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叨叨游戏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02年第4期外语研究2002.№4总第74期ForeignLanguagesResearchSerial№74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付永钢(暨南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519070)摘要:交际语境由各种不同而有联系的因索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外显的因素和内化的因素。交际是交际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从而顺应外显语境因寨和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的一个动态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比较困难。以外语作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可能发生在目的语国.也可能发生在源语国,两种不同背景下的具体交际场台可分为兰种:以目的语文化为土的场合.以源语文化为主的场台、两种文化均衡型的场台。各种场合中语境顺应的方向有所不同。在第一种场合,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两方面都需顺应目的语文化;在第二种场合,语言语用一般也需顺应目的语文化,但社会语用方面应顺应源语文化;在第三种场台.社会语用的顺应可灵活处理。在所有三种情况下都必须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规则,遵守其语音、词汇及语法常规。关键词:语境;外显因素;内化因素;顺应;跨文化交际;语言语用顺应;社会语用顺应中国分类号: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12002)04—0028—051.语境、跨文化交际语境与交际是指交际的物理太背景(如目的语国各方面的总美国社会和人类学家DellHymes在谈到交体情况)、交际发生的时问、地点、场合、语言、具体际语境的重要性时认为。语境在决定人们交际言的上下文,等等。内化的因素是指那些由于(本民行是否恰当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懂得正确地利族)文化的熏陶和个人的经历已经深埋于心中的 用语境的人在交际中往往能取得成功(1974)。在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理、行为准则和规范、文化对语境的研究中,他提出了SPEAKING理论。将修养、个人体验,等等。内化因素存在于人的心语境的因素分为类,它们是:行为情景(situ—中,是长期生活的积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外ation)、参与者(participants)、目的(ends)、行为序显因素一般都可见可闻,往往是临时形成的,具有列(sequence)、风格(key)、工具(instrumemali.可变性。从学者们的理论中可以悟出的第二个共ties)、规范(norms)、体裁(genre)。在对这些因素同点是: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种语境因素相互的详细分析中,他十分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和影响使交际得以进行;如果交际双方内化相互问的作用(1972b)。比利时语用学专家Jef因素之问、内化因素和外显因素之间均相互协调,Versehueren在他最近出版的新著中指出:语境包则交际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中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thementalworld)、社交国学生与中国老师在教师办公室就学生的学习情世界(thesocialworld)、物理世界(thephysical况进行讨论。这时的外显因素有中国的大背景、world)以及语言语境(2000:75—103)。我国学者办公室以及房问中所有的东西、谈话的时间及性贾玉新教授把语境分为“宽泛的交际环境”和“具质、使用的语言、前后说过的话,等等;内化因素有体的交际环境”(1998:55—186)。另一位中国学师生双方各自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理、行为者斐文将语境划分为“大语境”和“小语境”(2000:准则和规范、文化修养、个人体检,等等。由于老13)。两位中国学者也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语境师和学生都来自同一文化,他们的许多内化因素因素之间的关系及语境对交际的制约功能。比较相似或接近.如价值观念、民族心理、行为准虽然学者们对交际语境所包含因素的具体分则和规范等;而且双方都处于本民族的大小环境类因其研究角度的不同有所差别,但我们从中可中,所以交际双方都比较容易对自已的言行进行以体会出两个共同点:一是语境因素都可以分为调节而适应对方和环境。这是同族人之间的交际“外显的”和“内化的”两个方面。外显的因素主要比较容易的主要原因。这相当于Verschueren所·28·万 方数据说的“语境顺应”(contextualadaptability)。他给这~概念下的定义是:“(语境)顺应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的因素中灵活地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要求。”(2000:61)这里需要添加一句,不但语言的选择是这样,非语言行为的使用和交际方式的确定也是如此。根据Martin等学者提出的“行为变通能力”(behaviorflexibility),“交际者必须在不同交际场合和情景中做到不拘一格,灵活机动,圆滑变通,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贾玉新1998:477)。这即是对语境因素的顺应。与一般交际一样,跨文化交际语境也是由外显和内化因素构成的,不过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由于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各自的内化因素往往差别很大,价值观念、民族心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等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和具体场合的多样性,语境的外显因素也比较复杂。这样,交际双方要让自己的内化语境因素与对方的内化语境因素以及各种不同场合的外显语境因素协调一致就会有更大 的难度。这是跨文化交际比同族人之间的交际更加困难的原因。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西方人对个人私事十分敏感,刚见面不久就与他们聊这方面的情况,常常吃对方的“闭门羹”。又如,有的外国人到中国人的家里作客时,由于本文化的“惯性”或不了解中国文化,对女主人外貌的赞美往往会“脱口而出”,有的还会跷着二郎腿与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主人谈话;前者会让中国东道主十分尴尬。而后者则会给主人以极不礼貌的印象。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适时地顺应主导文化的语境而造成的。2.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语境分析跨文化交际可能发生在目的语国、源语国和第三国的大背景下。而本文主要探讨在前两种背景下以目的语作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语境的特点。