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实施新课程已七年多,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教学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然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社会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究能力。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问题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教学设计不要设计唯一的思路和方法,重要的是设计“思考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探究”,允许有不同意见,激发求异思维。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首先教师请一名学生讲鲁滨逊漂流的故事(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然后设计三个问题:1、鲁滨逊在荒岛上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和恐惧?2、鲁滨逊在荒岛上为什么没有绝望或自杀,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3、鲁滨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不同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都会有所闪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教学三国鼎立时,由于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文艺作品,如何
评价曹操是一个难点。于是笔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曹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认识,重新去观察、分析这个人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评价。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和搜集资料,对历史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经过以上一些问题的探究,学生自己悟出一个道理,评价历史人物,要树立唯物主义观,要考虑:a、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作出不同的评估。b、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不能有感情色彩,也不能用定义的角度去考虑,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c、对历史人物的评估要一分为二,要考虑他的阶段性和时代性。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曹操是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有过失,但总的来说是功大于过的英雄。 二、运用设疑探究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的乐趣。在课堂中围绕重
难点设疑讨论,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心理移位”。例如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仍是一个谜,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都会有相同的疑惑:“在当时的条件下,金字塔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只要自圆其说,就给以鼓励肯定。又如讲述三国鼎立时,设计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一番激烈争论,形成三种意见:(1)是一种现象,当然是历史的倒退;(2)比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有利于社会安定,是历史的进步;(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得出结论,肯定这是历史的进步。由于这种小组讨论是学生问交流,所以平时一些不善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探究
联系实际做好调查研究需要学生脚踏实地的收集材料,总结报告,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讲到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环境问题时,我就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剡溪三界段水质变化情况开展实地调查,试图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
在开展剡溪水质变化这个调研问题上,许多学生通力合作,分片分块实行负责。有的学生专门查阅水资源方面的资料,有的学生与自然科学教师探讨用生物办法治理江道的办法,有人实地调查水
质情况并走访沿江各自然村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以获取水质在不同时期的情况,为报告准备了可信的第一手资料,还有的学生去采访了有关部门。实践证明这次剡溪水质变化调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学生历史与社会小论文《剡溪三界段水质变化的成因和对策》在市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以上例子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知和经验的过程。因此,问题不仅要由教师精心准备,而且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探究性教学开创了社会课教学的新境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体验和独特见解,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作为
1、教师亲自介入探究活动全过程。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要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策略;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新的哲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以
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同时,在学生进行思考、收集资料、将理论与史实结合的探究过程之后,初步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初步得出的结论,使个人的探究活动、探究方法成为集体的财富,使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教师要善于引导。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适时适度的引导不容忽视,引导学生敢提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知识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目的。如果这样的程度不容易达到,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同样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融入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真正的探究活动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 3、教师引领学生讨论、辩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讲解式的,而应是假设式的。让学生处于一定的问题情境,自己去体验,把问题整理就绪。社会课堂中,讨论、辩论是实施假设和猜想较好的探究方式。以学习《西安事变》为例,我们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就张、杨该不该发动事变,该怎样解决,是杀蒋,还是放蒋,张学良该不该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通过掌握的史实,结合自己的情感、智慧,充分发表观点,尽力自圆其说。最后双方的集合点是:都敬佩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人格,赞同国共合作有利于
中华民族的振兴。辩论会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思考、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益处。
讨论、辩论有时是在学生的猜想和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冲突与再加工后形成的一种假设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跨越,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给学生再创情景、提供机会,使学生经历这一过程。2.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以保护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这个环节要强调学生的集体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集体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