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优势
·张建平
摘要: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条件下,区域金融优势利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提出在客观认知不平衡条件下,区域金融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其作用机制至关重要。有效利用政鲤性金融优势,是经济与金融双重不平衡情况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金融 金融发展 不平衡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超乎人们的想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如果汇率变化没有异常状况出现,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经济总体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越来越严重,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差距在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扩大。20世纪末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增长速度提高,但是总体来看,差距仍然存在,且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毋庸置疑,形成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态势是中国经济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大课题。 一、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及其根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人们通常将这种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形成的区域间差异归结于资源禀赋条
件、区位优势与立地条件、文化与教育发展及以之为基础的技术条件等方面。鉴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影响不可或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与差异化发展的关系也不能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很多,限于篇幅,本文只用最直接的收入指标等加以说明。如表1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不仅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并且三地区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东部地区差距更大,其中西部地区仅有东部的44呖,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5%。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报,2009年东部地区的三次产业比重(o/o)为:6.6、49.6、43.8,同三次亮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则为:36.6、53.9、57.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十分显著。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计算。 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存的另一个区域差异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体系及金融机构创新能力、资本市场发展方面的差异。东部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体系也不断得以完善。与其他区域相比,东部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并存的多元化金融格局。2009年末,东部地区的银行业机构数占全国的39%,从业人员占全国银行业从业总数44绳,资产总额为全国银行资产总额(78.8万亿元)的61呖。尽管外资银行入驻的区域
扩大到全国25个省(区、市),总资产为1.5万亿元,其中95%集中在东部。与东部地区相比,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金融体系结构相对单一,国有商业银行独大的局面尚无根本改变。资本市场发展更是处滞后状态,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主体单一,效率低下。2009年,66%的证券公司总部在东部(见表2)西部地区拥有18家证券公司,仅占全国总数的17%。保险业的集中度则更高,82.5%的保险公司总部在东部地区。2009年末,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结构东中西、东北的构成为59.6、16.1、17.7、6.6。当年A股筹集资金额的同区域构成比为:75.4、11.6、12.3、0.7。同H股筹资额的区域构成比为:73.1、5.1、20.9、0.9。而2009年国内债券筹资额中东部所占的比重更是高达79.9觅。①两家证券交易所也设在东部,大量西部地区资金涌向沿海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的短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与东部地区相比,而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尚未形成,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垄断与封闭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效率和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 表2 2009年各地区金融机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分析小组【2009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东中西部金融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存在的根源。但也有人认为高度统一的货币是东中西部金融差异形成的
主要原因。虽然不能把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都归结于统一的货币,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下,缺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区域性金融,肯定是金融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统一货币与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③中得到理解。另外,在制度与影响方面,东部经济快速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客观上为国家进行金融改革提供了先行试验的区域选择判断依据。④可见,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具有相互作用、、复杂的关系。
二、双重不平衡格局下的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
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在相互作用、影响下日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一方面,金融深化的发展,虚拟经济迅猛膨胀,金融的功能与定位已发生深刻变化,金融经济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的经济主体成分,传统意义的金融正在蜕变。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经济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异化与暴走的衍生工具的泛滥显然需要遏制。因此,就我国而言,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经济与金融基本关系依然可以被描述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服务、影响与促进作用。即使经济发展同时影响金融发展,但金融服务经济仍然是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关系的主要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早期可能起源于资源禀赋、区位立地条件等一般因素。如果考虑资本积累在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即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作用的话,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影响就是转型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换言之,虽然区域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与经济发展差距有关,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会严重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与金融双军不平衡格局,即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如果不改变,恶性循环就会持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打破这种循环,能够改变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拓宽这些地区通过金融体系筹集和利用社会化资本的渠道,提高资本形成的能力与规模。现阶段,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并存,谋求金融服务水平与功能均等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在双重不平衡存在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即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金融服务功能增强,积累能力提高。这就需要对双重不平衡条件下的区域金融优势进行分析,只有客观认知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条件下不同区域的金融优势,并合理利用,才有可能打破现有循环,找到实现协调发展的可能途径。
三,不平衡条件下区域金融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多年来,东西部经济社会,包括金融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离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举措的实施也为东北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东部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在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二重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金融服务
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金融成长良性互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缓解乃至消除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双重不平衡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客观认知不平衡条件下区域金融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其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东部与中西部包括东北地区间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虽然表现在机构数量、主体类型与构成、融资渠道与规模、从业规模与结构等方面,也可以用金融深化程度进行解释。但由于本质区别产生并逐步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推进、市场制度逐步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东部作为经济改革的先行区域,市场化的进程明显领先于其他区域。因此,东部地区金融优势实际是市场化优势、开放性优势。具体表现为,较为健全的金融,包括金融法律体系、金融监督与风险防范机制、竞争机制;金融机构大量聚集、强大的资金供给和相对充足的金融人才;相对高效的金融效率。在全球化进程加快,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东部地区市场化与开放性优势将会在国际化程度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扩大。
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均滞后于东部地区。尽管有市场化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多元竞争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但区域金融仍然有其优势,即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一些金融支持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优惠,开始主要针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L生产,以后逐步扩大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如工作会议与工作会议均有
相关金融优惠公布,加大金融信贷扶持力度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金融支持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性金融的发展、演变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尽管没有一致的评价,但开发性金融成功的经验早就屡见不鲜,如韩国、日本等①。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与协调区域、城乡、工农业间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市场化进程,同时也必须有效利用扶持来促进与引导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欠发达区域的建设与发展。然而,西部、包括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性金融优势,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持基础与机制保障体系。不用说金融运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连本身也只是以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形态表现,金融扶持、作用的领域相对狭窄,不具有平衡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如何有效利用性金融优势,是经济与金融双重不平衡情况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分析小组:《2009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武胜利.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几个问题[J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张绍基 我国经济金融非均衡与金融深化[J」.武汉金融,2000 (8).
【[4』谢丽霜,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德勇,k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L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性金融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