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化学1-4单元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 第二单元 运动的水分子 1、
水的三态变化: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与排列方式,不变的是分子的质量、体积和数目。 2、
分子的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二、 自然界中的水
1、 2、 3、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未处理的水→大颗粒杂质,加入(明矾 )沉降→小颗粒杂质,通过(过滤 )除去不溶性杂质,→颜色和异味,通过(活性炭 ),利用其具有的( 吸附 )作用除去,还有细菌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可通过( 蒸馏)操作除去,可得到几乎纯净的水。
4、
如何判断软水与硬水?现象怎样?生活中如何把硬水软化? 用肥皂水来区分软水和硬水,泡沫多的为软水,泡沫少的为硬水,或者浮渣多的为硬水,浮渣少的为软水;生活中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把硬水软化
5、
自来水厂净水流程:( 沉降 )、(过滤 )、( 杀菌消毒 )可通入氯气,属于化学变化。
6、
过滤操作: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
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过滤完后水依然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滤液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仪器不干净
7、
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如:过氧化氢溶液 海水 空气 自然界中的水等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如:蒸馏水 冰水混合物 过氧化氢
二氧化碳 液氧 液氮 高锰酸钾等
三、 水分子的变化
1、
水的分解实验探究的是水的组成,通的是直流电,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
2、
接通直流电:
(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都有气泡产生,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少,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产生的气体多,两种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说明这种气体是氢气。 (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氧气。
简单记忆:负氢二,正氧一(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 V氢气:V氧气 =2:1)
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通电 3、文字表达式:
水 → 氢气 +氧气
问题讨论:由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哪些推论? ①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②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
③ 一个水分子是有两个氢原子 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④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可见,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被破坏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
分解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判断依据:1、是化学反应 2、符合“一变多”的特点
水 → 氢气 +氧气
4、
水的合成
氢气的燃烧:氢气在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否则,如果氢气不纯就会
发生爆炸。
通电 氢气的燃烧现象:
(1).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2).(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文字表达式:
点燃 氢气 +氧气 → 水 (化合反应)
结论:水是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5、
化合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判断依据:1、是化学反应 2、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6、 7、
氢气具有无污染、热值高、来源广等优点
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挥发性 溶解性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化学性质:可燃性 助燃性 毒性 酸性 碱性 稳定性 氧化性 还原性
第三单元 原子的构成
第二节 元素
一、元素的定义: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由此我们得出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说明: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可以不同)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总称: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 而原子是个微观概念
3、同一类原子(包括离子)
如铁原子和铁的离子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 改变 ,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不变。
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表示个数。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原子:用于描述微观构成;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按质量计,地壳里氧、硅、铝、铁的含量相对较多。 记忆方法:氧硅铝,我铁了心。(养闺女,我铁了心) 1、 2、 3、 4、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四、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五、元素符号
1、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种符号就叫元素符号 用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要大写;用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简单记为: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2)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氦氖氩;固态非金属C、Si、S、P等)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例: H 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
Fe 铁元素 一个铁原子 (此外还可表示铁这种物质) 注意: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 2N:2个氮原子 nS:n个硫原子
3、“宏观”与“微观”的区别和联系
(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当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某某分子是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的”。一般“元素与组成”匹配,而“分子或原子与构成”匹配。
(2)注意物质的描述过程中:“宏观与宏观”,“微观与微观”对应。
六、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发明
1、元素周期表排序的原则是什么?
