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11期 2006年1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0总第j.25.No.1l 157期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粟国敏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北京 100085) [摘要] 本文在阐述企业自主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自 问题对策 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新[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c l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地位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生存 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 有重要作用。纵观近百年世界产业发展史可知,世界上 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企业。企业 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千千万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一个国 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 产权。才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公司的技术垄断,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企业应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这主要是因为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有直接面向市场开拓的先天优势, 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 关指标进行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对比,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产生的原因有: 2.1企业研发人员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 激励制度 首先,从研发人员数量看,2003年中国企业研发人 员比重不足10%,而美国和日本平均超过30%,有的甚 至超过50%。2001—20O4年四年问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 人员占企业人员也不超过5%(N-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 活动人员不超过60%);其次,从研究开发人员的配置 来看,我国尚属于研究机构主导型,研究开发人员 主要集中在研究机构,特别是高级研发人才多滞留 在科研院所中。据统计,目前我国有42%的研究开发人 员分布在研究机构,约27%的研究开发人员分布在 续自主创新的条件。而且有能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 而收回研发成本。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并依靠科技 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善于将社会上科研成果迅速转 化为自己企业的定型商品而推向市场。 企业。约22%分布在高校,其余9%分布在其它单位。 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 家属于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其特征是研究开发人员的 一半以上集中在企业。例如有关国家企业研究开发人员 的比例分别为:美国75.4%、英国68.5%、日本64.8%、 2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反映了企业当前自主创新能力的 状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有 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 改变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能不断增 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这种能力可 以通过四方面指标加以反映。一是反映技术创新资源指 标,可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产品销售收入等项反映; 二是反映技术创新活动指标,可用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 销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投人 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反映;三是反映技术创新产出 能力指标,可用国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数量 比例、国内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数量 比重等项反映:四是反映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可用财政 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 科技活动经资筹集额中的比重等项反映。 据2001—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我国企业及大中 型企业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对我国企业上述四方面有 韩国54.9%,新崛起的泰国都已达到51.7%;最后,从 研发机构的设置看,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4.tl"j的研 发机构。2001—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四年间有科技机 构的企业只占25%左右。而且有的即使设蚤了科技机构 也存在功能不全、形同虚设。而在发达国家,90%的跨 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 了研发中心。 企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的效果如何,从根 本上说取决于人才。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又离不开功能健 全的研发机构。没有高质量的研发人才与功能健全的研 发机构,企业的自主创新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我国并 不缺乏创新人才,而是缺乏创新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 以致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率高、吸引人才困难。积极性和 创造性不高,以致我国的科技尚属于研究机构 主导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激励不 到位,尤其缺乏以产权激励为主的长期激励机制。具体 表现一是没有将创新的收益与风险与创新者的利益挂钩, 创新人员总体薪酬水平偏低。二是薪酬结构不合理,缺 乏长期激励手段、我国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薪酬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11期 2006年1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o1.25.N0.11 总第157期 系,主要由基本工资和相关业绩奖励组成的短期激励。 这样导致科技人员势必只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及企业 的长远发展。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在激 致使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足。工业化成长时 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8元进行 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而2001—2003年我国每花1元钱 引进技术,只用大约0.07元左右(2(D4年略有上升达 0.14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消化吸收费用过 低,使得花了大量资金引进的技术不能在我国得到很好 推广应用,因而使企业处于引进——落后一一再引进 ——励方式上突出长期导向,使他们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2.2企业研发经费不足。及金融机构对企业研发资 金支持力度不够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1%的企 业难以生存,企业要保持生存,研究开发费用项占企业 销售收人的2%以上;要保持领先水平具有竞争力,研 究开发费用须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2001—21304年间 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少创新表现为创新产出成果少。