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郑板桥这样形容自己的官场生涯。
到现在,这句话流传着已很久,因为它当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若想做一世聪明的人,就要躲得过小人的忌妒,否则身败名裂甚至性命难保。太聪明了,很惹人忌才,特别是上司或者长辈和地位成就比较高的人,他们不喜欢太聪明的人在身边,功高盖主已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假如还敢再大肆恃才傲物,那他肯定永不得志。他们会想,有了他这种聪明的人,什么也比我强,那还要我干什么?人总会有自尊,要赢人先要赢他的心,这样才算真正的聪明。这种聪明不只于学识上,还要在处世上,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心理调和,要让大家之间的隔膜摒去,在双难尴尬中突围而出,便正如孟子所讲:“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如是而已方算聪明。
真正的智者人所说的难得糊涂,当然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一种超脱。他们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轻重缓急。他们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于是宁静致远、名利淡泊,表现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的人生态度。这种所谓的糊涂,是大聪明、大智慧,清澈透底哪还有半点糊涂?如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活得聪明,活得逍遥,活得洒脱,做个糊涂人最好,可是,世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成糊涂更难。如果容易做到,“难得糊涂”这四字真言,岂不失去了它的价值?古人以“中庸”为儒家思想作典范,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
襟和“以一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
人们常常把这个词语挂着嘴边,动不动就一句“难得糊涂!”其实他们大多数是真糊涂,并无真知。或两眼摸黑,或雾里看花,或眼花缭乱,不辨南北,懵懵懂懂的,够昏昏噩噩的了!还怕糊涂得不够?就一门处世学已足够体现我们自爱社会上生存的学问,中庸处世做到的人会不少,但持之以恒便寥寥无几了。而我从中感受到一些体会,要学习难得糊涂,便要“弹性聪明”。从字里间应该很容易理解吧!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做到聪明,亦不会糊涂半生,只要像弹簧那样,能屈能伸且不失本质已足够作“弹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