建立起模型化思维方式,平台化协作方式,而如何在造价软件应用中去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造价软件行业都必须深入探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