从技术创新产出成 果来看,我国国内申请专利数、授权专利数与发达国家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每年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分别为0.76、0.83、0.75、O.71不足1%,这与发达国家 5%一10%的水平相差甚远。说明我国企业尚处于维持生 存状态以下。企业研发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金 融机构对企业研发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企业研发经费中、金融机构资金所占比例过小。 据2001—21304年统计资料分析,每年大中型企业科技经 费筹集额中,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例在84%左右, 资金大约只占5%以下,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例在10% 左右;其它来源资金所占比例在1%左右。这表明企业 从事研发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自有资金,而、 金融机构对企业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过小,这是造成企 业研发经费不足的原因之一;二是企业研发支出中 资金占国家研发预算总额的百分比过小。2004年国家研 发预算总额为523.6亿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1314亿元, 其中资金62.6亿元,资金占企业研发经费支出 仅为4.76%,拨给企业的研发经费仅占研发预 算资金总额的11.95%。这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 远。2005年韩国财政研发的总支出中,有54%给了企 业,2006年美国联邦拨给企业的研发支出占研发预 算总额的36%。这也说明我国对企业研发资金支持 力度过小,对企业研发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企业 尚未成为研发的主体。 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讲, 由于自主创新的成本高、投贤回收期长,成功率低,使 得不少企业更愿意投向投资周期短、回报率高的行业, 而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搞自主创新。从外部来讲,缺少 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外部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社会 对企业自主创新关注不够、企业缺少正常畅通的融资渠 道、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还不到位等。 2.3企业技术研发中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缺乏自 主创新的意识及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我国企业技术研发中重引进其表现为技术引进费过 大,说明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约占50%以上,而发 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我国高科 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和核心技 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1991—21304年有关统计资 料表明,1999年以前大中型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引进费用 都高于研发费用,虽然自1999年以后,扭转了这种现 象,但技术引进费用支出所占比例仍较高。我国每年形 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设备投资中,6o%以上是“引进” 的。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与世界先进 技术差距较大的现实,另一方面电反映出我国关键技术 自给率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轻消化表现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费用支出过低, 一l4一 相比明显落后。2001—2(X)4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 三种专利申请数分别为203573、252631、308487、353807 项呈逐年增加,总计达1118498件,其中国内、国外申 请分别占总量的80.6%和19.4%。年均增长率达 20.04%;三种专利授权数分别为114251、132399、 182226、190238项,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总计达619114 件。其中:国内、国外专利授权分别占总量的82.75%和 17.28%,年均增长率达19.3%。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专 利授权的绝对数增长较快,但相对数与发达国家相比明 显落后。据统计,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授权的发明专 利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我国科技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6o% 70%的水平;在全世界近5O个主要国家中,我国 科技创新能力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 我国企业技术研发中重引进、轻消化、少创新的主 要原因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及创新的社会环境和 氛围的支持 一方面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对企业(特 别是国企,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 业占相当大的比重)仍存在影响。在计划经济下, 企业一切由国家来管理。长期计划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不 利于创新的企业架构及心态直到现在还没有彻底改变, 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只关注任职期内的短期绩效,求稳思 想严重,缺乏长远的创新战略和决心;另一方面是受传 统文化、教育模式、国家法律等人文社会环境的影 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德家思想影响较大,求稳缺乏创 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中国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长期以来过多的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 力与自主性学习的培养;中国的、法律长期以来对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缺乏相关的、法律予以支持保护; 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氛围尚未形成,人们往往将自主创新 看成是科技部门的事。是生产企业的孤立行为。对国企 来讲自主创新意味着要改变多年来所习惯的生产方式、 工艺流程、操作方法,还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 承担。所有过程都得自己做、所有投入、风险和压力都 得自己承担。在这种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 围和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下,还有多少企业 能保持自主创新的意识与热情呢? 再有,我国用于购买国内已有技术费用支出过低, 说明我国对于已有技术的利用能力重视不够,据2001— 2003年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大中型企业每年用于购 买国内已有技术支出所占引进、消化吸收、购买费用的 比例大约只有10%左右(2004年达14.2%)。这也说明 我国自己发明的技术专利在本国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因而不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得创新 者再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其原因是我国仍有一些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5卷第11期 2006年11月 工业技术经济 V01.25.No.11 总第】57期 门和领导盲目崇拜西方,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垄断市场 励措施,以科技成果为依据,设立各种创新贡献奖,如 的部门,对国产设备特别是创新产品缺乏信心和热情, 新产品开发奖、专利奖、科技公关奖等,分别确定相应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掌握的市场资源向国外产品倾斜。 