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古典文献学
1、 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
6)电子文献
3、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
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
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
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西汉刘向整理群书时已有别集。
3)单行文献: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单行文献与别集有所不同,别集只是一位作者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即一位作者的多种作品,而单行文献可能是一位作者,也可能是几位作者,但只能是一种作品或著作。代表作《战国策》《红楼梦》
4)丛书: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刻”“类编”“合刻\"、“汇刻\"、“汇钞”、“全书”等。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丛书\"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笠泽丛书》。
现一般认为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为最早之丛书。
南宋左圭编纂《百川学海》则为大规模综合丛书之先声。
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后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等。
5)工具书:
工具书为搜集一种或多种资料,按照一定编排体例和检索方法编写的、主要供人查阅的知识型文献。
一是书目、索引。
二是字典、词典。
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和《尔雅》。关于《说文解字》最著名的注释是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三是类书、政书.
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类门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历代著名的类书有:
最早类书为三国曹丕时所编《皇览》(已佚)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
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
明代的《永乐大典》、《经济类编》;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类涵》
类书在古典文献的辑佚和校勘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政书:为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政书代表作:
最早之政书为唐刘秩的《政典》,杜佑扩充为《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与《通典》合称“三通”,为极重要之典章制度史。
清十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5、目录与目录学
目录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目录在古代有“录”、“略”、“志”、“叙录”、“解题”、“提要\"、“考”、“记\"等异名,而汉晋以后,“目录\"已成通名。
一书目录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和叙录.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兴起的西汉时期。成帝时,刘向校定群书,作《别录》,后刘歆作《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目录学的兴起
6、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1)一部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
2)书名
书名项为著录文献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成其为目录。
早期文献大多没有篇名和书名,现有篇名和书名为文献整理过程中产生或确定.书名有时反映了文献主旨或著作形式等内容.
3)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中国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4)类序:类序是中国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7、古代目录的分类沿革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1)“六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西汉·刘向)。《七略》已经散佚,班固(东汉)《汉书·艺文志》在其基础上编成,列其类目
六略(六分法)将各类典籍分门别类,条理井然,开创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之先河,确为文化学术史上的伟大创造.
2)“七分法”
魏晋南北朝:王俭的《七志》、阮孝绪《七录》。《七志》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又附道经、佛经。
萧梁阮孝绪撰《七录》,斟酌王(俭)、刘(歆),分内外二篇.内篇五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外篇二录:佛法录,仙道录。
3)“四分法”
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郑默(曹魏时期)《中经》、李充(东晋)《晋元帝四部书目》、唐初《隋书·经籍志》
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
4)经史子集四部概述(辨认四部)
1、*经部:经部著录儒家经典与后儒解经之著作,以及与学习经书有关的读物如小学之类“.十三经”有《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儒教经书初为“六经”(《乐经》消亡,实为五经),东汉时增加《孝经》、《论语》,合为“七经\"。唐代又分《礼》为《仪礼》、《周礼》、《礼记》,分《春秋》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尔雅》,共为十二经。至宋代理学家将《孟子》地位抬高,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孟子》列入“经\"的行列,“十三经”正式诞生。)
2、史部: 只收历史类书籍,专科性较强。
3、子部: 其他三部不能归属的,全都统归子部
4、集部: 主要收集诗文集和诗文评著作
8、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国家图书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西汉成帝、哀帝时期,令刘向等整理群书,最后编成《七略》,是为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当属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官簿.
2)史志目录
“史家著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现存最早确立六分法《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3)私家目录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宋代著名的私人藏书目录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尤袤《遂初堂书目》
9、目录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
2)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
3)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
10、版本的类别
1)写本:写本又称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2)刻本: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图书。
3)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源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为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4)活字本和影印本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11、纸书的装式
为了便于纸书的阅读和收藏,纸书的装帧形式先后有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1)卷轴装
初期的纸书都是卷轴装。从六朝至唐五代,纸书皆用卷轴.直到北宋,也仍有用卷轴装帧的,所谓卷轴装,就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2)旋风装
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树叶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3)梵夹装
梵夹装不是中国典籍固有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代对从印度传进来的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4)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卷轴式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照一定的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一个长方形的折页,前后用两块与折页一样大小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因古代中国佛道二教经典主要采用这种装式,所以称为经折装.
5)蝴蝶装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蝴蝶装也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稍硬)的,最后将大纸折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帧形式,从外表看很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恰似蝴蝶的两翼向两边张开,看去仿佛蝴蝶展翅,故称蝴蝶装。
6)包背装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和明代前期.包背装是对蝴蝶装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内,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
7)线装
线装书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克服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
12、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讹也称\"误”,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2)脱: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
3)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4)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顺序被弄颠倒了的现象称为倒文。纠正之则称为乙转或乙正。其中又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不同情况.
13、古典文献校勘的资料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1) 本书的异本
第一,稿本
第二,抄本
第三,拓本
第四,印本
第五,注本:对古书加以解释,旧有传、注、说、故、训、记、解、笺、章句等多种名称,我们统称为注。注通常附书以行。我们将附有注释的文献称为注本。注本是文献的异本之一,也是重要的校勘资料。
第六,选本
第七,校本
2)他书的引文
除同一文献的各种异本外,还可利用其他古书的引文进行校勘,主要有古类书引文、古书注、书抄等。
第一,古类书引文.