目的语国和源语国跨文化交际的场合多种多样,很难详细分类,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种:1.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合;2.以源语文化为主的场合;3.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均衡型的场合。我们这样分类的依据是“社会角色”理论。在汉英文化中,虽然主人和客人所扮演的角色在许多细万 方数据节方面有所不同,但有一个总的原则却是一致的,即“客随主便”或“人乡随俗”。当中国人去外国人的家、办公室或使领馆,中国人就是客人,原则上就应顺应目的语文化,因此目的语文化处于主导地位。中国人到外国的一般公共场所,虽然没有具体的“主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抽象的“主人”,这就是目的语国或他们此时遇到的所有目的语国人。因此目的语文化也处于主导地位。同理,外国人到中国人的上述地方或中国的一般公共场所,中国文化就处于主导地位。在中外人员混合型办公室、中国或外籍教师的课堂、中西餐馆,主客因素不明显,因此文化因素无主次之分。比如,在中国教师开设于目的语国的课堂上,中国教师虽然是课堂的“主人”,但学生却是目的语国的“主人”,而且大多数物理和社会环境都是目的语文化的.所以很难分出文化因素的主次。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示将上述分类展示出来,并在每一类后面举出数例:(见下页)从图示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存在着以目的语文化为主、以中国文化为主和中外文化均衡型的跨文化交际场合。但是,场合的性质有一样的,也有相互对应的。一样的有家里、办公室、中外人员混台型办公室、餐馆等,这时两种背景中语境因素的主导方向没有改变;相互对应的有使领馆、课堂、一般公共场所等,这种情况下两种背景中语境因素的主导方向发生了变化。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合,目的语文化的外显和内化语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为不但交际发生地的场景、布置是外国式的.交际场合的有关安排、出现的情景和氛围都是外国式的。然而,在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场合,情形刚刚相反。在中外文化均衡型的场合,上面提到的场景、布置、安排、情景和氛围具有两种文化的共同特点,而且分量基本相当,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显然,国内外的跨文化交际语境是多种多样的,而语境的不同意味着交际者言行顺应的具体形式不一样,某些方面需要各种语境中的交际者都顺应目的语文化;而其他一些方面有时需要顺应不同的文化,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交际场合中哪种文化的外显和内化语境因素起着主导作用。29·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台一一一室人人公的的共家办场里公所一一一国外(目的语国)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场合一一人人驻的的外家办使里公领室馆办公室员师混的合课型堂人教馆一中外文化均衡型场合一一一一一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场合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语境室人人公的的共家办场里公所国国般~一中中一一~广外国人的家里国内(源语国) 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合E算茎会霎袭竺喜一一4Z公室中外文化均衡型场合员师混的合课型堂人教馆中外西~外籍餐~一一3.跨文化交际顺应的语用分析使用某一语言交际,就应遵守这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即语言规则。具体来说。我们说外语时,就应按照外语的语音正确发音,遵守其读音规则,决不能随心所欲,怪腔怪调;应正确理解和使用外语的词语,不能用错或张冠李戴;应根据外语的语法组词成句,不能颠三倒四或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保证跨文化交际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交际的双方都应按交际语言的要求去做,语境的变化也不应影响对语言基本规则的遵守(修辞方面的变化除外)。既然我们在这里把交际语言为目的语,而遵守目的语的规则又是无条件的,那它就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常量”。对其他语境因素的讨论有必要借用语用学中“语言语用”(pragmalinguistic)和“社·30·会语用”(so,lopragmatic)这一对概念。这两个概念是J.Thomas在讨论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时提出的(AppliedLinguistics,1983:4(2):91—109)。Thomas认为,如果外语学习者将自己母语中的说法译迸目的语,但是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而投有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欲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语言语用失误(pragraalinguistiefailure);如果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交际规范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就是社会语用失误(80eio.pragmaticfailure)。在这一对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将对语境因素(除语言规则以外)的顺应分为“语言语用顺应”和“社会语用顺应”。前者是指在语言语用方面尽量按照某一文化的惯例去说话,后者是指在社会语用方面尽力不违反某一文化的社会言行规范,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和文万方数据 化习俗。下面我们以英语为例先讨论语言语用顺应的问题。就超切分语音成分(suprasegmentalele.merits)丽言,汉语中一般疑问旬与英语相比句尾投有明显的升调,如果把汉语的这一特征迁移进英语,将作为问句的Youwilldoit?读成降调,听起来就不是询问而像命令,很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不快。对句重音、节奏、连音等英语超切分语音成分的误用也会导致类似的问题。在词汇方面,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上/下星期三”、“哥哥/妹妹”、“老张/小李”这些意思时,常常出现语言语用失误.造成英语人士的误解。这类问题包括对下列词语的误用:颜色词、称谓词、谦敬词、委婉语、成语等。在语法方面,常常出现的失误有回答英语的问题用错yes和no、弄错句子的功能等。Thomas认为,这类问题与其说是语用问题,不如说是语言问题,因为出现这些失误,不是因为当事人不懂或不了解什么是目的语文化中恰当的言行,而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知识本身有限(出处同上)。