更有甚者,按照采用国外设备如果出现问题没有责任, 但采用国产设备则有责任的逻辑,将国内创新产品置之 的奖励分值,按分值大小分别奖励以相应数量的奖金、 企业股票或股票期权。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应审 视精神激励(如职业声誉激励、提高社会地位、参政议 f-J ̄'b。 3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3.1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从上述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在我国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为此, 应从战略上尽快确认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重点要加强对研发 机构的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人员结构及开发成果等方 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逐步使我国 科技由研究机构主导型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 导型。为此,在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 企业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 倾斜,将企业的重大技术课题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二是 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一方面国家财政科研投资方向应从 主要投向科研机构转为主要投向企业,加大财政科技投 入稳定增长的幅度,尽快实现企业研发费用与GDP同步 增长,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另一面要清除不 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障碍,完善相关制度建设。要 建立强大、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推进形成支持企业 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项 目的不同特点,从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资金市场上寻 求资金支持,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对技术 创新的风险投资应给予信贷和税收优惠,引导风险资本 和证券市场向科技开发产业增加投资。为企业自主创新 开辟广阔的资金来源渠道。科技部门可以联合金融部门 以创新的金融工具(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 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进行融资, 既可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产业化 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和社会多赢共利的 目标。三是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一方 面要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 策,激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自主创新。如高新技 术企业前期研究和开发投入较大,并且前期的研究开发 成本不能打入当期成本,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投资资本 支付的得不到抵扣。导致企业税负较高。故对高 新技术企业可实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或税收减免,将科研 经费全部计入成本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人 员的创新积极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既要有物质激励电 要有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方面,应逐步完善产权激励 制度,只有让创新人才通过产权激励制度分享一定比例 创新成果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给他们一定的产权份额, 他们就会承担相应的创新风险,这样才既有创新的动力, 也有创新的压力,激励机制才能完全发挥作用。要大胆 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年薪制等 分配方式,使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与市场接轨。企业可 按贡献大小分配一定数量的干股和分红权给技术创新人 员,使他们有权参与剩余利润的分配,同时不影响原有 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别科技人员还应实行灵活多样的奖 政、提拔晋升、学习培训等)的作用,提倡奉献精神, 宣传和表彰有突出贡献者,充分满足企业创新者希望得 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鼓励的需要。以达到吸引创新人才 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3.2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冒险、倡导创新精神,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要培养 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要改 变培养高分低能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教育。大学教育 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关键的阶段,除了培养方式要适应创 新人才成长外,还应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科、课程的设 置,为青少年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更柔性、 科学、适宜的培养方式;创新文化的核心是要激励探索、 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它是张扬个性和团队 精神的有机统一。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 必须发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不利于创新人 才培养的中庸之道。对于创新人才要实行创新式的管理, 不是指挥他们如何做,而是激发他们能动地思考、创新、 进而探索实践以实现创新的价值。既要使其才能作用得 以充分施展,又能集成优势,形成创新团队。 3.3国家应制定有关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对 国内已有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帮助有关企业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家应 设立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金,专门用于与引进技术 有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于国内已有技术要重视 其推广应用,对已生产出的自主创新产品,应出台 强制性和规定保证采购代先购买。采购要 为自主创新开辟绿色通道,采购代理机构在组织招 标采购时,应严格执行在产品必要功能满足需求的 前提下,都要优先采购自主创新或是拥有自主知}只产权 的产品和服务。采购在招标过程中对于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专利成果,应给予价格优惠。以增 加自主创新企业或服务机构的销代机会,使这些企业不 至于因研发成本而丧失采购机会,又可以通过 采购收益,获得进一步对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统计局提出衡量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大指标 [EB].新华网,2005—11—06 2.王心娟.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I J1.上海企 业,2006,(2)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 计出版社,2003.2004 4.刘新民.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oo5,(7) ・ 5.赵树宽。刘清思,韩通.充分发挥采购 功能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工业技术经济,2006, 25(3) 作者简介粟国敏,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工商管理 院副 教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 一l5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