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十年代文学繁盛现象的一些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赵霞 20090477
八十年代是迄今为止文学最为繁盛的年代,居于社会中心、与政治紧密相连、任何微小的变化都极易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文学终于获得了其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影响力。回顾历史人们大都满怀无限深情赞颂八十年代的文学热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个独特的年代呢?
一、 八十年代文学高度繁荣的非常态性及其成因
陈思和曾经用“常态”与“先锋”来为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命名,而八十年代文学热潮正是当代文学中的非常态阶段。
(一)文学主动靠拢政治形成的文学政治蜜月期。这里面包涵两个非常态的文学特征。
1、“文学政治蜜月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具有高度融合性。文学表现的正是政治意图传达的,政治所规划的正是文学想要改变的。两者意图同一,密切合作。其主要成因有:
2、文学向政治的主动靠拢。自左翼文学出现以来,始终重文学的功用性,致力于改造文学为其所用,形成改造趋势与抗拒暗流相互焦灼的状态。而这一时期,文学抗拒社会实用性的一面变的极其微小,改为主动靠拢。
其形成原因有:
1、自左翼文学到以来不断强化的“重文学功用” 残余观念的影响。自左翼文学以来,文学的社会功用性就不断得到强化,经历区、十七年、至达到高潮。结束后,虽然四人帮被,同时主流意识形态开始逐渐修正长期以来错误的文学观念,但是,观念的改变是个缓慢的过程,这就造成了错误文学习惯的延滞,表现为:文学创作上,人们往往用期间得到固化的创作手法欢呼的结束;文学观念上,则紧贴社会改革的风吹草动加以表现,形成文学创作上强烈的时效性特点。
2、对压抑的反拨。十七年以来,基于政治对文学创作的不断强制诱导,文学中个体性、抒情性的创作迅速消失。尤其是十年,文学致力于图解国家意识形态要求、阶级论、高大全的理想人物等,将集体无条件的置于个人之上,使所有关心个人表现个人的意图都成为罪恶。直到结束后,长期的压抑引爆了个体表现与倾诉的狂潮。同时,广大人民则由于对十年切入骨髓的感受,可以借由阅读作品得到宣泄和安慰,而对作品做出热烈回应。
3、精英意识影响下对国家政治的自动靠拢
一方面自古以来,文人普遍怀抱匡世救国的浪漫人生梦想,这一追求不断深入文人的精神世界并成为这一群体独特的标志。近代以来,文人群体匡世救国的人生梦想升华为一种精英意识,力求对国家过去的灾难、时下的变革做出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十年的影响,一代人青春虚度,人生落空,文人自古以来的精英意识更促使作家走上价值追认之路。
(二),文学崇拜的时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文学创作者的热情追逐。八十年代,但凡有作家诗人见面会,都会引起巨大轰动。类似于今天的追星族,不过当年的盛况是今天任何一位大明星都望尘莫及的。其二、对文学创作的积极回应。每当有具有一定
独特意义的作品发表,热情的读者必定会积极参与作品的评价,给读者写信、给编辑写信。其三、对文学功能的真诚信仰。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无比真诚的相信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其形成原因有:
1、信仰更新
时期,实际上在广大群众中建立了对的,在历革灾难后,国家对一代领袖做出了功过都有的客观评价,这也意味着关于的的解体,但是期间所形成了社会结构依然存在,需要在之后寻找另一个崇拜的对象,即信仰的更新。由此,社会群众极易对能代替他们痛斥灾难、发泄胸中愤懑的知识分子形成新的崇拜,在诗歌见面会的时候,顾城被热情的人们挤到在地时仍然高呼“反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此,信仰更新导致了的新时期前期读者对文学创作者的崇拜。
2、表达方式的
新时期初期,长期被压抑的个人开口讲话,社会上形成了巨大的批判热潮和倾诉热潮,而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即媒体。受制于当时国家的经济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传播媒体,只有报刊、杂志,相对于电视媒介,纸质媒介反应较快,收到的意识形态监督相抵较弱,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重要阵地。这种表达、倾诉形式的,赋予了作家代言人的特殊身份。也赋予了作家被崇拜的可能性。
二、 八十年代文学非常态性的反思
千百年来,文学始终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权,广大民众对其了解甚少,因而也决定了文学思想上的先锋性和实践上的相对薄弱性。而精英们匡世救国的人生意义追求又决定了文学总是力图与政治对话。但是,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始终受制于经济基础,其社会功用的追求必然受到一定的阻遏。在注重文学本身与注重社会功用之间徘徊挣扎的状态正是文学的常态,无法被抛弃亦无法成为核心。但是八十年代不同,尤其是八十年代前半期,文学是整个社会的核心,参与几乎所有国家大事的讨论、吸引了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关注、不断激起讨论高潮。所有历经八十年代人,都对文学的铺天盖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学终于实现了其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影响力。
但是,我们应当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文学与政治的蜜月造成了对文学深度的严重损害。
在八十年代中,文学与政治紧密相连,力求以一己之力参与国家建设,做政治的阐释者。过于紧贴现实必然导致文学创作重时效性,缺乏冷静的思考,无法使作品进行深入的精神拷问。典型的表现就是:经典作品的缺失。当然,这里的缺失并不是指八十年代文学作品中没有经典,而是指:
1、相对于八十年代文学创作大潮中出现的浩如烟海的作品基数,真正的经典文本是实在是少之又少。
2、经典作品的质量。在已经被经典化的八十年代创作中,如果我们不考虑作品在题材突围、禁区突破等方面的意义的话,就会发现真正有深度作品凤毛麟角。
在此,对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许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文学与政治欲迎还拒的状态才是文学发展的最佳环境,过远则失去活力,过近则失去深度。
因而相对于由来已久的文学社会功用状况,八十年代初期的文学出现的高度繁荣现象是非常态的、畸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