是按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2、周期:
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3、族
每一纵行叫一族,共16个族,分为:7个主族(A),7 个副族(B),1个0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第Ⅷ族 4、元素周期表的起始:
金属元素开始 非金属过渡 稀有气体结尾 5、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电子数
6、元素周期表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有几层就是第几周期),质子数(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由1到8呈周期性变化(氢氦由1-2)。
2:同一列(族)中,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第一周期外,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
一、化学式定义: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1、元素符号的含义:H N O Fe Cu a、一种元素
b、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2、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含义:Fe Cu Al C P S Si He Ne Ar 宏观:a、这种物质 b、一种元素 微观:c、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3、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含义:O2 H2 N2 CO2 宏观:a、 一种物质
b、 该物质的组成元素 微观:c、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d、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例如CO2: 宏观: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的
微观: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
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如果在化学式前面添加了数字,则化学式失去它的宏观意义,仅有微观的含义。 3H2O:表示3个水分子 3C :表示3个碳原子
Mg2+: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SO2:大2: 2个二氧化硫分子 小2:一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 MgO: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单质化学式书写:
1、原子直接构成: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如:金属单质:Fe Cu Al (不加“2”) 固态非金属单质:C P S
稀有气体单质:Ne He
2、分子构成的单质:双原子分子, (加“2”) 一般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表示其化学式 如:O2 H2 化合价的定义:
元素化合价实质上是指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他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的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常见化合价的确定:
离子化合物中,化合价数=得失电子数,得电子为负价,失电子为正价。 共价化合物中,化合价数=共用电子对数,电子对偏向为负价,偏离为正价。
元素化合价的规律:
1.在化合物中,氢元素一般为+1价,氧元素一般为 -2价 2.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正价,也有负价 3.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4.化合价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的依据:
任何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单质化学式的读法:
a、有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直接读其元素符号 b、有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读为:某气 如 O2 氧气 N2 氮气 H2 氢气 化合物的化学式读法 :
a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后向前读作某化某 比如:NaCl 氯化钠 Fe2O3 三氧化二铁 b 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作:某酸某 氢氧化某 某化铵)
用原子团 如:CuSO4 NaOH NH4Cl 记忆为:先写后读,后写先读
一、 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之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又叫化学式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分子的相对质量,也是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单位是 1,省略不写
例如: O2相对分子质量=16×2=32 即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解:硫酸铜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 32 + 16× 4 + 5 × (1× 2 +16)= 250
二、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
三、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它的原子个数)之比
1、二氧化碳(CO2)
解: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 x 2)= 3 ︰8 2、葡萄糖 (C6H12O6)
解:葡萄糖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x 6) ︰(1 x 12 )︰(16 x 6) =6︰1 ︰8
四、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例:求铵(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NH4NO3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4×2/(14×2+4+16×3)×100%=35% 答: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5%。
五、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例 (1) 30克CaCO3 中含氧元素质量多少?
(2) 多少克CaCO3中含碳元素24克?
解:(1):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40+12+16×3=100
Ca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6×3)/100×100%=48% CaCO3中氧元素的质量=30g×48%=14.4g (2): 设质量为X的CaCO3中含碳元素24克
X ×12/100×100%=24g
X=200g
答:30克CaCO3 中含氧元素质量为14.4g
200g CaCO3中含碳元素24克
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反应原理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锰MnO2水+ 氧气H2O + O2
催化剂一个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两个不变:本身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有关催化剂的注意问题1、改变=加快(或减慢)❖2、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只是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肯能发生改变)❖3、一种催化剂并非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4、某些化学反应并非只有唯一的催化剂❖5、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由反应物的质量决定❖6、催化剂没有作为反应物被消耗掉,但并不意味着催化剂一定不参加反应。它在反应的某一个阶段中被消耗,然后在整个反应结束之前又重新产生❖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气体。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收集的气体较纯净收集的气体较干燥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通常情况下,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气体的密度1.293g/L;氧气不易溶于水。气体的溶解性收集方法装置图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排水法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开始收集、气泡从瓶口逸出时,开明已收集满导管伸到集气瓶底以便于气体的排出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
导管伸到集气瓶底以便于气体的排出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反应原理:H2O2MnO2H2O + O2①②③④固体反应加热型固液反应不加热型
或
氧气的检验⑴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气体是氧气⑵验满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排水法:集满时可以看到瓶口有气泡冒出,证明已收集满返回组装仪器检查气密性加入药品:先加固,再加液收集气体验满氧气的检验友情提示: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尽量小心!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KMnO4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2MnO4 MnO2O2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铁夹夹持试管中上部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粉末进入导管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导管稍露胶塞,便于气体排出导管放在集气瓶口用外焰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3、实验步骤:第一步: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仪器,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入盛水的烧杯里,再用两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第二步: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并把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在导管口塞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为什么在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第三步: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口向下倾斜;第四步: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时先要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第五步: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把集气瓶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等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为什么?)否则氧气中混有空气而不纯。判断集满方法: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满。
收集好的氧气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排净空气,使气体更纯)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瓶内的气体是氧气。验满方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满
第六步:离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离水槽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
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1)操作步骤谐茶音:1 、查(装置气密性)庄2 、装(装药品在试管中,塞紧单孔塞)定3 、定(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点4 、点(酒精灯加热药品)收5 、收(收集气体)6 、离(导管出水槽)利7 、熄(灭酒精灯)息
考点四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色、味、态无色、_______无味、气体_________密度溶解三态变化(降低温度)性不易_____比空气大___气→ 液→ 固无淡蓝淡蓝色________色_____溶于水__色
2.化学性质:实验实验现象红光不同点:在空气中,发出_____,白光在氧气中,发出_____;相同点:放热,都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只能红热不能燃烧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火星四射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_________文字表达式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红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点燃白光放出石蜡+氧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水雾生二氧化碳+水热量,集气瓶内壁出现_____,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氧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文字表达式应的物质反应现象磷发出白光,点燃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纯氧中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点燃硫+ 氧气二氧化硫【思考感悟】1.木炭、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现象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物质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需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目的是什么?提示:防止铁丝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气体的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