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课两首古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运用“五步品诗法”抓重点诗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本课两首古诗。
2.运用“五步品诗法”抓重点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一)复习导入
1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宿新市徐公店》,谁能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回顾“五步品诗法”。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感受到了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走进范成大和辛弃疾向我们展示的充满自然美的田园生活。首先我们一起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二)读诗题,解题意
(1)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①指名读诗题,了解题意。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②生齐读诗题。
(2)简介诗人
(三)初读正音,了解景物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检查课文预习。
2
①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②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③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3)指导读出节奏。
①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②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③师生合作朗读。
二、品读重点,随文得法
(一)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分组学习古诗,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1.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2.指名交流。
3
(1)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理解“菜花稀”。
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二)想像画面,朗读古诗
1.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指名读)
2.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4
(1)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引导想象:联系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③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④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3)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4)师生合作朗读。
①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5
(5)创编故事: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小结: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
(6)指导背诵。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请同学们运用“五步品诗法”在小组内自学《清平乐·村居》。
2.全班交流
(1)读诗题,解题意
①《清平乐·村居》“乐”读“yuè”。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②简介作者。
(2)初读正音,了解景物
①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②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6
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③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
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
(3)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翁媪:老翁和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4)想像画面,朗读古诗
1.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诗中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
①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7
②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
①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②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③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
①他们美在何处?理解“相媚好”。
(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②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③创编故事: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生练习写片段)
④交流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8
⑤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乡村恬美、秀丽,诗中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传递给世人,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另外三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运用“五步品诗法”,自主阅读:
(1)认真读一读,说说每首诗词讲了什么?
(2)找出最能体现乐趣的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
出示最能体现乐趣的句子:
①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我仿佛看到了整个村子开满了数不清的桃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到处繁花似锦。农民们聚在一起,打着鼓,唱着歌,村民们聚在一起,打着鼓,唱着歌,过清明时的场景。)
②蜻蜓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未解围。
(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蜻蜓、蜜蜂被蜘蛛网所挡而无法自由飞行的画面。)
③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9
(我仿佛听到了竹篙碰碎薄冰非常清脆的声音。)
④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清平乐·村居》
景美 人忙
(热爱 赞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