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实验小学9月落实“双减”加强体质
管理实施方案(供修改)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各部门关于“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工作通知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学校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体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为顺利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方案,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和其他任课教师都要各司其职,共同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体质管理原则
(一)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二)遵循全面性原则。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三)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遵循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体质管理的具体要求
(一)上好体育常态课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通过录制游戏或辅助练习的短视频,突破技能教授的重难点,
让学生乐学、乐练,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指导学生规范做好眼保健操,定期给学生讲解爱眼护眼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多进行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跑步等运动,缓解用眼疲劳。
(二)体质健康管理。
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三)做好体质健康监测
(1)针对学生身体特点,考虑气候、场地等因素,科学组织测试工作,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2)因故迟到者,到测试点后必须与测试组的负责教师取得联系,等候教师安排。如擅自离开不测者,按旷测处理。
(3)测试小组务必认真组织测试工作,并按时将相关表册整理上报。
(4)学生达标活动的实施应与阳光体育活动的进行联系起来,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力度,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5)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都要对学生提出安全要求。要利用班会和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达标及训练的安全教育。
(6)学校对《标准》测试工作要定期自查。
(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每学年进行一次,由学校自行组织。
(8)因病临时不能参加测试的学生,体育教师核准,可不参加本次测试,但须进行补测。
(四)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做好体育意识与体育知识相关测评工作,定期上报学生日常体育学习成绩,按时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工作。
(五)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1)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周一-周五没有体育课的那天安排一节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校内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2)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9:50-10:20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10分钟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3)体育教师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保障学生每天校外活动1小时。
(六)创新体育特色课。
开设足球.篮球.羽毛球.花样跳绳等体育特色技能课,指导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
五、工作举措
(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要求体育教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每学期让每位学生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要开设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质体健康。体育教研组要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要求体育教师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每学期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类体育赛事和运
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体育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健康。形成校内竞赛体质“校内竞赛一校级联赛一选拔性竞赛”逐层提高。体育教研组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适时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三)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 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专项运动技能可根据各地各校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教学中开展,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建体育项目社团,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训练。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运动会或亲子会,传统学校或特色学校必须组织一次单项传统或特色项目的体育竞赛。
(四)构建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大手拉小手”心理健康专题辅导活动。
(五)课堂教学管理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教育教学指导进行体育授课,严格执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区统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体育教学的普及型,尽量做到体育课堂上的真正合理,平时体育教师也会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学习,相互讨论,怎样能够改善学生的体质,让学生能够尽量的去在课堂时间内做到有效的锻炼。平时课堂上学校会有不定期的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都是有区里统一下发的,让学校时时刻刻知道孩子对于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学校时刻为大连市的体育质量检测组好准备。最终让全校的孩子们真正的收益。
(六)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之间的衔接和联动,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家庭作业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七)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一评估一反馈一干预一保障”闭环体系。认真
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八)学校积极倡导“亲子体育”,采用体育作业推送形式,助推家庭一小时体育活动落地。
(九)开齐开足体育课拓展社团相结合。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开设活动课程、健康课程、社团课程,让学生多项选择在体育锻炼的同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轮滑、滑板课程,三至五年级定期开展篮球、足球联赛,以赛促练。确保任何教师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各类活动课程。
(十)学校教研部门定期进行集中体育备课和集体研学,每学期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六、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XX市教育局关于“五项管理”具体工作要求,强化体质管理工作措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全体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七、加强体质管理审核与监管
(二)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家校沟通作用,并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会、班级群等形式,使“五项管理”工作家长知晓学生熟记,让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并广泛支持,使家长尽到监护责任,不给孩子布置额外家庭作业,督促孩子按时休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监督孩子不阅读有害读物,不看不健康的影视片,不玩有害游戏,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五项管理”的规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三)严格管理,失职问责。
全体教师要增强责任心,严守纪律,规范行为,凡因工作不力致使学生出现问题者,对责任人严肃问责。
(四)保障机制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