第二,古书注引文.其中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尤为考据家所重。
第三,书抄。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3)底本:校勘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即校勘的底本.底本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版本.
底本选择为校勘之起点。其选择标准,张之洞归纳为三:一曰旧本,二曰足本,三曰精本(善本).其余参校本的选择亦可仿此。
14、校勘的主要方法
1)对校
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名材料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优点:1.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其发现和改正的错误,均有版本上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武断、妄改原文的弊病;
2、若将所有异文汇编成校勘记,则无异于汇聚了多种版本.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即是此种著作。
缺点是:比较死板,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
2)本校
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优点:在未得到祖本的情况下也可以校勘。
缺点:有的古籍不出自一手,有的古籍可能有不同的资料来源,其内容和文字容易出现矛盾.
3)他校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但我们要对他校的资料的可靠程度作出判断。一般而言,时代越早,越接近原貌,也越可靠。还应考虑古人引书之不严的通例。
4)理校
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可以进行语言、体例、史实的校勘
当文献材料存在明显错误,而又缺乏足够资料可供比勘时,可采用推理之法加以合理改正。此外,由于古代文献所用语言往往含有特定义例,也可据此校出某些错误.
15、伪书产生的原因
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 如《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农
2)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尚书》最为典型
3)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 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名而陷害对方的
4)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 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5)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
6)好事妄为而产生的伪书
16、伪书存在的价值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1)保存古代的佚书
2)保存古代的神话
3)保存古代的制度
4)保存古代的思想
5)保存古代的科技
6)保存古代的语言
17、辑佚工作的程序
第一,准备阶段工作。
第二,辑录阶段工作。指佚文搜集过程
第三,整理阶段工作。指对佚文考究加工之过程,
第四,综结阶段工作。指辑佚成果最后编辑成书,
18、辑佚的主要资源
1)类书 类书是保存佚文最多的图书类型之一,因此倍受辑佚家之重视
2)古注 四大古注: 裴松之《三国志注》 郦道元《水经注》 李善《文选注》
刘校标 《世说新语注》(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3)史书 史著收录文献丰富
4)地志 有专志、方志、一统志等。一些未刊之文或亡佚之书,往往借地志得以保存。
5)字书 字书多引群书以训诂解说,故也是辑佚必采之书。
6)杂抄 古人杂抄颇类今读书笔记,所抄者多有后世亡佚之书,辑佚于杂抄中也颇丰。
19、句读
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人们在读书时必须对如何停顿做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人称之为“句读\".在一句话的结尾点断称为句,为便于阅读而在一句话中点分称为读。
20、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记大点)
1)不明词义:不明古汉语词汇、不明古音通假、不明典故、不明方言俗语
2)不明专有名词:不明人名、不明地名、不明官名
3)不明文献名称:系文献名称而未标书名号、非文献名称而标了书名号、两种文献名合而为一、一种文献名误分为二
4)不明引文:直接引用的话未加引号、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
5)不明语法:不明词类、不明句式、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
6)不明文体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7)不明文意
8)文献有误
21、注释的名类(给作品选择注释名类)p260
1)注: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西汉便有以注为名称的书籍。东汉则较为普遍,如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郑玄则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以后则更为普遍。
2)笺:笺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自郑玄始,其注《诗经》在《毛传》基础上加以解说补充,表明为笺。笺的体例实际为后世疏、正义的源头.
3)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大意,为的是使文章意义更为明显。汉人有《尚书》的《欧阳章句》、大小《夏侯章句》等,赵岐有《孟子章句》,王逸有《楚辞章句》。
4)集解。集解种类有二,名同实异。一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略同于郑玄《毛诗笺》。一如何晏《论语集解》,聚集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王肃等诸家解说。孔颖达在疏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时曰:“杜言集解,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何晏论语集解,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同而意异也。\"后世集解多为何晏《论语集解》体例。而后世集注、集传、集说、集释均由此发展而来.
5)疏、正义:疏和正义,是一个意思,都是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释。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22、注释的术语
反、切:用这种术语注音叫做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拼读成被注字的音.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23、古文今译的标准
信,当即真实,忠实于原文,即孔子于《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修辞立其诚”。要准确理解原文,不可任意发挥,更不可有意曲解。译文违背“信”,即不是真正的翻译,而是改写。
达,即通达,译文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通畅、明白,文从字顺,符合现代语言习惯,无晦涩难懂之感.
雅,即典雅优美,有文采。雅必须以信、达为基础,不信、不达,徒具所谓优雅的外表,是以文害意,丝毫不足取的.
信:在三者中信是基础
24、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不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25、甲骨文献的整理
甲骨文献:在甲骨上刻的文字,学者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作为来源的文献,称之为“甲骨文献”。
刘鹗(字铁云)拓印出版《铁云藏龟》,为第一部汇集甲骨文献的专书.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
“甲骨四大家”(或称“甲骨四堂”)
王国维(号观堂)
(完整)中国古典文献学剖析
董作宾(字彦堂)
罗振玉(号雪堂)
郭沫若(笔名鼎堂)
26、金石文献
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大部分。
金文是指各种镂刻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包括石经,墓志等。
27、简帛文献
简帛指古代的两种书写材料简牍和缣帛。
简帛文献:简帛文献指书写、刻写在缣帛与简牍上的文字,简帛文献是缣帛文献与简椟文献的合称,但简帛文献更多的指的是简牍文献。
28、敦煌文献
敦煌文献(遗书)发现概况及其种类。
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