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学常识
题号 4 6 7 9/1 9/2 9/3 9/4 课题 草 枣核 最后一课 春望 泊秦淮 作者 萧乾 都德 杜甫 杜牧 朝 文学地位 作家 小说家 代表作 《七根火柴》 《梦之谷》 《小东西》 其他 选自《人民文学》1977 选自《美国点滴》 王愿坚 现 法
现 作家、翻译家、作者 唐 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春天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已被安史叛军攻占。 唐 诗人 《樊川文集》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陆游68岁,闲居故乡山阴农村。 宋 字务观,号放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大臣、文学家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元军南侵,文天祥坚持抵抗,后兵败被俘,囚于大都,不屈而死。 10 11 13 14 15 晏子使楚 晏子,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背影 人琴俱亡 我的母亲 父母的心 朱自清 现 刘义庆 南 宋国文学家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全民抗战》、《生活》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选自《经历》 邹韬奋 现 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 川端康成 日 小说家 《伊豆的舞选自《川端康成作品女》、《雪国》、集》,作者获1968年诺《千只鹤》 贝尔文学奖 二、 四字词语
1、 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2、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3、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4、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5、 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6、 围追堵截:包围、追击、堵断、拦截。 7、 花天酒地:形容沉湎于酒色之中。
8、 万籁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9、 掐指一算: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10.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11.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12.据理力争:根据道理竭力争辩,尽力维护某种观点或利益。 13.无言以对:无话可说。 14.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15.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6.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17.一股脑儿:通通。
18.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
19.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20.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 21.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2.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23.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24.娓娓动听:健谈而且感人。
25.热泪盈眶:因同情而流出的泪水充满眼睛。 26.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7.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 28.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
29.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 30.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31.无精打采:比喻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32.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33.如数奉还:按照原数还给人家。
三、课内阅读
最后一课
1. 体裁: 答:小说。
2. 主题:
答:表达了作者在国土沦亡时对敌人的愤恨,对国家、对民族语言的热爱。
3. 情节?分别是第几自然段? 答:开端(1-6):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
发展(7-23):小弗郎士上课前和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的见闻和心理。 高潮(24-28):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将结束时的见闻和心理。 结局(29):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刻结束时的见闻。
4. 主要内容:
答:本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
5. 写法:
答:1、线索: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想是文章线索。小弗郎士是线索人物,韩麦尔是主要人物。
2、韩麦尔平时上课的样子和最后一课时做对比。 3、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给文章作铺垫。 4、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
6. “最后一堂法语课”,使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能把变化的原
因说说么?
答:1、被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所感染。
2、被韩麦尔先生爱国思想所教育。 3、被韩麦尔先生爱国行为所影响。 7.(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他们正在专心地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怎样理解? 答:上课的孩子非常专心,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变得爱国。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怎样理解?
答:小弗郎士受韩麦尔先生的教导,理解了韩麦尔的心理。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怎样理解? 答: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封锁,使法国人任人宰割。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能使人重获自由。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的思想纽带,它使人不忘祖国。它能使人团结、斗争,争取民族。 (4)“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怎么理解? 答:看出韩麦尔先生倾注了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5)“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想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 答:因为韩麦尔面对国土沦丧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些动作饱含了韩麦尔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包含了他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用这样的动作描写结尾,表达的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震撼力。
8.(1)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衬托了小弗郎士的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文中描写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背影
1. 体裁: 答:叙事散文
2. 主要内容:
答:本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尤其是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3. 中心:
答: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挚感情,也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怀念和爱。
4. 写法:
答:1、用截取法选材:选择闪光的瞬间、情景、片段、一幕。
2、结构完整:点出背影(首段)
描写买橘子时离开时
点出背影(尾段) 3、环境描写:家境祖母、父亲狼藉
作用:①交待了背景;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4、作者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议论和抒情。
5. 课文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答:四次。第一次:开头点出背影;第二次:买橘子描写背影;第三次:离开时描写背影;第四次:结尾浮现背影。
6. 作者多少次流下眼泪,分别是什么心情?
答:四次。第一次:难过的泪;第二次:感动的泪;第三次:惜别的泪;第四次:伤心的泪
7. 父亲为作者送行都做了哪几件事?能体会出父亲对儿子怎样的感情?
答:5件事。看行李、请脚夫、讲价钱、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8. 作者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答: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9.“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儿子怎样的感情? 答:自责,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不能理解的追悔。
10.文中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作者看到父亲爬上那边月台,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答:两手攀、两脚缩、身子微倾。作者很感动,同时也很心疼父亲,看出作者对父亲的爱。
11.父亲买橘十分艰难,但父亲的表现却是“心里很轻松似的”,你怎样理解父亲此时的心情?
答:这种轻松的心情是一种爱心,道出了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全都置之度外了。
我的母亲
1. 体裁: 答:散文
2. 主要内容:
答: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
3. 中心:
答:表达了母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表达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和思考:被压抑和埋没。
4. 写法:
答:①截取法:截取人物典型经历
②记叙描写中穿插议论
5. 本文共写了四个片段,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片段:母亲背“我”观灯
第二片段:母亲爱看小说 第三片段:母亲望“我”上进 第四片段:母亲做针线活
6. “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一句中“清算”是什么意思?说说作者为什么用“清算”这个
词。 答:“清算”的意思一是彻底地计算,二是列举出全部的错误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文中的“清算”两个意思都有。这个词表现了父亲对子女学业上要求的严格和态度的严厉。
7. 母亲见“我”背书时遭严厉的父亲打,“泪如泉涌地哭”,却还要说“打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复杂的感情吗? 答:“泪如泉涌”是说母亲舍不得儿子被打,而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