换句话说,这种失误主要还是个语言问题, 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给语言的理解带来困难,形成交际障碍;因此,我们用外语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交际时,在各种文化背景和场合下都应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语言语用规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基本上也是一个“常量”。现在来讨论社会语用的顺应问题。当下面这些问题出现在同英语人士进行的交际中时,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社会语用失误:中国人与英语人士初次见面分手时无话可说或话语不对;问候英语人士时谈话过长、内容过细;在自己家招待英语人士时给他们过多的关注,用中国人的方式劝吃劝喝;谈论不该谈论的话题,如隐私等;不使用英语而用中国式的非语言行为;等等。另外,不一定涉及言语的交际规范和习俗的“误用”或对对方交际规范和习俗的“误解”,也可归入此列,因为它们也是由于对文化的“无知”或“误会”引起的,如不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认为西方人难以深交。等等。根据我们在上一节中所提到的、中英文化公认的主客角色的关系和“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原则.上述现象是否真的算“失误”耍依具体的场合和文化背景而定。也就是说。只有具体的场合和文化背景才有判断这类现象正误的“决定万 方数据权”。正如NessaWolfson所说:“(大多数社会语言规范的实施)通常主要是由言谈发生和具有社会身份的交际者相互面对的场合决定的。”(1989:19)如果上述情况发生在以目的语(英语)文化为主的场合,它们通常都应被看作是失误,因为这时交际主要需顺应目的语文化的外显和内化语境因索。例如,在谈到英语人士在自己的家中款待中国客人的情景时,何自然教授给我们提出了如下忠告:“我们不应该受汉语文化的影响,使用一些不置可否的客套话,而要使用操英语本族人惯用的直言不讳、毫不含糊的语言,或者接受,或者拒绝。”(1998:7)这就是说,在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英语人士家里,我们的社会语用言行需顺应此语境中的英语文化因素。如果同样的现象发生在以源语(汉语)文化为主的场合,由于此时源语文化的外显和内化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应顺应源语文化,因此这些现象原则上都不应算失误。比如,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与英语人士初次见面,分手时如无话可说或按中国的方式说了Let’skeepintouch而没有说It’snicemeetingyou,应该被视为正常现象,英语人士不用见怪。又如。中国人在中国的医院里遇见英语人士打招呼后多问候了几句也属正常,交际双方事后都没有必要感到懊恼。再如,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里以中国文化的习惯对外国客人表示关心、劝吃劝喝也是很自然的,中国人应坦然行事,外国人应顺其自然。实际上,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情况大都如此。这方面胡文仲教授举过不少例子。他提到,一些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与中国人打过交道的人告诫将去中国做生意的西方人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咄咄逼人”;“没有关系和联系,在重要的地方没有帮得上忙的朋友和同盟者,一个外国公司不大可能在中国取得全面的商业上的成功”(1999:159—162)。这就是说,西方人在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地方同中国人打交道,在社会语用方面应该尽量顺应中国文化的各种外显和内化因素,这样做才自然,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不过,由于隐私、禁忌等方面属于比较敏感的东西,容易引起反感,因此涉及到这类问题时中国人应谨慎一些。如果所列情况发生在目的语和源语文化均衡型的场合,这时,两种文化的语境因素处于平衡状·31·态,因此社会语用方面的顺应无需偏向任何一方,可灵活处理,相互照应,某些时候以中国文化的方式交际,某些时候以英语文化的规范行事。比如中国学生上外籍教师的课时,对老师Goodmorn.ing/afternoon的问候语作出相应的回答(中国式),不怕出错,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英语式),回答问题时不站起来(英语式),帮老师擦黑板(中国式),敢于同老师辩论(英语式),等等。这并不是我们别出心裁,故意把跨文化交际搞得很复杂,而是因为这种语境均衡式的场合所包含的外显和内化因素将我们的交际方式定格于此。只有这样,交际双方才会感到交际过程自然、顺畅。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一下,在国内外都有可能出现的场合所包含的语境因素严格说来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太背景不一样,即一个在国内(源语国),一个在国外(目的语国)。这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如果交际发生在中国的中外文化均衡型的场合,交际双方对语境的顺应可能会稍稍偏向中国文 化;如果是在外国,又可能稍稍偏向目的语文化。总的说来,社会语用规则是跨文化交际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变量”。4.结论同一般语境一样,跨文化交际语境包括外显和内化两大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交际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顺应着语境的外显和内化因素,顺应的总体方向依具体情况而定。以目的语为交际语的跨文化交际可以分为以目的语文化为主的场合、以源语文化为主的场合和两种文化均衡型的场合。第一种情况要求交际参与者在语言语用和社会浯用两个方面都全面顺应目的语文化;第二种情况一般也应在语言语用方面顺应目的语文·32·万 方数据化,但在社会语用方面顺应的方向应偏向源语文化;在第三种情况下,语言语用方面同样要顺应目的语文化,但社会语用的顺应可灵活处理,以保证交际的顺畅为原则。在所有三种情况下,所有参与交际的人都需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参考文献:[1]Fasold,Ralph.ThesociolinguisticsofLanguage[M].Be.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rmResearchPress,2000.[2]Scol/on,Ron&S∞llon。StmarmeW.InterculturalCommunicaticm:AE如ourseApproach[M].Beljing:ForeignLarl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3]Vemcheuren,Jef.UnderstandingPragmatics[M】.13eijing:ForeignL8219uageTeac描ngandResearchPress.2000.【4]Wolfson.N日.Perspectives:囟cidinguisticsandTESOL[M].Cambridge:NewbmyHousePublish—ers,1989.【5]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fM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簿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收稿日期:2001—09—30作者简介:付永钢(1958一).男.四JII绵阳市人。英语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付永钢

暨南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519070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2(4)21次

1.申小龙 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 20002.彭增安 语用·修辞·文化 19983.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1998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 19995.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86.裴文 现代英语语境学 20007.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1999

8.Wolfson Nessa 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 199.Verscheuren Jer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2000

10.Scollon Ron;Scollon Suzanne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200011.Fasold,Ralph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2000

1.刘晓玲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冲突及解决策略[期刊论文]-内江科技 2010(5)

2.宋振芹 中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3.穆莹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育[期刊论文]-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5)

4.何春燕 言语行为的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5.陈雯雯 跨文化交际中语境的顺应[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17)

6.崔鹏.郭雪梅 An Analysis of the obstacl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9(9)7.代礼胜 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期刊论文]-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5)

8.唐日静 语境及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建[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9.海源.唐德根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语境[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10.王欣 文化语境顺应对言语交际的阐释力[期刊论文]-外语学刊 2008(4)

11.彭世勇 跨文化敏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12.王海燕 情景语境理论与民族地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2)13.唐德根.刘靖 文化语境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特殊会话含意推断[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6(6)14.孙晓红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期刊论文]-保山师专学报 2006(4)

15.刘晶.唐德根 关联-顺应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会话含义的推断[期刊论文]-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6.唐德根.刘晶 关联-顺应模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期刊论文]-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1)17.付永钢 儒家中道思想与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北方论丛 2005(3)

18.李梅珍子 从“补缺假说”看跨文化语用失误[学位论文]硕士 200519.陈小仙 篇章翻译中的语境分析——以散文翻译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0.龙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问题[期刊论文]-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1.王绍洪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课堂教学[期刊论文]-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yyj200204007.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net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